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58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而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面臨的形式卻不容樂觀。在全社會都提倡“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今天,音樂教育仍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要求,可以說,音樂教育在我國還處於初級階段,尤其是中國小音樂教育,受教學裝置、師資等實際情況的影響,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

一、中國小音樂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教學裝置和設施還達不到要求。近期,教育部門對某省中國小音樂教學情況進行了系統的抽查,主要就三個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一是音樂教學裝置和設施是否齊備;二是師資配備是否到位;三是能否按照《音樂教學大綱》的要求保質保量地開齊開足音樂課。結果顯示,在被走訪的85所學校中,大多數學校的音樂裝置欠缺,尤其像專用的音樂教室、音樂教學配套掛圖、教材配套錄音帶和教學用鍵盤樂器等,沒有一所學校能完全達到國家《器材配備目錄》的要求,甚至有些地方還存在很大差距。

其二,師資配備情況參差不齊。首先,鄉鎮學校音樂教師比較缺乏,城市學校音樂教師又過分集中,許多音樂教師即使分配到鄉鎮學校,也會千方百計調到條件較好的城市學校,這不利於城鄉音樂教育的均衡發展。其次,許多鄉鎮中學幾乎就沒有科班出身的音樂教師,而兼職音樂教師不具備音樂教師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能勝任音樂教學工作,並且許多學校是班主任教師兼代音樂課,或者是愛好音樂的老師承擔音樂教學任務,音樂教學時間、質量能否保證不得而知。

其三,課程建設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面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由於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教育觀念、課堂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後,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重廣度,輕深度;重傳統,輕創新。同時,許多學校尤其是鄉鎮學校對音樂課程的開設的必要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反映在工作中,就是對學校的音樂課教學不聞不問,認為可有可無,甚至認為音體美等課程的開設擠佔了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時間。這種為了提高升學率,忽視音樂教學的現象大量存在,從而,音樂教學也就走了過場。

二、中國小音樂教育發展的趨勢與展望

其一,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把封閉型的音樂教育改造成為開放型的音樂教育,要以培養人為根本目的,用音樂吸引學生這種最自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音樂殿堂。在學習音樂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條件和學習的特點,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應該擯棄那種傳承式的學習方法,利用構建式的學習模式,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的是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音樂教育的發展同樣也需要這樣的人才。

其二,音樂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這就是說,音樂教育一方面要立足於現實,以我國音樂教育的需要和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努力探索音樂教育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新途徑。另一方面又要以可預見的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條件為著眼點,更新教育觀念。當前,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音樂教育一是需要得到全社會更大的支援與教育部門更多的投入;二是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應從自身做起,努力轉變教育思想,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人格健全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認真真上好每一節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2

在音樂課堂上,我嘗試創設“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創造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做,開發創新意識,發展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創造性個性品質。

例如,在欣賞不同型別的音樂作品中,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發展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欣賞情感之聲中的《陽關三疊》,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完成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對音響感知與感情體驗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我啟發學生閉上眼睛體會盲人作者其心境、執著、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再者在教學中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培養創造性操作能力,當學生通過聽覺、視覺及想象、聯想,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後,可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腳,使欣賞過程提高到另一個高度。如:欣賞《檳榔樹下搖網床》等具有鮮明節奏特點的曲子時,可運用身體語言,感受音樂,創造音樂等等。

我覺得創造性學習教學情境的運用使我的音樂課堂更加活躍,學生更有自我表現的慾望了。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3

打造精品課堂是我們每位教師一直以來潛心研究的課題,雖然著力點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做為一名青年音樂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中,學習鍛練自己,使我的`課堂教學與新課改的要求更加接近,讓我與同學們一起在音樂的海洋裡享受著快樂。因此在我的音樂課堂上我一直努力去創設即輕鬆又愉快的課堂氛圍,美好的音樂欣賞意境。不管是教材要求表演的歌曲還是聆聽的音樂,我都把聽放在首要部位,以學生感受為先,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國小生的想象是天真無邪、純潔無瑕、自由自在的,猶如一張白紙,你一筆,我一筆,用五彩繽紛的顏色繪畫出美麗的圖畫。在我的課堂上我從不用“誰想象得對,誰想象得錯”來單純地進行評價,也不用“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那樣的”來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定勢學生的思維。在引導學生安靜地聆聽一段音樂之後,我就會去鼓勵學生: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你覺得這段音樂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心情,能把你的感受將給大家聽一聽,或者用用手中的彩色筆把它畫出來讓大家欣賞嗎......

在一年的國小音樂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每當音樂響起時,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紛紛表演起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教室裡就會頓時喧鬧起來,此時的課堂可謂是“亂”到了極點。然而我並沒有立即命令他們停止,而是一起滲與到他們的表演中去:有的敲,有的打(課堂中所用的小樂器),有的乾脆離開自己的座位邊聽音樂邊自行組織三五成群的編創律動動作,神情天真可愛,有的伸長脖子,有的仰著頭做鬼臉,還有幾個抬著頭挺胸隨著節奏揮舞著雙臂,一副指揮家的樣子。他們的動作和表情都十分有趣,把音樂情景表演得活靈活現。

回頭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都非常強調個“齊”字,音樂課也不例外,如座位要齊,歌聲要齊,動作要齊。欣賞課更是讓學生靜靜的坐著聽音樂,欣賞前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準發出聲音,不準做小動作,認真聽。從上課到下課,學生都在教師的控制之中,沒有一位學生敢做出“越軌”的事。熟不知這種所謂整齊、所謂安靜的課堂無形中扼殺了多少個“貝多芬”、“莫扎特”式的音樂天才,這樣的音樂課又怎能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性激發出來呢?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表演與創造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在學生們愉快的模仿、表演,歡快的笑聲中,想象力,創造力也同時被潛移默化的激發了出來。

以上是我結合一年的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對新課程新理念的一些真實的感受,從中也說不出高深的理論,其中有收穫也有遺憾。然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非常樂意給學生創設欣賞音樂的機會與環境,提供更良好更紮實的審美教育,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讓更多的學生喜愛音樂,學會善於發現音樂的美,享受音樂的美,我相信一個喜愛音樂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熱愛生活,因為他們更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享受美的歡愉。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4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絡,彼此滲透,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德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學校教育中起著獨特作用,它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在音樂教育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音樂課課堂教育,傳播國內外的經典音樂作品。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醜、團結奉獻、拼搏進取的高尚品質。

2、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接觸高雅音樂藝術。要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高雅藝術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通過參與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自己對美的理解和領悟能力。

3、加強音樂課程教學管理,強化課堂教學。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發掘德育資源,採用通俗化、綜合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提高道德素質水平。

音樂教育與學校的德育是相互影響、相互包容、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社會在進步,教育也隨之不斷髮展,我們必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音樂教師教育教學反思5

課程改革使音樂課堂煥發著活力。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資料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應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必須的技術和音樂知識,所以音樂課又被認為是技術學習課,因此在音樂課中過多的強調了學習技能、技巧。國小音樂教育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家,在音樂課中把認識樂譜作為每課必學的資料,並且把會不會識譜作為學生懂不懂音樂的標準,不但偏離了音樂教學的方向,而且由於純技術訓練帶有必須的強迫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心理,進而造成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以致學生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心理學家卡格安在觀察兒童的行為時發現只有那些與他們熟悉的事物有所不一樣,但又看得出與他們有必須聯絡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巧妙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逐漸地喜歡音樂。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如果單純的說唱,死板的講述樂理知識,那隻會扼殺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學。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設定了這樣的小練習:在課始與課末,進行騎著毛驢進教室的小遊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這個遊戲中,我讓每個學生都有三個自我創想的動作。首先,引導學生做一些小動物的外形模仿。讓學自主的進行練習,逐步發展下去,能夠自由發揮。學生自編的動作源於自我熟悉的小動物,由於個性和愛好的不一樣,每個學生創想的動作各不相同。其次,讓學生隨著音樂把這三個動作串聯起來,在音樂的伴奏下自由發揮創編律動,讓學生在有規律的動作中培養節奏感和韻律感。那麼到了下一課,我便要求學生儘量不要重複自我上節課的動作,學生們相互模仿,同時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的動作已不僅僅僅侷限於模仿動物了,不知不覺中既培養了形式的記憶力,模仿潛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