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1.0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期會考試成績已經揭曉,面對自己的成績總覺得有些傷感,面對大半數的學生上課提不起積極性,致使大多數同學不及格,真是感到此生妄為人師。做老師真是感到有些失敗。上課總是盡心盡責,竭盡全力的教學,可是面對大多數不盡人意的學生,無論你怎樣要求,怎樣強調,她們總是無動於衷,不管不問,同步同步完不成,課本課本不熟悉。真是那這些同學沒有辦法。讓他記他不記,讓他揹他不背,讓他讀他讀不上溜,真是替他們著急。

上節課,我檢查了一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一檢查半數同學一點也沒做,於是我來了氣,讓他們出去做,大約十來分鐘全部做完,可見只要每節課都及時檢查,同學們的作業就能及時完成,平時我的檢查沒有跟上,導致大多數同學有些懈怠。今後我一定要每節課及時檢查,及時提問,儘量讓大多數同學及時完成作業,另外,原來上課我依同步為主,忽略了課本,總以為同步上的內容基本包裹了課本知識,可是課下大多數同學也不去再去看課本,現在我調整了一下,先去梳理課本,再去完成同步,最後在統對答案這樣大多數同學做起題來就容易的多了,課本知識也記憶深刻了。上起課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總之,我要不斷努力把成績提高上去。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目前我擔任初一年級的地理學科。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深地感到要真正搞好教學工作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摸索,通過經常性的教學反思,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提升自身教學素質。以下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目前我所做的教學設計大多還是傳統的地理教學“備課”方式,就是研讀《教學大綱》和參考新的《地理課程標準》,熟悉教科書內容、也有參考新的教材,閱讀教學參考書,預測學生的學習起點;然後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地理課堂教學程式,考慮選用的教學方法;最後準備教學用具,編寫教案。我也知道,這樣的備課存在著經驗性和隨意性等一些主要問題,主要關心的是“教”的過程,而不是學生“學”的結果,走的還是以課堂講授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為基本模式組織教學,教學媒體主要是“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格局。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就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

在以後的課堂教學設計上,我將不僅重視教的設計,更要從關心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其學習的內驅力,建立起學生學習、生活的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設計理念上注重創設學習情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鼓勵和啟發學生自己去探求知識和解決問題。我將試圖在一個階段裡重點完成一兩個有質量的教學設計,然後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深刻的反思,寫出得失,促使教學設計思路的轉變和設計水平的提高。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某一問題講的面過寬過深而佔用了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導致教學內容完成的不是很好;二是講與練的時間安排不太合適。但我有一點很好的,就是我的教學語言具有科學性、啟發性和生動性,能吸引學生,所以學生喜歡上我的課,師生溝通好。

我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解決好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和現有的教學條件與無限的知識傳輸、能力訓練及價值觀的培養之間的矛盾。它需要有合理的知識層次性、有恰當的教學密度、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和控制適宜的教學節奏。為此,我要在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法選擇和教學媒體的整合方面多下功夫,確實向45分鐘要質量。

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由於地理學科的教學特殊性,我需要加強板畫的大量運用,只要可以用圖表示的就畫出圖來;能使用錄影等視聽媒體的課儘可能設計運用;手中常帶地球儀、教學掛圖等。經常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等等。由於時間緊迫,不能就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的例子作深入的反思,但我從中已經獲取了不少的經驗。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能用例項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教學重點】

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領域。

2.聯合國的宗旨和組成。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辯論法

【教學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聯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官員,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的代表。由學生推選一們聯合國祕書長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2.學生預習教材並蒐集世界最近時期有關經貿磨擦方面和地區衝突方面的資訊資料以及中國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資料。(教師可具體指定內容,以免學生盲目蒐集)按扮演角色各級別整理好資料,並理好發言稿,推選代表發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教師(直接引入新課):這節課請同學們自己組織召開兩個國際會議,討論國際間的合作問題(同時板書:國際合作),主要是討論解決巴以衝突問題的中國的入世問題。教師作為安南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的祕書參加這兩次會議。會議前,我將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情況向同學們作一下簡介,以備大家對討論中國入世問題的理解:世貿組織是……下面先請同學們推選的“安南祕書長”先生主持會議。

學生“安南”按會議程式主持會議(教師坐在該生旁邊指點會議如何進行)。

(一)“安南”宣佈大會開幕,並發表講話:我宣佈此次大會現在開幕,女士們、先生們,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發展。現在世界……,巴以衝突不斷升級,引起了世界各國的不安和普遍關注,我現將巴以衝突問題提交大會審議,請大家討論研究解決。

(二)巴以雙方及安理會會員國代表討論,然後代表發言。(教師應提示各方代表: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討論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得出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代表應表明以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巴方要求以方應怎樣做,提請大會裁決。)

學生:巴方代表發言,主題是闡述請聯合國干預以方並對其實施制裁的理由(列舉以方的行為,如對巴方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毀壞等損失情況。)

學生:以方代表發言,闡述打擊巴方的原因。

學生:其他國家代表發言,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如學生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教師應加以引導以體現合作的精神,估計多數代表發言的觀點可能是:以方應立即撤軍,以土地換和平……)

(三)“安南”從代表們的發言中選擇合理的解決措施,就此提請大會審議通過並宣佈照此安理會決議執行。

教師:小結,同時建議舉行第二個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同學們組織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準備召開這節課的第二個會議,討論審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會前大家先看教材圖5。9,讓學生從中獲得國際社會需要合作的一些啟示,然後提示學生。1)中國的代表:圍繞為什麼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其他國家有什麼好處,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幾方面思考討論,如中國以開發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一種承諾。2)其他國家的代表:圍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同世界很多國家先後經歷長達二十來年的艱苦談判歷程:中國入世後對世界各國有什麼好外這兩方面去討論思考自己的觀點,以便大會對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表決。講座兩分鐘後教師建議第二個活動開始。

學生:“總幹事”主持會議

(一)“總幹事”宣佈會議開始,並請中方代表首先發言。

學生:中方代表根據老師的提示作陳述性發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補充發言)

(二)“總幹事”發言闡述其本人對中方過去工作的看法(看法應是積極的、有利和),並提議世貿組織成員國舉手表決。

學生:世貿組織各成員國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基於兩個因素獲得這個結論:大家是中國人,學生的童心會偏向自己的國家:教師前面的引導)(師生共同鼓掌歡慶)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完成後面的板書提綱。這節課的兩個會議大家組織得很好,很成功。那麼大家在這兩個會議獲得了些什麼體會呢?同學們思考一下再發言。靈活處理學生答案,學生可能的回答——國際合作非常重要(板書)。中國入世說明中國需要同國際社會合作,國際社會也需要同中國合作。中國需要合作,世界各國都需要合作。課後請大家完成教材P94A、B圖,並思考現在國際合作中存在著什麼現象。再問:這兩個會議體現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國際合作?學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經濟方面(板書)。那麼,同學們根據平常的體會,國際間還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合作,請舉例。學生思考回答——中國人穿西裝、吃西餐是服裝、飲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結果,航海家麥哲倫使用的指南針是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的結果(板書)。大家再想一想:本節課的兩會議都體現了聯合國這一重大國際組織的作用,對嗎?學生異口同聲——不對,只有安理會會議表明了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板書:聯合國的作用)。除了聯合國這個組織,大家還知道哪些國際組織(板書:其他國際組織)?知道——非統組織、歐盟……

結束語:這節課,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合作!

板書設計

國際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領域:政治、經濟、文化……

3、聯合國的作用:

4、其他國際組織:

教學反思:

由於內容簡單,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掌握,教學效果良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七年級地理《天氣與氣候》的開篇第一課。這部分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絡。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從實際出發,將生活中身邊的現象帶入課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練習時即將生活融入課堂

本節課,我以11月9日的初雪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說出雪後的種種變化和與平時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導學生對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描述,從而引出天氣的概念。

將天氣帶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利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利的地理。

2、 明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實效性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室的啟發引導下,師生交談討論,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體驗來理解地理知識,從而完成本節課的預定教學目標。

3、 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圖片、視訊和背景音樂的運用,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更加直觀地把教學中的抽象概念直觀化、具體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結經驗是為了學會教學,通過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增強自身業務技能,適應教學中時刻變化的新情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一、課前準備:兩極地區位於地球的南北兩端,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自然條件特殊,對學生而言遙遠而陌生,感覺神祕而好奇。因此,在課前請學生查詢相關內容(極地地區的位置、範圍、氣候、資源及我國極地科學考察站等),為本節課作鋪墊。課堂上主要採用讀圖分析和探究性討論的教學形式。

二、教學過程中的片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地圖判斷(根據極點和緯度變化,主要是南北極圈判斷)所示圖是屬於南極地區圖還是北極地區圖。兩級地區的緯度位置、範圍、周圍海洋和陸地等內容在書上已敘述,學生都能順利掌握。

南北極地區判斷方向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因為它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還要結合曾經學過的地球和地圖知識來認識,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綜合地體現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內容。

(1)通過識別經緯線和經緯度得出結論:北冰洋和南極洲是世界上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和大洲(該知識點已在七年級上冊中學過,在此欲鞏固)。

(2)結合曾學過的知識及通過地球儀直觀演示,標出南北極地區地球自轉的方向(南極上空是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北極上空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3)根據南北極上空地球自轉方向,明確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為向東,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向西,然後,判斷某一點的東西南北。這樣,學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來學習如何判斷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瞭解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極地區氣候寒冷的主要原因(從緯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對陽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極地區氣候寒冷的成因)。

(5)我國在兩極地區建立的科學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對方位及東西半球的位置等內容的學習,也需要學生通過讀圖來完成。特別是幾個科考站的相對位置,在東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較強的讀圖能力(極地地區方向的判別和根據經緯度確定東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確判斷。

三、本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從課題研究的目的出發,將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識和地圖知識系統地通過南北極圖來加以綜合,並結合特殊的南北極地圖重新認識經度和緯度,以及如何判斷極點地區的地圖和地球自轉的方向,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在地圖上識別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些地方設計的還不夠細緻,如在方向的判斷上,在地圖上還存在一個距離遠近的問題,要讓學生注意一定要選擇距離最近的兩點來判斷。總的來說,整堂課有些“趕”,學生討論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內,思維得不到發揮和擴充套件,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有些差距。讀圖能力弱的學生在判斷極地地區方向上還存一定的困難,還有待提高。

五、改進的方向:

(1)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充分利用地球儀、地理教學掛圖等教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3)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大量圖片和動畫演示,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掌握極地的基本知識及讀圖的技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七年級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七年級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

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通過上個星期的期會考試,學生成績一般。但是從卷面內容上看,一部份學生沒有掌握地理的學習方法,特別是應用湘教版的地理教材後,學生不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也不知道該記些什麼。具體體現為:優秀率為0,及格率為30%,平均分為45分。具體分析原因為:學生不具有地理思維;知識點多而抓不住重點;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而我自己相信了領導的話——要有好修養。我現在認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米蘭中學的老師要考分就要發很。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今後應該這樣去做:

(一)、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而不是君臨天下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七年級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更有利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創新教學

我認為,在教學已經進入現代化、資訊化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因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討教與學的方式,課堂教學效率產生重大的影響,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進行多方位的刺激,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識,使一些抽象難懂的觀念變成具體的客觀的,化抽象為具體,能有效地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所需的圖片資料、多媒體網路等教學手段,如第一冊中礦產資源這一節,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除了找—些平時熟悉的鐵、煤、石油等常見礦物例項外,還左網上下載一些罕見礦物(男冰洲石、水晶、石英等)五彩繽紛的圖片,這樣大大吸引了學蘭的注意力,然後採用;司式的方法,請同學們講述鐵、煤、石油的作用,看誰講得多靶合理,在講述鐵、煤、石油的分佈時,我首先採用多媒體手段,在空白填圖上打出一個個產地,然後分組比賽,看誰能記得多,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後給予評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們為了能主動表現自己,個個踴躍回答,使學生在輕鬆的欣賞中獲得知識,從而拓展學生創造的空間,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創造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聿,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我主要運用課題,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拔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我設計了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採訪階段一討論階段一討論評價階段,如“中國的資源”一章為例,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個組,各承擔土地資源、水資源、曠產資源、環境問題等課題各一個,首先我和他們一起去討論準備,確定課題中心,如土地和人類發展關係,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本鎮環境汙染和工業發展關係,人人動手珍惜資源等課題;第二階段,讓學生去各村採訪調查,利用圖書室或上閱查詢資料,經過一星期準備後,讓他彙報成果;第三階段,各組討論,互為補充,或直接談自己的見解,或與其他組交流,最後師生相互釋疑,這些問題發生在學生身邊,既反應了時代特徵,又體現理論聯絡實際的機會,培養其全面辯l正看待問題的習慣,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總之,把創新教育納入地理課的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創新以此來搞活地理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學習興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創新教主積極思考,學生能具體地實際參與,並且能用所學的知識去理解,解決身邊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素質,從而促進教學的實施和知識的應用,以提高地理科學的總體效益。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教材分析

《美國》是七年級地理教科書中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它和第二節《巴西》共同構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的教材內容,使學生對西半球兩類不同性質的國家的概況有所瞭解。本節教材的四個部分都圍繞美國經濟發展展開。本節第一課時分析了美國的人種構成以及美國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第二課時則主要認識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和帶來的問題。

世界高新技術技術產業基地—這部分內容,突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高新技術工業在美國工業及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資源消耗大國—在學生了解了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大國同時辯證地讓學生看到美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大國和環境汙染大國。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兩章對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的學習後,已經能夠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簡單方法,並且對於世界地圖、區域地圖和統計圖表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所以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讀圖認識美國的工業分佈以及美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情況。

七年級下半學期,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強,指導學生通過分析閱讀材料和活動中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美國工業的地位和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其經濟增長的作用。

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慾和對時事的關心,開展模擬世界氣候峰會的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和組織學生就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展開討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瞭解美國工業的分佈;

2. 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認識美國消耗了全球的資源,過度排放汙染物;

4. 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地圖和材料中提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讀圖認識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2. 通過分析材料認識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通過分析統計圖表認識美國是資源消耗大國和廢物排放大國;

4. 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理解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了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思想;

2. 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達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大量排放汙染物的基礎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2. 瞭解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3.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

一、立足農村學生學習侷限,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由於地處偏遠山區,資訊來源單一,網路覆蓋較差,多數學生缺乏對地理的感性認識,因此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調研,充分了解學生的意願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實際條件展開教學:

(1)開學預備周,在多媒體教室放映科教電影《地球家園面臨的危機》,這部電影由英國的BBC電視臺組織拍攝,多位有關地理學科的科學家對地球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危機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由於是英文版,筆者與朋友合作翻譯校對完成了字幕。放映後,組織學生就自己所感興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專題寫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的調動起來。

(2)正式教學階段,我針對教材的單元設定,分為大的專題,如天氣和大氣運動、海洋和陸地的運動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視十頻道的《探索發現》、《百科探祕》等科教欄目的影視資源,根據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選取和教材密切相關的片段整合,進行專題教學。

根據學生反饋和學習檢測,筆者發現,平行班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地理學科的資訊量,另外進行專題教學。

加強和學生的學科專題意識:

一則使學生有了直觀的知識結構,

二則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複習,

這種由分散的知識點組合形成知識結構,通過筆者引導,將內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改變傳統的文字學案,努力構建以視訊為主、圖片為輔的學案

自從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以來,慢慢陷入一種誤區和怪圈,教師的課件越來越華麗,文字內容越來越多,甚至形成教師怕放映不完,學生怕抄不完的惡性迴圈。更有甚者部分教師圖省事,“熱衷”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節課下來,話沒有幾句,埋頭於電腦桌下,學生幾乎看不到教師的體態語言,有的時候課件一放,就讓學生一抄了事。針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經筆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對策:

(1)根據心理學和認識學理論,人對圖片和視訊接觸最為敏感,記憶最為深刻。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個規律。筆者據此,結合教學內容,努力構建以視訊和圖片為主要內容的課件,例如《地球的公轉》一課,分為:公轉的方向、公轉的週期、五帶的劃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四個小欄目,筆者對每一個小欄目採用了一個視訊加四張圖片的組合製作了本課課件,對於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這個難點,筆者格外準備了包括什麼叫直射點、南北迴歸線和赤道、直射點季節運動的軌跡三個子欄目的視訊設計和圖片展示,同時附加兩個拓展知識面的小知識:地球運動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與地球公轉的關係。文字大幅壓縮,除了一個必須的歸納表格,全部字數僅僅三十餘字。

(2)教學中根治課件製作過於花俏,以及以放代講的“多媒體教學綜合症”。根據教學觀察,有的教師課件製作水平較高,但是課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動畫,本來卡通動畫只需在導學部分應用,能調動課堂氣氛即可,卻一再使用,使得學生被和教學關聯性不強的卡通動畫干擾,極大的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據此,筆者製作課件本著樸素明快的原則,對視訊和圖片是反覆推敲,充分保證引用資料與教學的密切度。

此外,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杜絕以放代講,使學生與筆者能夠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人人互動,而不是“人機互動”,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內容上。

三、優化習題設定,緊跟會考命題思想,摒棄題海戰術

農村教育有兩個“極端現象”:

其一是教育基礎普遍薄弱,

其二教學力量不均衡導致的教學質量兩極分化。

有鑑於這個客觀因素,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劃分為三個層次,在習題練習上有不同程度的傾斜。

(1)將題目仔細分析難易程度,劃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大膽的跳出習題冊的拘泥,重視自主命題和交流命題,根據會考的命題動態進行試題研究,同時利用網際網路優勢進行交流命題,借鑑吸收其他教師的命題經驗和成果,將這些習題應用在教學訓練過程中。

(2)對學生進行習題練習“標準化作業”教育,具體而言,就是根據教學、練習、講評的各環節的需要,制定出“答題五步驟”,讓學生再做練習時,按照五步驟依次完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第一步閱讀題幹,找出關鍵詞語”可有效防止學生看錯題目和漏題現象;

“第二步閱讀題支,作答並說明理由或解答過程”可以有效鍛鍊學生的細節意識和對課本知識點分佈的熟稔程度,同時有助於教師分析學生的思路偏差以作為講評的依據。

例如在批改中,發現學生在比例尺換算和錯別字等方面的問題,在講評中有的放矢,極大的節約了教學課時,減輕了筆者與學生的負擔。

使節餘下來的時間充分地用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地理課外知識的拓展上面。

四、教學工作不足之處和自我反思

根據實際的教學檢測,筆者發現,從整體看,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普遍認可地理學科。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反饋良好,有明顯提高,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由於學習習慣尚未真正建立“標準化流程”,學習效果提高有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狀,筆者在今後教學中將此現狀認真分析,探討,逐步解決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1

這節課上完之後,一直覺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總結出三點:1.準備不夠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課外知識擴充的不夠,沒有新鮮感和時代感。上課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去準備什麼,沒想過要表現的特別出色。其實現在未來,每一次充分的準備對自己來說都是一個鍛鍊和提高的機會,要好好珍惜才是。內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沒技術含量。雖然來聽課的老師在評課的時候沒有說我什麼,但是我還是很慚愧。已上三點算是對這堂很不盡人意的課的淺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為鑑,儘快提高,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

在自主學習的部分,學生雖然很認真的看書,但由於是七年級新生,對教材的把握不準,耽誤的時間長,而且不容易發現重點問題,即使小組合作後有了改觀,但還需全班各組共同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看書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重點突破的板塊,主要是學會從圖中認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通過反覆讀圖、識圖,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比較準確,但由於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到大螢幕前指圖說出時仍容易犯錯誤,還需要不斷鞏固。對於拓展延伸板塊,內容很好,又一定的難度,而且能夠聯絡剛剛學過的知識,也能夠激起學生探討的激情,但由於前面重點突破的時間稍微多了一點,這部分內容時間上有些倉促,下節課應適當調整。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基本達到的目標,通過讀圖,學生能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範圍,分析總結該地區的地形特點、氣候分佈特徵,培養運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收集、運用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通過對非洲黑人的瞭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繁榮的教育。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經過小組討論、分析,理解本區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單一商品經濟及面臨的人口、糧食、乾旱和荒漠化問題。通過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體表現和內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全球意識。

經過課前學生蒐集資料,以及課堂中的的共同討論、探討、共享,學生能較好的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與存在的問題,培養了有目的查詢資料及綜合分析能力。通過這次教學,我感覺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了,既調動了積極性,又掌握了知識。

但是對個別需要幫助的學生,應適當降低難度,指導他們在地圖上獲取資料,通過資料,使學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與氣候型別,並讓他們展開討論和交流,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隨時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對高材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能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現狀的原因、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體現綜合分析能力。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3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4

經過一個學年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我發現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一個學年即將過去,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以及自己製作簡單的教具,在教學中體現地理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怎樣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擺在我面前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及思考:

一、發揮地理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學生,尤其是鄉鎮學校的學生,我校學生主要以農村學生為主。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紀律為先,才是教學工作的開展,沒有良好的紀律,就不會有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他們認識充分到自己的缺點和良好紀律的重要性,積極改正不良的習慣,才能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因此,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從地理這門學科來看,地理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可以提高

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有一個好的匯入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者我們可以在上課時給學生講一個地理趣味故事,那麼學生必定會更加努力認真的聽你講課。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了那麼我們就可以以興趣帶動學生學習,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

二、加強學生學習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新課標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變換,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地理學科在國中科目中算是較難學習的科目,那麼作為老師我們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針對地理學科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觀察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地理事物,聯絡課本上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我們生活中的地理”,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展現教師的教學魅力,讓學生認為你是一個“事事通”的老師。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運用觀察法,啟發學生思考地理問題,注意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2、對比記憶法:在我們地理學習中,有很多的知識可以對比記憶。例如學生反映的世界的主要氣候型別這一節很難學,因為教材中的內容很簡單,而考綱要求我們掌握實際中氣候型別的特徵、分佈及其所對應的景觀,那麼這就難倒學生了。對於一個七年級的學生,以前沒有或者很少接觸氣候,這是我們就要教學生運用對比記憶的方法,把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對比記憶,把亞熱帶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地中海氣候對比,找出相關的規律,那麼這一節的內容也就沒有想象中難學了。

因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和地位。

三、運用身邊的“生活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例如,晝夜長短的變化、氣象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的發生、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等相關的知識都與我們生活聯

系非常的大,因此我們在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那麼學生久很容易接受“晝夜長短變化、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等知識點的教學。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

四、自身不足之處

在一個學期的地理教學實踐中,我喜憂參半,有得有失,喜的是我查詢相關的資料以及運用自身的知識把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完了,憂的是我的身上也暴漏出很多的缺點:

(1)沒有做到真正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有待提高。對於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引導不夠,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所有學生。

(2)師生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對於問題的設計也應該進一步斟酌,提高提問技巧。

總之,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才能不斷地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

經過一學期的七年級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絡,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絡,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七年級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