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1.29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草原》教學反思1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註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草原》這篇課文是學生自己選擇的課文。當時班中有一半的學生喜歡本課,為了讓另一半學生也感興趣,在第一課時我範讀了全篇課文,在範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麼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覆讀中理解,在反覆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

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麼理解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

2、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麼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彙報,在彙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3、大膽使用綜合和開放性強的問題,發揮語文綜合性的功能特點:

在最後當我問到“課文的主要筆墨都放在了蒙古族人民的描寫上,而開頭又為什麼寫景呢?”這一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學生

A說:“景色與人物相互映襯”。B說:“草原的景美人更美”。C說:“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會變的非常狹隘,生活在這麼遼闊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變的寬廣。”看,這不正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極好體現嗎?一節課下來,我的話並沒有幾句,而學生卻把課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體會思想感情時,抓重點句進行分析,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品讀,從而突破難點。

在這節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一、課後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侷限於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二、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三、缺乏點睛之筆

當學生說到人與景的關係時,我只是積極的肯定,而缺少精練的小結和精彩的點評。如果當時加一句“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體現”那麼會更精彩。

《草原》教學反思2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設計了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影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把草原的圖片呈現給大家,讓學生一下子對草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讓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看到草原後的感受,由於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能用一些優美的語言來來形容,因此,再讀課文,學生將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並得到全面發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點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小組中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為他(她)選的句子配上一幅圖片,製作成簡報,並結合圖片談談自己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使他們腦海中抽象的畫面具體地再現在同學們面前,利用網上大量的圖片資源,讓學生選出他們認為最適合所選句子的圖片。設計這個環節有個目的:一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並通過圖片再現在學習夥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麼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單純是感受,學生選圖片的過程,實際是他們對文章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交流意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鍛鍊。

多媒體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複雜的、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將學生帶入利用網路自主學習的殿堂,為他們以後的終生學習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草原》教學反思3

今天聽徐建花老師執教了一年級的《草原》這一課,把我的思緒一下子又拉到了六年前——自己帶一年級時候的情景:聽著孩子們奶聲奶氣的朗讀,看他們雖不精彩但卻極力投入的上課,看他們為了老師一句簡單的表揚一本正經努力地讀書……不禁有些感慨——這些,是現在高年級課堂所缺少的一種生動和真實!

一年級的孩子,初生的牛犢不怕虎,他們是率真而勇敢的,答錯了也不會怕聽課的老師笑話,但同時,我們也從這堂課上可以想見徐老師平時是怎樣讓這些孩子如沐春風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的,是怎樣努力地構建這民主和諧的課堂的。每一次表揚、每一次鼓勵、每一個微笑都是孩子舉手勇氣的,是他們自信心的基石,因此全班學生髮言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

低年級的課堂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是重難點,今天,徐老師採用了多種方法突破:圖文結合,教師示範朗讀,學生個別讀,學生齊讀……恰當而巧妙。

對於江南水鄉的學生來說,草原是相當陌生的,上課前,老師選擇的歌曲、圖片在不經意間就把學生帶到了那遼闊的打草原上,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像的缺憾。在教學時,徐老師更是通過多媒體課件、通過歌曲創設情境、通過具體的語言描述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教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並通過自己的朗讀再次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可以說,這樣虛實結合,兩次感知,層次分明,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參與,逐步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感知是深刻的,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恰到好處的。

低年級學課文要不要板書設計?如果要,怎樣的板書才是合理的?怎樣的板書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我覺得教師在板書時不僅是在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更是寫字的“言傳身教”——給學生示範,所以我覺得板書的設計更要少而精,要用足夠短的時間寫,卻派到足夠大的用場。如:理清條理、指導複述課文,背誦課文時候,關鍵的一個字、一個詞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