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07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震》教學反思

《地震》教學反思1

地震這節課的課型和火山的課型差不多都是實驗探究的課型。但是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不容易進行猜想地震的原因。因為在上課的時候,我們給出的圖片都是或者相關地震的視訊,但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地震形成的破壞的外在情況,這樣學生根據這些現象進行才是,確實有些難了。我想想雖然猜想有點難,但是當時在一直引導學生要按照我的想法進行猜想,一直認為需要得到我需要的猜想,因而浪費不少口舌。我想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應該更加的細緻,特別是對於學生的備課要更加細緻,對於問題的猜想,老師一定要多設想學生可能會有什麼答案,然後怎樣去回答。要多準備這樣的功課,我想效果就會比較的好了。

在學生的猜想的中間,有的學生猜想有可能板塊運動的原因。學生的進行正確的猜想,但是還是比較的籠統,還有需要進行問,然後進行繼續猜想。我本想讓學生按照我的設計進行猜想,但是學生猜想不出,而我沒有準備其它的想法,這個時候,我只有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了。我想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準備不同的方案,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就是說我們的指導學習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據情況適時的進行調整。這樣才是好的課。因為學生的反應不同,每個班級的也都不同,因此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樣才能能夠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中,由於時間較為緊張,我們沒有進行防震知識的學習,我想這個方面需要加強。

《地震》教學反思2

麗雅交待今天的兩節語文課用來第四單元考試,可因為列印室的機器壞了,所以只能臨時準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備課如果是有感覺的話,時間少點也不要緊。今天就是這種情況。

我先初步理清了課文頭緒,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將這位父親形象藉助課文語文語言銘刻在孩子的心裡。如何分層落實呢?

一.感知背景,進行鋪墊

關於地震,孩子們是沒有生活體驗的,但對此又並非零起點。他們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或是課堂學習中對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應是學生的學習起點,所以課堂切入的談話也就從地震開始了。接著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瞭解這場大地震。從對地震的一般瞭解到具體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學生對於地震本身災難性的認識已有質的飛躍。這為進一步閱讀文字中的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直面父親,濃墨重彩

父親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終保持著客觀冷靜的態度。文中唯一帶有強烈個體情感傾向的就是結束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的表達。我想這也是作者在寫完整個故事之後,無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對這位父親最重彩的描寫就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作者從時間的長度,父親的外貌,他人的行為等角度將一個偏執得有些發狂的父親作一個細緻的描寫。在這裡,36小時是個怎樣的概念?那是整整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的漫長,那是學生兩個星期的課時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父親在不斷地挖著,在一片廢墟里,又有著怎樣的困難與危險啊!或是餘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裡,我採用聯絡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三.旁敲側擊,映襯烘托

在這一場災難中,在這一片廢墟里,其實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遭遇。難道說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是愛的不夠深嗎?為什麼會只有這一位父親孤軍奮戰呢?不是的,那是面對一片廢墟,凡是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還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絕望地離開。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沒有希望是多麼辛酸的無奈,消防隊長與警察以專業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這裡太危險!但是,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規勸都無法使父親放棄一個沒有理智的行為。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一次又一次語無倫次的回答,執著得近乎固執的追問,讓我們看到此時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都不存在,佔據他內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間曾經的承諾: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這裡,通過師生的對讀,引導學生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偉大的父愛超越一切!

整個設計簡單、樸實,緊扣語文字質,緊貼情感共性,帶領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的愛之旅程。

後記:我甌海的一位同學也研究過這一課,課後在網路上找到她的反思,沒想到與她的上課思路基本一致。反思裡的很多語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語言。真有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欣喜。

《地震》教學反思3

這學期有幸聆聽了我們組的骨幹教師馬忠彩的閱讀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聽時感觸頗深,聽後細細品味,更是受益無窮。藉此機會原與各位老師共同交流探討。

亮點之一:理解多元,朗讀個性化。

課文中出現這樣一段人物對話:

“太晚了,沒有希望了。”

“誰願意幫助我?”

“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搖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於悲痛,精神失常了。

馬老師馬上抓住這段人物對話進行朗讀指導.馬老師緊緊這段中“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三句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但是父親的心情一樣嗎?該怎樣讀呢?馬老師強調多元理解,個性感悟。再如“阿曼達!我的兒子!”一句,有的學生認為應該提高聲音讀出父親喜出望外的感情;有的學生認為父親連續挖了三十六個小時,又餓又累,應該壓低聲音放慢速度體現出悲喜交集精疲力盡的感情。還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一句時間的退役該怎麼讀有的學生覺得應慢點讀,因為父親累了,有的認為應該快點讀,因為父親已經等不及了.馬老師因勢利導,相機點撥。可以說個性化的朗讀指導,掀起了這節課的高潮。

亮點之二:讀寫結合,深入研讀。

朗讀昇華,已然把本課的教學推向高潮,聽課人無不被馬老師純熟的駕馭教材和學生的能力所折服。但學完文字後,馬老師又把文本當成了憑藉,適時的進行讀寫結合。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裡只寫了人物的動作“挖”,那你能想象父親當時是怎麼想的嗎?請同學們拿出寫在作業本上。學生根據當時的情況,想象一心只想救兒子的父親,想象非常合理。語言催人淚下!情感。練筆朗讀,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了,打動了每個人的內心,讓學生收益無窮呀!

課程改革大潮中,每個有志於國小語文的改革者都在艱難探行。而馬老師卻能不露斧鑿痕跡,將新課標的理念與課堂教學水乳jiao融,實在讓人歎服不止,名師就在我們身邊呀!

《地震》教學反思4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交流、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是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地震的威脅》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製作了相應的多媒體課件,通過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資訊科技和地理教學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節課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利用放錄影,看圖片,動手小實驗,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分佈規律,特徵及形成原因,體現學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併發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1. 優點:

(1)、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內容,課程標準,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制定本節 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內容;通過過程、方法使目標達成,可操作性強。

(2)、用震撼的視訊資料引入新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 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學生動手做模擬地震成因的小實驗,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利 用課本中的地球結構圖,分析地震發生的原因,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難點知識簡易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4)、通過專題性討論有效地突破重、難點內容,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意 識,通過引領學生讀地震的分佈圖,瞭解世界、中國地震的分佈狀況,從而分析北京是地震的多發地帶,提高學生防震避震意識。

(5)、利用動畫、圖片、動作演示、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演示說明地 震的前兆,逃生方法,使學生很容易接受並投入進去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本節課非常注重七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注重激勵性評價手段的運用, 有效地將德育滲透在整堂教學之中,注重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7)、教態親切,語言規範,板書簡潔,重點突出。

(8)、本課在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將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

2、不足之處及改正措施:

(1)、學案1中的小組討論問題,佈置給學生的問題有點多,針對七年級學

生的讀圖能力而言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任務顯然有很大困難。應該把問題分解提問,或者是教師直接帶領學生讀圖分析解決。

(2)、時間安排上還需再合理些,匯入新課部分的視訊播放時間可縮短一些。

(3)、在不同場合的避震方法有些還需細化、強調。

(4)、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應儘可能的多認識學生、瞭解學生、記住他們的名字、以便更好地教學。在授課時應儘可能多地讓更多的學生回答問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5)、這節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就課上只完成了理論的學習,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實踐的演習,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多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科學的魅力。

《地震》教學反思5

為了上《地震中的父與子》,我搜集了優秀的教案,觀看了優秀視訊,甚至記錄了精彩的過程,又針對自己的能力,本班的學生特點,採取了王校長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提出的思路,針對本課的第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思路,針對課題質疑,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檢查新詞,通過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掌握新詞,解質疑: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用課文中的句子說。出示洛杉磯地震圖片進一步瞭解地震的大。在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由於課文比較長,我顯得耐心不夠,沒有進一步耐心引導學生概括課文。走進了不起的父親,讓學生默讀,用筆寫出自己的點滴感悟,學生能找出句子,通過讀、想象、說、寫,學生能揣摩出父親的內心世界,感悟到父親的了不起。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聯絡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間,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無私,接著回顧父親關愛自己的點滴,感受無痕博大的父愛,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學生能夠體會到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能夠讀出,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課時,我有時缺乏教學機智,有些地方自己說得較多,課堂情感的醞釀沒有達到高潮。

《地震》教學反思6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著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著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字的教學目的,感受文字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這是我以後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地震》教學反思7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時,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傳奇故事。文章描寫具體、情感真摯。

一個偉大的父親,一個堅強的兒子!這是本文給我們展示的兩個人物形象。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悟父愛的偉大?在反覆研讀課文後,我覺得要抓住課文的主線進行教學,通過對父親的感情變化來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

本課安排兩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教學目標是:初讀課文,完成生字教學,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在教學中,我先設疑,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配上圖片及解說,讓學生對地震造成的巨大傷害有個感性的認識,為後面父親克服一切困難救兒子做好鋪墊。接著我用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新詞語,並將詞語配上背景圖、加上解說,然後將詞語串聯成一句話,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學們既認識了詞語又通過相應的配圖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和課文內容,這樣的生字教學方法新穎直觀,圖文並茂,學生易於理解,並能很快記住這些新詞語,我想這是高年級識字教學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學生讀通課文後,讓他們找出課文的中心句,並抓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父與子"這個中心句,讓學生在深入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體會父親的了不起表現在哪些方面。特別是課文中描寫這對父子的外貌、語言、動作的詞句,引導學生去想象、體驗。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些數字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親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難,體現的是父親那執著的信念。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讀、理解、體會,真正讓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的感悟達到"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新課程倡導:我們語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字與生活的橋樑。課文中描寫的是國外的一對父子,距離學生較遠,學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對此,教學中,我適時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關圖片,當悲傷的音樂響起,那彷彿來自天國的、震撼靈魂的樂曲,盪滌著每個學生的心,撞擊著每個學生的靈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時的課堂"無聲勝有聲",師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再一次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人間真情。

課的結尾,我出示了一個小練筆:此時此刻就讓我們再次走近父親的心,已經堅持挖掘了36個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一刻,父親會對兒子說點什麼呢?就請你拿起筆,寫在書頁的空白處。

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且讓學生換位思考,感恩於父母。

《地震》教學反思8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同學的感人故事。

我所講的內容為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是掃清生字詞障礙;瞭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本堂課中,值得慶幸的是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同學們積極的回答問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基本完成。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深深的明白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後我根據各位前輩的指導認真的做了反思:

一、沒有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這偉大的父愛,深厚的父子情呢?這離不開一點——朗讀,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讀。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朗讀不僅可以發展語感,還可以加深體驗與領悟。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更要多加培養。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區別。

在本課的學習中,有要求學生給文章劃分部分。當時學生將“部分”稱做一大段,其實以前也出現過此類問題,只是那時我認為學生懂其意思,無大礙,便一直沒有指出。後來經張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點醒了我。是啊,這樣久而久之難免會使一些同學混淆,同時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文的嚴謹性。是的,我想在教學中關於“自然段”和“部分”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個,但我唯一確定的一點是這都不是小問題,不能忽視。

三、“概括主要內容、掌握概括方法的問題”講的不夠到位。

概括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對於國小生來說一直是一大難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一篇文章要國小生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確實不易。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著概括還要學會尋找方法。在這方面我給孩子們的訓練太少,同時也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引導。即在概括主要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將整個故事複述一遍,再在複述的基礎上加以概括,最後對這個概括進行濃縮。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我深知自身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摸索,使自己進步也為了使孩子們有更大的進步。

《地震》教學反思9

這節課我採用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問題探究方式進行教學。用圖片匯入新課,在講述火山的成因這一環節,我採用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鍛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又能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及語言表達能力。然後就是火山噴發的內因、噴發物、火山的利與弊以及火山的型別。

本節課貫穿於問題探究,讓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依靠教材,還有多媒體視訊,以及日常積累的知識進行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於是這學期才從事科學教學,在環節的實施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並且語言沒有激情,太死板,這樣就達不到預計中的效果。

針對這些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認真備課,花別人幾倍的精力去備課。大量閱讀優秀老師的教案,以及課件等等,然後備課。再去聽別的老師的.課,然後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課過程中儘量避免語言上的錯誤,避免口頭語。

第三,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問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多講,儘量把他們知道的知識都講出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有學生經常舉手回答問題,搶著回答問題,他的知識面明顯比別的學生要廣,如果讓他回答的話,別的學生根本沒有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因此我故意不提問他,孰不知,這樣會嚴重打擊他的積極性,以後在提問問題的時候,我會說一句,老師知道你懂,所以我們把這個機會讓給別的同學。

最後,上完一節課一定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重點,進行小結。這樣可以保證教學效果,並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必須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地尋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具體分析,綜合比較,實踐探索,從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論指導下大膽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理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研能力。

《地震》教學反思10

發揮比較好的地方:

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體現了科學課程標準,

1.模擬實驗讓學生體驗到了地震的危害。從學生的準備來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通過實驗想象了地震引起的建築物在瞬間倒塌的情景,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2.我準備的視訊資料對學生理解地震的巨大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大的樓房倒塌時動態情景對學生造成的心理觸動是很大的。地震時的各種場面也是學生想象不到的。

3.開始讓學生觀看視訊資料,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在學習過程中,我給學生比較寬鬆的學生環境,學生學得還是比較輕鬆的。基本上能集中精力去進行探究學習。

不足之處:

1.從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做實驗的基本功有待加強。學生都愛做實驗,但有的學生不會觀察實驗 現象,缺少冷靜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指導和培養,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些都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缺少深度。

2.部分學生缺少合作意識和習慣,如實驗時,分工不好,有的的組幾乎是一個人在做實驗,別的學生沒有參與只是在看。

3.對於分組討論的內容我沒有深入的講解,學生的認識不深刻。

4.學生們進行避震演習時缺乏經驗,對過程不熟習中間反應不太迅速。

總之,學生們課堂秩序好,積極的參與活動,發言踴躍,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給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

《地震》教學反思11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字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字,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覆觸控文字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字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字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後,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字。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絡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後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後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並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二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