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能幹什麼》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3.19W

本課是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認識了鐘錶,初步認識整時、半時,以及本學期學習分與時關係的基礎上教學的,一年級及本學期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學習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一分能幹什麼》教學反思

在原有知識及簡單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我遵循活動感悟、活動體驗、應用提升的主線設計本節課,讓學生在活動、遊戲中感受分與秒的關係,瞭解體驗一分有多長,並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讓課堂充滿數學情趣又溢滿人文關懷。

總體回顧本節課,做如下反思

一、活動承載數學知識,重點突出。

鑽研教材後,我將本課定位為數學活動課。1分=60秒,與二年級的孩子生活實際來說有些遠,理解起來有些抽象。為了降低理解難度、又能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連串的數學活動,首先聽音樂看鐘面,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分鐘的長短,並初步認識秒針,然後再次跟隨秒針走的節奏數數,瞭解秒針走一圈就是60秒,在課件的播放過程中,直觀感受分針和秒針同時開始走,又同時停止,雖然它們走過的路程不同,但是用的時間一樣,由此突破1分=60秒的難點,而且重點也很突出,以致在接下來的1分鐘計算測試時絕大部分孩子都能輕鬆完成,且準確率較高。

二、遊戲體驗,層次分明,體驗逐層深入。

為了讓學生對一分的長短有深刻的體驗,我設計一連串的活動,讓學生感悟、體驗一分有多長。為了突破難點,我首先設計讓學生跟隨秒針走動的節奏數數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按秒針走的節奏數60個數的時間就是1分鐘,在腦子中建立1分=60秒的表象。然後計時1分鐘數自己的心跳數,直觀感受數自己的幾十下心跳就是1分鐘的'時間。繼而看了一分鐘動畫片,在對比體驗中,瞭解同樣的1分鐘,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時,會覺得時間過得慢一些,順勢引導:只要努力喜歡上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喜歡做的事情也能做得又快又好,滲透學習意志品質和方法的教育。

在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做一做的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中,感受1分鐘過得很快,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又拓展教材,發掘生活中1分鐘的用處,通過生活素材的引入,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抓緊時間,1分鐘也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益,完成情感態度目標的滲透。

在前面一系列的活動體驗後,學生應該對1分鐘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我又設計“估一分鐘”的遊戲,既是對1分鐘長短的深化,也是檢測學生是否已經建立了一分鐘長短的概念,並優化估計的方法,讓學生對一分鐘的體驗更深刻,在此基礎上又設計遊戲:一分鐘記憶大賽,用一分鐘的時間播放並記憶我國的十二大名勝古蹟,看誰一分鐘記住的地方最多。在課堂的最後時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讓1分鐘發揮最大效益的同時,也是滲透人文關懷,讓數學課的容量變大。

三、人文滲透,豐富數學課堂。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生動的數學課堂絕不是簡單地學枯燥的數學知識。讓數學生動起來,讓數學課堂充滿人文氣息,是我在本節課的一次有益嘗試。從上課伊始,我用薩克斯曲《回家》引入新課,讓學生精神舒展,感受美;在課中我穿插生活中的“一分鐘的價值”資料,在學生驚歎一分鐘的價值同時,瞭解世界的神奇,感受放眼看世界後,數學竟如此充滿魅力;在“用一分鐘體驗”的環節,我設計1分鐘記我國十二大名勝古蹟的活動,在應用數學的同時,瞭解我國的文化魅力,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要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的願望,沒有一句引導,卻在直觀感受美的同時,滲透了愛國教育。

總體來說,學生的身心比較舒展,情感得到陶冶,文化價值有凸顯,但活動設計多一些,個別活動學生的個體感受還不夠充分,還要再思考,怎樣在有限的活動中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