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9篇

來源:才華庫 1.5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9篇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

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課時。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於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

1、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來說說主要寫了什麼?而後,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小組交流彙報)

2、在交流 “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群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麼,並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麼呢?請把心裡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通過交流,通過聯絡上下文,通過自己的感悟,通過聯想等手段與方法,感受肖邦的不捨與愛國。

而這堂課的主要不足在於:我的教學語言還需更精練些;有些問題沒有多大價值,還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用於感情朗讀。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送別場景情真意濃,感人肺腑。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深深的愛國意。“愛國情懷”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無論是師友送行時贈送泥土的“特殊禮物”,還是身處異鄉時肖邦忘我的音樂創作,以及彌留時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長眠祖國的地下,都突出了這條情感主線——熾熱執著的愛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

在精讀訓練時,我就牢牢地抓住了“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為學生學習課文牽出了一條主線。然後讓學生根據這條主線去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肖邦愛國主義情感的行動和畫面,學生有了這根導線學起來就有了方向,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較好的,有很多細節都注意到了。比如說:“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裡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應該說這個細節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是有一個學生就說:“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裡在說:我最親愛的祖國,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我一定會回來的。還有學生說:“泥土用銀盃來裝,可以看出他們是怎樣的熱愛祖國,珍愛祖國的一點一滴,泥土竟然用銀盃裝,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所以說,學生對文字的體驗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學有方向,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國情誼的敘事性文章,這是一篇典型的愛國主義鮮活教材。文章講述了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後,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仍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還請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自己的祖國,從而表達了他對祖國的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既是肖邦彌留之際靈魂深處的吶喊,更是肖邦愛國情懷極至的表現。但學生們會突然肯定、認同這樣的言語這樣的情感嗎?於是,我試圖給他們創設一種情境:

我開啟多媒體,點選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樂漸漸響徹整個教室,我也在這激情四溢的音樂聲中向學生娓娓道來:“一則寓言中說,有一隻叫做弗雷德裡克的田鼠收集了陽光、顏色和單詞,使大家在寒冬感到了溫暖,看到了春景,聽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實。在人間,也有一個叫弗雷德裡克的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還會收藏另一樣東西,那就是音樂。

這個人其實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間,音樂是他的主要夥伴,即使在他臨死時也有他的《葬禮進行曲》陪伴。可以說他的演奏,他的音樂能夠感染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音樂是我的生命,”肖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少年來,他一直用生命去創作,用生命去謳歌!”

當我讀完最後一句時,我才意識到其實肖邦的這首曲子並不適合於配樂朗讀,而學生們也確實沒有進入我的情境。課堂,就在這樣的遺憾中開始了……

我接下去說:“‘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個累倒在病床上的年輕人唯一的奢望,一個飽含亡國之恨,憤怒之情的愛國青年,一個客死他鄉卻情繫祖國的偉大音樂家,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地,緊緊地,握著親人的手,然後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學生們聽得很認真,很入神,他們也小聲跟著我讀這樣感人肺腑的言語。一遍,兩遍,再來一遍,在學生們重複的語調裡我竟沒有聽出她的異樣,甚至我還沾沾自喜,我還肯定他們讀得不錯。事後才覺察即使我不這樣渲染,他們也會這樣讀的,他們也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讀這些句子。而我並沒有給他們更多的朗讀指導呀!

這樣的事例還發生在下半節課。我打算讓他們去讀讀自己理解的句子,我還試著用些美麗的詞藻去激勵我的學生,我要他們讀出味,讀出神,然而這又是何等的不易!更多的時候,它只會是一種意境,是一種語文課堂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但無論怎樣,學生們質疑的精神還應該是肯定的,許多孩子的提問非常有價值。我還特意讓這些學生將自己的困惑寫下來,並且署上自己的姓名,我想告訴學生這就是你的讀書所獲,這就是你的讀書專利。“為什麼要送給肖邦泥土呢”、“為什麼肖邦登上馬車疾馳而去,而不是慢慢走去呢”、“假若波蘭沒有被瓜分,肖邦會不會因為前途而離開祖國呢”、“肖邦不會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在國內與沙皇鬥爭嗎?他為什麼隻身一人到國外去呢?”一個個困惑都折射著學生們的靈性與睿智,一個個疑問都發自他們內心的最深處。但為了追求語文課堂從思到讀,再從讀走向思這樣的完整性,為了我事先整整琢磨一晚上的語文教案,我並不想讓他們急於回答,儘管已經有學生按奈不住自己的嘴巴。我還是按部就班地演繹著我事先的講義。其實,“即使學生不再去讀,他們也會答出這些問題,為什麼非要做些沒有實效的事情呢?”同年級組袁老師的話深深振顫著我的心靈。

是呀,我一直要追求的語文的平實到哪裡去了?還有,面對學生“肖邦到國外去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的問話,一向對課堂自信的我,竟不知如何作答。我是要告訴學生肖邦到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成名,還是要告訴學生這是他愛國的極至表現?難道離開祖國才是更好的愛國表現嗎?我不願苟同這樣的觀點,但我還是偽心地找來一段更能說明肖邦愛國的資料,然後灌輸給每一個學生。其實他們哪裡曉得,還有更多的資料顯示,肖邦的出走是更為了成名。

難道為了追求所謂的文本價值,我就應該輕易剝奪學生們和我一樣享有文字真正的內涵嗎?我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

或許,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4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並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影象,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為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去查字典。結果一查,發現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於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為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現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後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於表示對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對這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於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某某人死了,某某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麼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於什麼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於英雄與烈士。”“駕崩,用於皇帝。”“圓寂,用於寺廟裡的法師。”……我說:“同學們,你們看,對於死,有這麼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麼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後,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於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於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著,讓學生課後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課上,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瞭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5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送別場景情真意濃,感人肺腑。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深深的愛國意。“愛國情懷”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無論是師友送行時贈送泥土的“特殊禮物”,還是身處異鄉時肖邦忘我的音樂創作,以及彌留時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長眠祖國的地下,都突出了這條情感主線——熾熱執著的愛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

在精讀訓練時,我就牢牢地抓住了“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為學生學習課文牽出了一條主線。然後讓學生根據這條主線去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肖邦愛國主義情感的行動和畫面,學生有了這根導線學起來就有了方向,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較好的。很多細節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說:“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裡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應該說這個細節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是有一個學生就說:“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裡在說:‘我最親愛的祖國,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我一定會回來的。’所以說,學生對文字的體驗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學有方向,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要上好這堂課,必須設法撥動學生內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學時還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1、讀中悟情:教師通過聲情並茂的範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2、音畫激情: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絡課文內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6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飽含主人翁摯熱情感的文章,那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是沒有距離的。

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時,我將古詩穿插於中,讓大家用古詩來詮釋肖邦的愛國情懷,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又使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

“不想。”

“為什麼?”

“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

“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凶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後,悲憤欲絕,心中鬱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

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後一句話後,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為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迴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後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為什麼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麼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資訊,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託,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緻,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盃”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捨。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肖邦不僅是一個傑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後,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8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的充分表現。這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條情感主線,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爭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情感陶冶相結合。首先是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如讀到“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麼?小組練寫歌詞;讀到“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裡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讓學生說說:這是肖邦會對老師、同學說些什麼?孩子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首先引導學生弄清“彌留之際”是什麼意思,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反覆朗讀肖邦的話,體會他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9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師友送別部分,孩子們都很動情。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說道,作者真有才,把離別場景寫活了。我一想,這樣的細節描寫正是我們班孩子的習作“軟肋”於是讓他們說說文章好在哪兒?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乾巴巴的,現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 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為了指導好背誦,也為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著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 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可是孩子們的概括更讓驚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

我問為什麼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

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深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物寄相思

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盃,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裡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裡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突然發現,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