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5.86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反思

《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反思1

國小生在上英語課時,在最初的好奇與興趣之後,學生就為掌握英語單詞和基本的對話發愁了。如何有效的激發和維持學生學英語的持久興趣?這一問題不容忽視的擺在我們英語教師的面前。顯然,英語教學僅僅枯燥的模仿和機械的記憶是肯定不行的。針對國小生好動、好奇、喜歡親身經歷的心理特徵,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應嘗試創設各種情境,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讓學生在說說、唱唱、跳跳、畫畫、演演的情景中身臨其境的學英語

第一次給國小生上英語課時,學生們可能就會不停地用“hello”,熱情地向教師招呼。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對英語的熱情似乎很高。然而剛開始的好奇與興趣之後,學生就為掌握英語單詞和基本的對話發愁了。如何有效的激發和維持學生學英語的持久興趣,顯然單純地枯燥地模仿和機械記憶是不行的。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英語課程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將學習變成學生自覺、自願、高興的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國小的英語教學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均要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因此,針對國小生好動、好奇、喜歡親身經歷的心理特徵,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應可能多的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親身體驗,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讓學生在說說、唱唱、跳跳、畫畫、演演中學英語。

《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反思2

從整體看,國小的英語學習,表面上轟轟烈烈,實質上效果並不理想,基本上停留在說唱玩演上,對語言知識的要求低下,不記詞彙,不背課文,不將語言運用到生活中去,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停留在課堂表演上;對學習的結果考核流於形式,無記載。當然有學生英語學習很好,取得很好的成績。

實際上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很大。願因是缺乏考核,沒有明確的教學考核要求目標。教師對安排可以隨意一拖再拖,教學的內容可以這一節課沒有完成,推三節四節課。在40分鐘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說外語的時間有多少?在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說讀寫的操練樣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如果所有的課都能那樣,國小英語教學一定很成功。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

教育部定國小從三年級開設英語是正確的,從一年級開設只是想攀比而已,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六年都在說唱玩演遊戲,而沒有實質的成就,讓誰都學疲了!浪費了多少時間精力,人力物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開始學英語,他們是懷著對世界上一切都好奇興奮的心情,投入到末知語言的學習中來的。他們對學習過程或學習活動本身最感興趣。這裡需要提出,國小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說唱玩演遊戲活動更感興趣,對英語的興趣是附帶的,因為新奇好玩,所以喜歡,並非他們真正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意義。這是一種原始的自然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我們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基本能利用學生原始的自然興趣,象學生的大朋一樣,抓住時機,創設情景,使學生看得見景,聽得見音,並親自參與表演和交際,使語言在交際中學得。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但是這種原始的自然興趣是很容易被消磨掉的。英語課需要說唱玩演遊戲活動,在中低年級特別重要。但單靠說說唱唱,演演玩玩,讓學生形成了誤解,認為學習英語就是玩耍課。英語學了一段時間以後,隨著學習的難度逐漸增加,要記得的詞句多起來,而當這些玩耍活動對他們沒有新意,對他們的學習幫助不大時,熱情和興趣就會發生變化。四年的英語學習擴大成六年,整整多了兩年,仍然以四年的目標來管理,課堂教學形式重複、雷同,沒有高層次的要求,沒有成功的感覺,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課堂亂就在所難免,學習效益越來越差,學習習慣養成很差,這與我們的初衷相背離了。

我們培養學生的興趣主要是為學習和掌握英語,特別是在高年級,遊戲只能作為國小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手段。因此,我們在激發學生對學科興趣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課堂表面的“活”,“樂”,“玩”中。我們更要注重學科本身,在教學中要發展、開發和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得後產生的成功體驗來不斷刺激學習的動力。用學習的成功使對英語學習的原始興趣成為穩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質。

興趣成為心理品質是最關鍵的一步,將為學生今後的學習之路奠定牢固的基礎。才能使學生堅持學習,克服日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現實中很多學生因為學習有良好的成績,就體會著一種愉快的成功感。他們就會對英語有持久的.興趣。反之,有些學生因學習失敗而體驗著一種痛苦的情感,因而就影響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所以,教師要經常給學生以新的刺激,對教學目標要進行調整,對教學的方法要進行改進,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要求要提高,對教學的考核要規範。

《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反思3

新學期開始,課程進行了新的改革。

首先,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第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對各門具體課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上升。

第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時代的聯絡。

第四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第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第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國家課程的評價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在開學後四周的教學中,根據新的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教學有了一些改變。

第一音標與字母同時進行。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字母與音標放在一起學生容易混淆。所以前2個單元只學字母,到了第3單元學生不認識音標,只能根據老師的聲音模仿。一是發音不準,二是教師特別累,而且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生只能依靠教師,無法獨立學習。

第二學生講授。由於這一些學生國小學過英語,26個字母基本已會讀,只是書寫方面有錯誤。對於一部分學生,字母已掌握,重複學習會令他們感到厭煩。所以可讓他們提前預習,在課上讓他們來講授字母的讀音、寫法。告訴大家字母的佔格和筆順。這樣講授的同學就會積極準備,而其他同學也會感到很新鮮。

第三在學習日常用語的同時,學習單詞要求背誦。第1、2單元都是一些日常交際用語,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只要求學生會說,會讀並未要求寫。在學到第3單元的時候,學生的難題就來了,20多個單詞怎麼也背不下來。第9課大約要學習1個星期的時間。如果能在第1、2單元就出現單詞,引入單詞的背誦,一堂課背5、6個單詞,就會省時而且容易接受。第9課也就可以正常進行,1課時就可以解決。

在這四周的學習中,由於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學生的掌握情況出現了差異。要熟知學生的情況,對於後進生要多提問,多幫助,不能讓他們落下。但不能諷刺、訓訴學生。

(1)在對待學生上,強調尊重、讚賞,教師必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發育遲緩,學業成績不良,有過錯的,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不合群的學生。要做到真正尊重學生,教師就要徹底拋棄過去造成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行為。

(2)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幫助和引導。教師的職責在於幫助,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髮展他們所學的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幫且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並促進評價的內化和由此發現自己的潛能和發展方向。

(3)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學生研究性學習,實踐性活動等也需要不同學科的老師配合指導。同時,還要與家長進行溝通配合,要保持經常的密切的聯絡,在對學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

(4)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介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從而在實踐中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過程。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髮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

通過對新課標準的學習和四周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更多地走進學生中間,瞭解他們對即將學習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只有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只有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上好每一堂課。

以上是我對四周教學的反思,其中包括了一些新的實踐、發現,也包括了對過去錯誤做法的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