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6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1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內容較多,要求學生能讀懂平面圖,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義,會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還能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位置。要讓學。針對這節課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課的學習。

二、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而準確把握比例尺的意義,為計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提供了演算法多樣化的依據。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學生對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獨立探究與合作討論相結合,靈活的選擇解決方法。在反饋彙報時,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維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在鞏固練習時把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反思這節課,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用解比例這種方法時,解設時用的單位還是搞不清。課後我把這個問題和老師們討論了一下,大家認為如果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設為米?為什麼要設為釐米?而不是老師重點的提示,可能學生的記憶會更深,理解的更透徹。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2

學期的教學研討課,我們高陣列研究的內容要求是解決問題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學進度,解決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應用和正反比例的應用了。後面一個內容我去年參加區賽課時上過,不想再上了。這次想挑戰一下自己,選擇了《比例尺的`應用》。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認識、理解了比例尺的意義之後進行教學的。最初我研讀完教材和教學用書後,覺得這個內容難度應該不是很大,所以最開始我定的教學內容是一節課把例2、例3都上完。後來再一次重讀教學用書以及找中上等學生進行個別摸底調查時,發現學生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若告訴比例尺和其中任一個量,求另一個量,這些學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師提醒他們把比例尺寫成分數時,他們才很快覺悟。看來數量關係之間的變換是有難度的。本來初次備課是上完例2接著上例3,再練習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的。經摸底之後,我把練習調整到例2之後,將例3略去,(例3更復雜,綜合性更強)再增加書後的做一做第一題。

課基本上是按預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覺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幾個做得不足:

1.對學生知識層次的瞭解不夠。學生雖能夠答出比例尺的意義,但學生對這個意義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並不深入。從應用不熟練,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不足可以體現出來。

2.教學重點突出不夠。在用算術方法解答問題,特別是在推導公式時要放慢速度,引導學生觀察,必要時還要加以讀來增進理解。而我在讓一個學生說出求實際距離怎麼想之後,沒有回頭再引導學生看公式或是再請聽懂的學生可以複核一遍,或者是讓同桌說一說。我出示公式之後,也沒有讓學生讀一讀。效果就不太明顯。

3.對學生的表揚鼓勵做得不夠。學生課堂上氣氛活不活躍,除了引導要得法之外,賞識、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哪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當人在被肯定的時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隨時注意,多鼓勵學生。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瞭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認識後教學的。學生認識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兩種形式——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在此基礎上學習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材提供了條件充分,結構封閉,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應用題,如果直接出示應用題讓學生計算圖距與實距,僅從知識與技能層面考慮,這並不難,但這樣的教學形式呆板,內容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比例尺應用的價值。這與新課程的理念是相悖的,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設計了“看地圖”與“畫地圖”兩個數學活動。這樣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優勢:

1、尊重生活現實,利用生活資源

地圖是學生生活常見的,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測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2、改變呈現方式,培養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問題所需的條件,而是學生根據問題主動蒐集資訊,處理資訊。把生活問題合理轉化為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於學生的終生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4

在比例尺應用這一課中,我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比例尺的概念、意義及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計算方法,為後面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接下來,我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特別是讓學生設計家鄉方點陣圖這一教學環節是新課標中“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真切體現,也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

自己在這節課中的不足:

1、對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把握的不到位,學生易掌握的知識講解的過多,導致後來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很好的突破。在這一點上自己今後要特別注意。

2、在小組合作時,首先沒有對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導致了時倍功半的結果。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在小組合作時應首先分工明確,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可做,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在課堂中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與自己的性格有關。這一點今後要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有助於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質。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5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曾想過這樣設計: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隆重推出課本的資訊窗,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如:從濟南到青島有多遠?需幾小時到達?然後重點探索如何根據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根據數學資訊提問題這個環節似乎興趣不是很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我靈機一動,對資訊窗做了一下修改:

課一開始,我問:同學們,你們到過青島海洋世界嗎?(由於青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城市,學生熱情比較高。)如果我們要從威海出發去青島,客車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行駛,你知道路上需要幾小時嗎?

這時,學生紛紛發言: 這怎麼行?必須知道青島和威海兩地之間的路程啊!接著,我出示了資訊窗中的地圖,問學生:根據現有的資料,你能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嗎?學生興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課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為圖上一釐米代表實際8000000釐米,因此圖上3釐米實際就是3×8000000=24000000釐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困此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也就是說,3÷1/8000000=24000000釐米=240千米。

雖然學生沒有用課本上的方法,但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給學生補充的,而且由於思路簡單,利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另外,在設未知數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成釐米為單位,最後為什麼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單位,如米、千米。

本節課的知識比較零散,還涉及到如線段比例尺的型別,放大比例尺應注意的問題等,本節課沒能全部解決,但我覺得本節課的方法思路學生明白透徹了,也為其它型別的題打好了基礎。重要的是,本節課中,學生體會到了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那麼在出現線段比例尺的時候,學生就不會生搬硬套的用公式來解決了。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