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8W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麼要學習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瞭解它的價值。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國小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比賽)哪個隊會獲勝?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活動討論中,在認知衝突下,認識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資料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演算法

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然後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滲透估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結合平均數的特點,先讓學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再實際計算,不但找到平均數的範圍,也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培養了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的能力。

四、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釐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這節課總體來說,完成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一、時間的安排不是很好,練習的時間不夠,造成還有的練習沒有說完。主要原因是新課的時間較長,如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說說知道些什麼,可以少請幾位同學回答,這裡不是這節課的重點。二、課的開始由於課件突然沒有聲音,有點緊張,有點浪費時間。其實這並不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對於突發事件要靈活面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