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8篇)

來源:才華庫 1.52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8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記得一位教授說過:假如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上課的智慧在課堂上對待生成問題體現在以下三點:

1、寬容的接納;

2、理智的篩選;

3、巧妙的利用。在今天的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豐潤區在這學期開展了名師仿課活動,我們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模仿張齊華老師的課例《分數的認識》,準備了一段時間。5月23日,我們學校的8位教師參與了基地教研會,在會上我作為師徒結對的師傅,首先上了這堂課。課前,我們做了知識上充沛的教學預設,原以為沒有什麼問題,可是上課時我發現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同學的預設。開始,對於“平均分”(二年級的知識)的引入,同學明顯的不理解,教師在此多次引導,為後面學習分數鋪墊。課中,同學展示自身所折的幾分之一的作品,寥寥無幾,兩個小朋友之後沒有舉手的小朋友,課堂出現冷場,作為教師我馬上拿出課中巡視時發現的問題出示:

1、這張紙有沒有平均分?

2、一個圓形紙片和一個長方形紙片都表示了1/4,你發現什麼?解決了這一個環節的重點問題,但是同學精彩的彙報卻是蜻蜓點水。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我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中,在開始我採用設疑方式引入新課,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又提高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對於一堂課的教學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在複習舊知時,雖然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鋪墊作用,但往往會流於形式,起到的作用並沒有像我想象中那樣大,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匯入。

我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預設的過程,學生能體會到教師設計的目的,一步一步認識餘數,但學生還是每一步都讓老師牽著走,學生沒有自已的思維,因此,我要在這步中,讓學生多討論、多思考,起到小組活動的效果。從而讓學生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才能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得出新的學習的方法,使其學得輕鬆,愉快,從內心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讓學生理解餘數比除數小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馬上得出其結論,但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只是藉助了別人的理解死記硬背結論,而沒有讓學生理解,所以我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體驗,多動手進行計算,從而自己得出其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教學中倡導學生有效地接受與體驗,研究發現學生學習過程所要學到知識的過程。這樣的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保證了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抓住學生的思維,讓其多動腦,多動手,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學得輕鬆。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於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託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餘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後,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後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通過比賽匯入課題,學生很快發現比賽存在不公平,激起學生質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又複習了舊知。這樣的設計與學生的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激發起探究的慾望,貼近學生的實際。

片斷一的教學過程從猜測、實驗、整理資料再到分析歸納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了一般統計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操作與活動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記錄方法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絡生活獲得的資訊,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討出畫“正”字的方法,不僅學會這個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教師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捷地獲得了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者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活動要求,簡潔明快。磨刀不誤砍柴功,為學生的`活動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闖關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結果來判斷事物存在的幾種情況。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學生必須經歷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了展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練習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真實、生動、有趣的錄相畫面不僅再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情感。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買文具”的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題材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知識、經驗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且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將問題集中到用“豎式計算”,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估商,再計算,將對估算意識的培養滲透在每個環節中;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很完美,認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應該很好接受。結果在練習中發現錯誤百出:

1、商的位置不對,尤其是商是兩位數的。

2、當商是兩位數時,寫上十位上商後不知道跟除數相乘,直接寫一個跟被除數一樣的數。比如:“100除以10”,應該讓學生學會從高位算起,前一位不夠除,就看前兩位,然後再進行計算。也就是十位上商1與除數相乘應得10,而有些同學直接寫出商10,與除數相乘得100。

3、做“140除以20”這樣的題時,應是個位上7與20相乘得出140,而有的同學寫商的位置不對,把商寫在十位上,再把7與除數相乘得14,個位上的商又補上0。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一位數乘幾百幾十的口算方法,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往往放棄口算,用豎式筆算的方法來解決口算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以前學的筆算方法已經在學生的腦中根深蒂固了,自然會影響學生後面知識的學習,面對這一問題,我選擇了比較保守的方法。看圖學習例1的計算方法,我先運用課件與孩子們探究算理。明白算理後,孩子們面對16×3馬上能想到把16分成10和6後再算。例2只是在末尾新增0,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比較末尾沒有0的乘法和末尾有0的乘法,找出簡便的計算方法。通過孩子們自主探究,引導他們一起總結了口算方法: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另一個因數的每個數位上的數,然後把乘得的積相加;當末尾有:“0”時,先把末尾的“0”省略,先算“0”前面的數,最後在計算結果裡把省略的“0”補上。

反思本節課教學我認為口算知識的教學非常重要的,因為這部分知識在學習中如果掌握好了,對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確率都會有提高。但是在練習時還是有部分學生喜歡慣用列豎式的方式進行口算,我就採用讓學生多說口算過程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並逐步簡練口算過程,爭取讓所有的同學都掌握口算方法。如:出示16×2=讓學生說出口算的三步驟1)把16分成10和6。2)10×2=206×2=123)20+12=32。

在學生熟練的基礎上可以直接說出第三步。如:13×6可以直接說出60+18=78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逐步習慣並掌握口算的方法,為以後的教學做好了準備。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主要以同學為主,力求體現同學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讓同學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商是兩位數筆算除法方法的過程,培養同學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通過學習,我覺得以下兩方面自身做的還是比較好的。

一、比較合理的處置教材。教材給我們出現的例題是同學在學校裡撿廢電池的情景,考慮到現在我們的學校衛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學校裡撿到這麼多的廢電池,何況兩個例子的情景是分開的,因此設計了上面列印文章的例題,把兩個例子串連在一起,比較貼合同學的生活實際,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同學尋找自身想要的資訊,並提出相應的問題,提高同學收集資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的處置上,而是把課後的練習進行整合,有偏重點的進行練習設計,從而使同學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二、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同學為主體,讓同學自主去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同學的思維完全暴露了出來,思維的積極性相當的高,達到了原先設計的效果。

但在教學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覺得難為情,如:在引導計算方法時,敘述:先算18除63夠了,在十位上寫3,應是先算18除63個十,這樣,才幹在十位上上3,表示3個十。另外,在同學出題,除數是一位數與除數是兩位數的比較時,教師選擇同學的素材應充沛一點,如選擇同學的例子是:除數是一位數的,商是兩位數、商是三位數的各一個;除數是兩位數的,商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各一個,這樣便於同學的比較。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通過藉助“元、米”為單位的小數作平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小數。對第一次接觸小數的學生,相對來講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和學習的負擔。為了能緩解降低難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的教學活動。課後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把握的比較好。

1、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

小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創設較為豐富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會數學回歸生活,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充滿生活的氣息。又如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匯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2、教學能面向全體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整節課我努力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設計試讀小數、量綵帶、找身邊的小數、猜謎語等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

3、巧用課堂中出現的生成資源,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

這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小數的讀法。我想通過學生試讀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讀法區別開來,使這兩部分的讀法有了不同,但教學時有兩個學生有錯誤的讀法,我及時的利用生成資源來糾正,讓他倆多讀幾遍,其他同學評價,使學生深刻了解小數讀法,所以在後面的課堂中沒有出現錯誤的讀法。如果巧妙的運用課堂中有效的生成資源,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恰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