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1.94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1

《要下雨了》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通過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告訴學生這是要下雨的自然現象。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大自然。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課件生動性、直觀性等特點,讓學生讀、說、看、做,從而明白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絡。同時學習體會作者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闡述觀點的方法。我在教學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輕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匯入新課後,就讓學生進行了一場“看拼音,寫詞語”接力賽。輕鬆、緊張、活潑、有趣的接力賽一下子使沉悶的課堂頓時活躍起來。

2.教學設計合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這篇課文共有九個段落,分四部分講解。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扶──默讀思考,教給學法;第二部分(四至六自然段)半扶半放──自學思考,放中有輔;第三部分(第七至九自然段)放──討論思考,提高能力。並在文中三個難點,更是重點的地方進行動畫演示,使複雜的知識簡單化形象化。

3.教學思路清,語言精:

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只起到點、幫、輔的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

4.師生合作表演課文內容。在學生大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跟學生一起表演課文。我讀旁白,一組、二組學生扮演小白兔,三組、四組學生扮演小燕子,五組學生扮演小魚,六組學生扮演大螞蟻。第一遍,學生的動作不夠到位,但孩子們的熱情比較高漲。第二遍表演時,動作有些好轉,我看到孩子們那種積極參與課堂的神情,心裡有一種成功感。

5.存在不足:

(1)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教學設計創新不夠。

(2)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讀的機會還不夠多。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2

今天在上這堂課之前剛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來,冷風透過樹梢,越過窗縫,直鑽到教室裡來。

如何抓住這良好的教學時機呢?我讓學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學生說,好像下雨了。有的說,還沒有下呢。“今天學習的課文《要下雨了》跟現在的情況差不多”,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麼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會給我們哪些提示呢?”學生們從書裡的知識“燕子低飛、小魚透氣、螞蟻搬家”說到了書外,像“烏龜背上會有小水珠,蜻蜓也會低飛捉蟲子吃,蜘蛛收網”等等,我追問:“那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呢?”有的說:“是幼兒園的老師講過了。”有的說:“我去看過。”看來不能小看了這些農村孩子,他們的經驗還是蠻豐富的。以前,我也教過這篇課文,那時候的孩子根本啥都不知道。許多知識都是我“灌輸”的呢。

學生懂得了這些知識,並不代表他們完全讀懂了課文。我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讓學生朗讀。不過,在讀之前,為再次激起學生興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都知道了這麼多關於下雨之前的預兆知識,可是,書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們這麼聰明。它是怎麼知道的呢?”生:“它問了“燕子”,才知道的。”

這節課,我始終圍繞著“親身體驗”――讓小朋友把自己當成小白兔,像它一樣思考,像它一樣感受,像它一樣說,一樣做。當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樣從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確信“要下雨了”的時候,他們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傳達的資訊。

以往我們總認為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魚和螞蟻是一樣的環節,一樣的情景,實際上,不是的!我們從“是要下雨了嗎?”,還有“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半信半疑,後者是確信無疑了,所以才會“連忙”往家裡跑。當它看到螞蟻時,它就把要下雨的訊息告訴了螞蟻,這裡我安排了一個口語訓練,也不知合適不合適?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簡單地寫。我卻讓學生用對話的形式說一說。要求與課文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轟隆隆、譁,譁,譁”這樣的象聲詞。我想,雖然對一年級學生不作要求,但是讓他們口頭說說也未嘗不可。試試,效果還不錯。

這是一節“原生態”的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斟酌。可惜時間不允許,所以只能寫出來跟各位同行一起探討。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3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課文從“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動物的活動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課文,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聯絡,教給學生通過動物行為的變化來觀測天氣的方法。這既是一篇學習語文訓練語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義。

識字教學按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講讀課文,理解字義;總結課文,認清字形三個步驟進行。尤其是注意在講讀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在理解“搬”時,首先我讓一名學生上臺表演搬的動作,其次讓學生觀察老師手中的粉筆能不能用搬,為什麼,該用哪個詞。進而讓學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東西時才會用到這個詞

二、注意聯絡,訓練思維。

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絡。如:燕子為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著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可問學生燕子是怎麼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溼→所以要下雨。

三、及時滲透品德教育。

根據課文內容,通過語言文字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小動物們互相關心的好品德,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如小魚對小白兔說:“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要指導學生很好地體會感情。再如通過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積極去問別人,教育學生要多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四、加強朗讀訓練,注意形式多樣。

國小生來說,朗讀是體會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時,對課文中的重點句段,要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畫面呈現在學生頭腦中,讓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有分段讀,也有全篇讀,有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還有引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4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燕子低飛,魚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裡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利用下雨前的課件匯入,吸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生能夠回憶自己的實際生活,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課教材所描述的是可愛的小動物,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的形式,使可愛的動物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整體入手,既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條理。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鞏固識字時,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小測驗”考查學生對生字、對課文的掌握情況,並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先給自己講一講識字的方法,再給同學們講一講怎樣識記生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充分尊重學生及其獨特體驗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印象。

接著,我在教學時,通過講解第一部分“燕子下雨前低飛”,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小魚下雨前出水”部分,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學習,“螞蟻下雨前搬家”部分,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通過合作學習、自學等方式,讓每個小朋友參與到學習中來。

最後,我在教學中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絡,有利於突破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設計創新不夠,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在天氣變化時的特殊行為?”聯絡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知道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界有趣的現象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5

《要下雨了》與前面學過的課文相比,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而這篇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小白兔是怎麼知道下雨了。為了完成這一重點教學任務,我沒采取以往的講解分析的教學方法,而是用讀一讀的方式去試著解決重點問題,效果較好。

在課前預習時,我提出預習要求憑藉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課堂上,要求學生讀課文找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時感受難受的句子,並找出小白兔都看見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說了些什麼話?因為學生有課前預習的基礎,很快就完成了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時候老師就設定懸念: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耳聽聽,親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這些情境呀?學生情緒高漲。於是,我說:請同學認真讀一讀,小燕子、小白兔、小魚、螞蟻說的話,待會兒讓同學扮演這些小動物讀一讀它們的對話。

學生們一下子來了興趣,開始讀課文了。邊讀邊模仿著小動物的語氣和動作。大約五六分鐘以後,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爭先恐後地要求扮演這些小動物。於是,我選了一組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分角色朗讀。讀時“小演員”雖然沒有把各自主人公的語言表達得很真切,但對小動物的動作表演得很好。我就針對這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座位上的“小觀眾”以掌聲給“小演員”鼓勵。同時教師稍加點撥:記住表現每個小動物行為不同的語氣。學生的興趣很濃,都在認真地領會這些小動物的不同語氣,只見每個學生都充滿好奇心,擺著不同的姿勢讀起來了。我接著又選了一組“小演員”,他們“表演”得可真是淋漓盡致,小白兔的好奇,小燕子捉蟲子時的忙碌,小魚游出水面時的急促,螞蟻搬東西時的匆忙都充分展現。這組學生演完之後,同學們都想表演。我為了滿足學生的“表演慾望”。又分四人小組進行了“表演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於是我就勢而問:“誰能說說小白兔是怎麼知道要下雨了?”小手紛紛舉了起來,經問得知: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部理解了。

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中,適當地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用形象去感知,用語言去領會更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種形式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比教師口乾舌燥地講解收益大得多。

要下雨了的課後教學反思6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識字量太大。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我常常在想、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主課堂,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才能夠認識教材中的認讀字,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大量識字。

於是,在教學《要下雨了》時,我不斷地嘗試與總結,初步設計了一個“五步識字教學法”。只有當學生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就不會厭倦,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一種心理需求的滿足。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式識字。現在,我的學生能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常見的識字方法識字,還能用猜一猜、編一編、聯想等自創的方法識字。在課堂上,我就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發現、去交流,於是就有了一個小小的“識字方法交流會”。在交流會上,他們一個個像小記者詢問著別人,也闡述著自己的發現。

1、雙軌小火車,記憶字形,在交流過識字方法之後,學生基本記住了生字的音與形。這時候,就讓他們給生字找好朋友,即生字組詞。老師怎麼來檢查,學生怎麼來交流,於是我就設計了“雙軌小火車”這種形式。這種活動調動的學生人數多,兩列同學,一列讀字音、一列組詞,學生又一次複習了字的讀音,又在其他小夥伴的幫助下豐富了詞彙量。

2、你說我猜,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遊戲來鞏固生字。“你”指的是學生,“我”指的是教師。這一環節,師生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學生說來考老師。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識字方法來解釋某個生字讓老師猜,也可以不出聲的讀生字讓老師根據嘴形來猜字,這樣一來,整個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和遊戲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整個一節課,教師創設了不同情境,讓生字復現──復現──再復現,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反覆和生字見面。整個識字過程,教師是在有意地組織,學生是在無意地學習,學生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識字。

但這種教學方法與課文的融合程度還不夠緊密,包含的內容不夠全面,我會繼續實驗與探討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