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8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向心力》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向心力》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向心力》教學反思1

1、細化每一個問題

課堂上設問是一門藝術!太難的問題,給學生的門檻就太高了,有些體質較弱的學生很可能被難住了,跨步過去,最終被關在了物理的門外。其實,設問的目的在於給學生學習理解新知識鋪路搭橋。所以,我們設的問題就應該是學生可以一步步踏著向前走動梯子。

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關於這一點,我的體會很深。比如,在舉生活中圓周運動的例子——地球公轉時,本例子的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向心力,而這個向心力是由指向圓心的合外力提供的。我最初的設計是這樣的,播放地球公轉視訊,提問:地球為什麼能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在第一次在15班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根本沒有反應,他們還不明白我的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所以,在我後面解釋的過程中,學生還是迷迷糊糊的,不怎麼理解。

在上了這節課後,在李老師的建議下,我將這一個問題分成了4個問題:

(1)地球在做什麼運動?圓心在哪裡?

(2)地球受什麼力?

(3)合外力是哪個力?方向如何?

(4)向心力由哪個力提供?

在這樣的修改之後,再在7班上,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在探究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也作了這樣的修改,改後的效果好很多,學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顯。

其實,仔細回憶我在以前上課過程中,經常也是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與想要的答案差距較大,原因就在於我的問題跨度太大。對於我們的學生,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將問題細化,一步一步設問,逐步引導,讓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學習物理的信心,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2、規範語言,精益求精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說錯的一句話,可能會在學生的腦袋裡從此留下一個錯誤的概念,想要再訂正,就比較難了,因為認的第一次認知往往是比較深刻的。所以,在教學中,應儘可能的避免口誤。而要如何避免呢?只有在備課時多讀、多做、多看,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知道這個知識,或者意思,表達的方式有哪幾種,在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口誤了。

3、注重細節,準備充分

教學中,有很多事是無法預料的,比如,可能這個班的背投有問題,無法用課間,或者由於系統版本問題,無法顯示公式等等問題。那麼,要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只有在上課前我們就要先去班上檢查一遍。物理課經常需要做實驗,實驗儀器是否正常,在使用儀器時可能存在什麼安全隱患,這些問題我們也應該在課前做好準備,先在辦公室演示,假設出現什麼情況,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到的。在這次準備過程中,當我在10班做演示實驗時,就發生實驗現象與所要的得到的結果完全相反的情況。當時在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就慌了,不知該怎麼解釋,最後硬是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在準備時沒有自己動手實驗。教師備課,要備的方面其實很多,在這次比賽中,我在這方面的感觸及深。

4、以學生直觀感受替代老師講授,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和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人的實踐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而直觀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以直觀感受形式獲取知識,比如:觀看視訊資料、自己動手實驗等,與由老師傳授知識相比,直觀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這一點,在這次準備的過程中,感觸也很深。

在我原來的教學設計裡,在給出向心力的定義之後,我只是加了一句文字說明,說明任何作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向心力,這個向心力是由指向圓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只是這樣的一句說明,而沒有相應的例項分析。

在我將教學設計拿給科組老師討論時,他們都一致認為要加上幾個例項的分析。後來,我在此處加上了例項,包括演示地球公轉、用塑料杯罩住鋼球讓鋼球做圓周運動、圓錐擺等。在學生有了這些圓周運動的體驗之後,緊接著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來解釋為什麼物體會做圓周運動,通過分析,加深對向心力的理解。在作了這樣的修改之後,再在上課時,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向心力了。而且,這樣的設計還降低了老師上課負擔,不必費盡口舌去解釋。

教師在課堂上怎樣解放自己,其實還是在於我們對課堂的設計上,有沒有找到簡便、靈活、適用的方法。有些地方學生能完成的.,老師不要代替學生完成。特別是我們的學生,如果課堂上一味地接收,必然失去學習興趣,而如果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部分多了,課堂氣氛自然就好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了。

以上是我在這次比賽課準備過程中的一點體會。經過這次的比賽,使我對一些問題認識更深了。這對我今後的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指導。

《向心力》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向心力,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示式,本節課只講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根據向心加速度的定義和牛頓第二定律可以很輕鬆的得出向心力的概念: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圓心,這個指向圓心的合力稱為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對於向心力的表示式可以直接由牛頓第二定律得出 。

所以本節的重心是放在向心力的來源,向心力的來源知識是上面所提內容的綜合應用,向心力是一個不易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與上學期學的重力、彈力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個概念,要通過大量的例項和親身體驗。

我在課堂上先是讓學生動手做些小實驗,比如我給每個小組發一根繩子,然後讓他們找橡皮擦或鑰匙扣綁在繩上,一端用手拉著繩子讓小物體在桌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感受手收到的拉力,然後改變轉動的快慢和繩子的長短,對比手在不同情況下受到的拉力大小,再鬆開手。觀察看到的現象。在學生親自體會的基礎上,老師再通過在黑板上作圖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討論向心力的來源,然後在黑板上給我多種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情景,比如轉動的圓盤上的物體、在圓筒內壁的物體隨圓筒一起勻速轉動,讓學生分組討論向心力的來源。

最後通過圓錐擺驗證向心力的表示式,滲透涉及向心力的具體計算的方法。

《向心力》教學反思3

該教學設計建立的物理情景、提供的實驗方案,不僅使學生經歷了建立概念、發現規律的過程,也很好地落實了過程目標和情感目標。具體的說,有以下幾方面:

1.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內容,學生對於向心力一直很難理解,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往往還外加一個向心力。為了突破重點,難點,第一、在學習順序上先講向心加速度,用向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後講向心力,通過例項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

2.情景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組織者和幫助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學生能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知識和培養思維能力。

《向心力》教學反思4

關於《向心力》這節課,我上了一堂公開課。我本著給學生講簡單,易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則。

因此,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複習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緊接著出一道思考題,即上一節的第四題,情景引出:兩艘遊艇的向心加速度是怎樣產生的?這節課就來學習與這個問題息息相關的知識—向心力;展開新課,向心力概念→向量性(大小和方向)→向心力來源→用圓錐擺實驗粗略驗證向心力公式。

本來還設計了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的講解,但考慮到學生對向心力是效果力這一難點的透徹理解,這點需要的時間比較多,就沒有把設計的都講完。從第二節課的情況看,學生的掌握情況良好。

當然,還有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 過高評價學生。設計教學環節時,有些我預設認為簡單的問題在學生看來,不能很快到位的理解,這也是這堂課沒按設計講完的一個原因。

2、 關於向心力是效果力。為了降低難度,我先引用了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動力和阻力是效果力,粉筆頭做豎直上拋運動時,重力是阻力;粉筆頭豎直下落時,重力是動力。當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想要實現這種效果,要有指向圓心的力。其它力的合力提供這種效果,那麼這些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因此向心力是效果力;這點處理我個人比較滿意。當然也許存在不妥之處,願與大家共同討論。

3、 圖畫的有些小。圖畫的大點,受力分析會更直觀。

《向心力》教學反思5

(一)成功之處

1.本節課重難點確定合理,對於向心力來源這一難點通過例項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維目標完成情況較好;

2.引入直觀,情境創設合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問”展開教學,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審美化的物理課堂。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可以採取創設情景等方法,把抽象問題具體化,通過建立理想模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通過影象和視訊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諧對稱統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實驗探究驗證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簡潔美、方法美、實驗美和辯證美;在討論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的曲線運動過程中,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美;

4.細化每個問題,保證了設問的有效性。設問的目的在於為學生理解新知識鋪路搭橋,所以設定的問題要儘可能做到以下幾點:1)承上啟下,鋪墊性強;2)設問指向性強;3)設問逐層遞進等。

(二)不足之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使用例項、實驗緊密聯絡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又因為整堂都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讓學生提出自己關心、想要知道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又主要是以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合作學習而得出結論的。

所以在結論的得出或是結論的表述可能會不嚴密,難免缺少知識的系統性,因此如何處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系統性是探究性學習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問題。探究型學習課給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強引導和應變能力,提高課堂管理能力,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因為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課堂,同時也要創設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