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9.32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掌握如下兩個內容: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2.理解百分數與分數意義上的區別。對學生而言,百分數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數,但不理解百分數意義。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教材聯絡生活實際的特點設計了教學。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結合生活素材談談每個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理解概括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排除分數與百分數意義非本質上的區別,掌握本質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

3.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進行百分數資料的分析比較中瞭解我國的國情,增強環保的意識以及進行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等。

總之,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穫頗多,學習興趣盎然。但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學生蒐集的百分數沒有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只是在上課初讓學生說說你搜集了什麼百分數?是從哪裡蒐集到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蒐集的百分數是最感興趣的,在瞭解百分數的意義後,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手中的百分數的意義並進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卻沒有抓住這一點,失去了這麼好的一個材料。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地認識了分數,對分數有了一定完整的認識。這個單元,學生學習了比較長的時間,這麼多知識可以整理一下。從分數的意義到分數與除法關係,再把分數進行分類,然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學習了約分和通分,最後學習了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些內容的安排是有邏輯順序的,而且又是相互關聯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學生學習和的作業情況,總感覺有幾個問題很難處理。

第一、學生的技能訓練有點不太到位。

按照教材內容的進度,其中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也要6課時,那麼整個分數的內容,連練習課在內也只有17課時的時間。而其中通分、約分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時間就更少。時間少了,那麼對於學生的各個知識點的基本技能訓練好像不太紮實,特別是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因為在學生的練習中經常反映出約分不約或約分沒有約盡,還有就是約得很慢。這些現象又導致了小數化分數時,出現“部分學生把小數寫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時,卻不能進行很好地約分,或者約錯”的現象。“溫故而知新”,只有鞏固了有聯絡的舊知,那麼學習與舊知有關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並掌握。這也是教育學中所說的鞏固性原則。因此,對於這些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技能的熟練掌握,對後面的約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連貫作用,而對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又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識點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練,那麼勢必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這一點在這一單元中感覺比較深。因此,在平時的練習時,除了一些作業本上的題目(綜合性的)以外,還是要適當增加一些基礎性的練習:如小數與分數的互化,通分和約分,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假分數化整數或帶分數的練習。通過這些少而精的練習,讓中下學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鞏固。

第二、有些知識點到底學不學?這一單元的好多知識在老教材裡是有的,但是在新課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嗎?”中,很難取捨。學,就要再花很多的時間;不學,感覺這些知識又很重要。如:分解質因數,如果不學,後面的一些用分解質因數的知識,就不能後續地學習“你知道嗎?”,特別是判斷能不能化有限小數的方法。學了,又不是讓學生看一下書就行,有些內容還得上一節課的時間。這一點,在教學中真的很難適應,特別是像“分解質因數“這些比較重要的知識,該如何對待?

第三、難度降低,那麼要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在教師用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對學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那麼要求降低了,練習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個數最小公倍數,部分學生就難以解決,當然這也跟學生的差異和老師的滲透有關。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樣的程度,對不同的學生要求如何?真的很難把握。再如分數的比較大小,在練習中早已有滲透,雖然比較的方法有很多,有約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箇中間數等等方法,但是對於學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對所有的學生要掌握。個人的理解是:難度降低,不是等於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應對學生更高的要求,關注課堂,關注知識與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充分地理解知識,這樣才能對形成熟練的技能有很大的幫助。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例項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充套件,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著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充套件,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絡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不完全相同,需要加以擴充套件。

計算方法上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推導過程比較複雜,學生較難理解。它也是今後學習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編排重視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扶放結合。

理解意義和方法時,都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圍繞教學重點,以探究為主線組織課堂學習過程。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探究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學生原有的基礎是已經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了計算方法。同時需要對分數的意義有較熟練的口述基礎。

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對分數乘法有了一定認識,所以,本課教學中繼續讓學生討論、交流、試做,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探究一個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但相對有了一定難度,因此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尤為重要,這一點也是班上學生比較弱勢的,尤其是對於學困生,如果對意義都不理解,算式都列不正確更不要說計算了,因此鞏固練習中,從基本練習到稍有難度的練習,並加以指導。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對於自己的不足進一步改進。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例項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數學源於生活,迴歸生活。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理解書本的知識。因此,上課剛開始我設計了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小棒通過“分一分”去創造分數,而後在“說一說”、“議一議”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分數的意義,最後在“想一想”中讓學生進一步內化、精煉自己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義,最後在練習環節又設計了在猴子分桃、猜一猜老師口袋裡有幾粒糖等遊戲中找分數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中迴歸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應源於生活,迴歸生活”。教學時舉出大量例項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最後,通過讀課本上的定義使學生明確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的認識應為這部分的教學重點,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進行得不夠充分,在下節課時應進一步加強。

鞏固練習:在練習設計上還是體現“數學源與生活,迴歸生活”這一理念,畢竟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因此我設計了“找生活中的分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生活與數學聯絡。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知道一個分數是由幾個分數單位組成的,並且能夠運用分數的意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例項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抓住本課的重點,通過分月餅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充分體驗、理解分數的意義,並通過分小圓片和分小棒小組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已的親身體驗,理解由於單位”1“即整體的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時使學生在數學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進行彙報時,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沒能順利地引導學生自已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時,也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老師在課堂中也關注不夠。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已藉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了分數(真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此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位“1”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單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學中,我從自然數1引入,讓學生舉出可以表示什麼,學生有的說可以表示1棵數,1朵花,1只兔子,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等。在這其中就包含了兩種含義,一種是1可以表示數量是1的`物體,還可以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這樣學生對於單位1的概念就能比較輕鬆過渡過來。

2.運用類比推理,使學生明晰分數的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個蘋果、四個蘋果、六個蘋果到一堆蘋果,通過學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數,使學生從一個蘋果就知道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通過類推得出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1.對於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個別學生還存在表示的問題。

2.對於分數的表述個別同學有些模糊。

再教設計:

注重學生易混點的辨析,進一步鞏固強化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理解分數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內容包括: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真分數與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最大公因數與約分,最小公倍數與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本單元教學的特點就是概念教學,教學的重點是概念的形成,教學的難點是概念的形成和運用。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的產生,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並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技能。這些知識在後面系統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及其應用都要用到。因此,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是順利掌握分數四則運算並學會應用分數知識解決問題一系列實際問題的必要基礎。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用好直觀手段。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且比較抽象。而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因此,在引入新的數學概念時,適當加大思維的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為直觀。教學時加大思維的形象性(比如:圖、線段圖、集合圖)

二、及時抽象,在適當的抽象水平上建構數學概念的意義。

在充分展開直觀教學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由例項、圖示加以概括,建構概念的意義。

三、揭示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絡,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

比如:約分和通分,這兩概念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學時要提醒學生,不管是約分還是通分都是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使分數的大小保持不變,約分就是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小,而通分則是把幾個異分母分數變成同分母分數。

①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聯絡

②分數的基本性質與約分、通分的聯絡

③用字母表示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的基本性質 (0除外)

④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

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通分

⑤單位換算——除法——分數——約分。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最簡分數、約分的意識淡薄。

學生對約分,結果保留最簡分數的意識淡薄,教學時要加強。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教學完《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有不少的感想。因為百分數的知識對六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而且百分數這一知識本身就來源於生活實際,並服務於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十分廣泛。所以我就創設推薦罰點球選手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在否定了學生知識結構中已有的各種比較方案後,無形中“逼迫”著學生思考、創造出更趨理想的比較方案,從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百分數,這樣的引入,使學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由於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因而,學習百分數有了一定的知識理解上的基礎,同時在切入主題後很自然地將百分數的讀寫法呈現給學生,也為後面的學習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層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使學生感悟百分數的意義,同時體驗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數學的學習始終與生活聯絡在一起,其學習的價值不言而喻,學生蒐集到的百分數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飲料、班級合格率、優秀率等。在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再得出百分數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

接著,通過讓學生找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絡和區別以及兩個句子中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辨析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自學、積極思考、與同伴的交流,獲得知識真諦——因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當分數表示具體的量時,它就有單位名稱,瞭解了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和聯絡。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層次,習題比較具有趣味性。第一題鞏固了百分數的意義,並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第二題既掌握了百分數的寫法和意義,又啟迪了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數的個數說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學生興趣盎然。第三題的成語中的百分數和用百分數來表示學習情緒更讓學生大喜,原來百分數還有這等妙用。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教學在一個小故事中拉開,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還在學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況中評價學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價值,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這似乎與數學教學無關,但教育與教學是不該分的,而我認為教學遠沒有教育對學生的意義更大。

在教學單位“1”的概念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字1引入,讓學生說說1可以表示什麼,從而歸納不但可以表示1個物體,1個圖形、1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1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得出1如此多的實際意義是數字1的外延,並在1上加引號,由此定義單位“1”。然後讓學生說說手邊什麼可以看作單位“1”練習內容有些少,特別是對一個計量單位如1分米1釐米1千克等學生說得少,引導也沒有跟上。

在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基礎上,我通過對摺圓形的紙片引導學生依次得到分數21,41,81這些是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然後我通過問: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這樣的1份是81,那麼這樣的3份呢?學生很容易得出83這個分數,然後問5份呢?7份呢?引導學生分別得出分數,於是我質疑:81,83,85,87這些分數,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學生髮現分母都是8,引導學生髮現這是因為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數不同。我並沒有急著肯定學生的發現,而是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來表示一個分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引導學生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敘述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分數的,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內容中得到不同的學習情況,並通過充分的交流讓學生髮現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此處應該再通過比較,發現把單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或表示不同的份數,所得的分數都是不同的。此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表示的什麼意思。

關於分數單位,我選擇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分數意義概念後提出。本來設計時計劃讓學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單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數的,因為前面學生都提到了,而且時間剩下的也不多了,於是只有作罷,教學反思《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然後趕緊練習說一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和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練一練的習題效果不錯,於是我對練習中的相似習題省略,但數軸上的單位“1”和如何正確得出各分數相對應的點是比較難的,於是僅剩的時間我留著處理了這個習題。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2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進行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本節課正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認識分數的意義,重點在於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探究意義,掌握規律,完善分數知識體系。這節課重點把握好以下兩點: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於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義應該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麼對於分數的意義則完全可以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說得有理,說得恰當,不必糾纏於標準的定義。

不足之處:

1、關於單位“1”的建立過於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應該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對於“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知道,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而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對於分數意義的揭示也比較牽強附會,我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操作手中學具,表示出一些分數,然後展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在此基礎上揭示單位“1”的概念。之後,卻拋開這些具體事物表示的分數,另外寫幾個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具體形象依託的情況說個別分數的意義,這樣就直接拔高到了一個抽象的層次,緊接著分別抽象分子、分母的意義,最後完成整個分數意義的構建,這樣做看似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但是卻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因此,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於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

3、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複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為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3

百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讀寫法,明確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為學生能夠正確運用百分數來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了百分數,但是對於百分數的意義並不理解。因此我認為教學時應該從百分數起源入手較合理。

為此我設計以下教學:

一、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教學的開始,我從學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給森林帶來了哪些危害匯入,引出我國森林覆蓋率及其它一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引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百分數的意義。這樣的引入,使學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因此,學生學習百分數有了一定的知識理解的基礎,理解森林覆蓋率: 森林面積佔我國土地面積的。

二、通過學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使學生感悟百分數的意義,同時體驗到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學習始終與生活聯絡在一起,其學習的價值不言而喻,學生蒐集到的百分數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質含量是4%;電腦下載的進度是16%;我們班期會考試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比較踴躍。接著通過“換一換”讓學生理解分數與百分數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通過學生的認真思考,最終獲得知識的真諦——百分數與分數的相同點是兩者都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比關係,不同在於分數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量,而百分數不能;分數可以帶單位,百分數不能;分數的分母是任意不為0的整數,百分數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學百分數的讀寫法。先學後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真正學會自學,在自學掌握的基礎上做一些相關的練習,從練習中暴露出存在的問題,從而真正掌握百分數的讀寫法。

四、鞏固練習有層次,習題比較有趣味性。第一題是“真假難辨”,目的在於讓學生真正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第二題是看成語聯想百分數,這一道題學生很感興趣,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第三題選擇合適的數填在括號中,這道題旨在於讓學生真正掌握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收穫也有不足,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發言比較踴躍,學生積極參與了學習探究的過程,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讀寫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教師的板書補充,逐步形成分數的意義。而對於分數單位的教學,我是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之後,讓學生通過看書,再通過嘗試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裡面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之後,學生勢必會有一些發現,再請學生概括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的個數與分數分子、分母的關係,使學生在數學技能方面得到發展。

在設計練習時,我著重圍繞本課重點既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書本上的習題,也設計了一道綜合性、生活化、滲透數學思想的習題。前兩道練習分別是書中的“練一練”和“練習六第3題”,第三道“鋸木頭”問題的設計考慮有三:

一是適度綜合了書中練習六第2、3、4三題。首先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際生活問題中理解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其次是使學生感受到同一個分數,“單位1”的量變化,所對應的數量也隨之變化。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單位1”的量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分數所對應的數量的變化的。

二是發展學生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其實也滲透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三是滲透數學思想,極限的思想。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想象,體會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四是滲透數學文化,通過最後出示莊子書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初步接觸這個數學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學生數感的發展需要專項的訓練,但更需要教師課堂教學進行長期的、適時地滲透進行,數學思想、數學文化更是如此。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但是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個單元知識點較多,連續性較強,自成一體,甘老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審計,對本單元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整理和複習。

在教學過程中,甘老師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綜合應用。充分體現學習不僅僅是隻注重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整理知識點後進行進一步的概括(意義、分類、運用等),使學生明確各知識之間的聯絡。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突出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甘老師在課堂裡注重創設民主氛圍,突出主體。開放教學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複習運用的過程。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和合作者。課始引導學生產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後先在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作品,選代表介紹,然後讓其他同學點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營造一種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的複習、回顧不光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再次分享,更是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再次體驗,也是對自己學習經驗的積累和昇華,通過回顧,學生學會反思和梳理,把知識納入認知體系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