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勢能》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43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力勢能》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重力勢能》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重力勢能》教學反思1

電勢能是靜電學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較抽象,更是教學的難點。由於各個版本的教材,重力勢能內容均安排在電勢能的前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電勢能的知識,一般說來,都需要用重力勢能作類比。電勢能和重力勢能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來看一看電場力跟重力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點及與勢能變化的關係

任何勢能都是與保守力相聯絡,所謂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徵在於做功大小與路徑無關,電場力和重力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均屬於保守力。當除保守力外沒有其他力做功時,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正功時,其動能增加;當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負功時,其動能減小。從能量守恆的角度來看,我們說動能增加的來源是電荷或重物的勢能減少,前者我們稱為電勢能,後者稱為重力勢能,即動能的增加來自於相應勢能的下降,還可理解為,保守力做功等於勢能的下降。

在帶領學生學習重力勢能和電勢能時,我們都要從重力做功和靜電力做功的特點入手。關於重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先預習了教材的基礎上,老師帶領學生推導並得出結論,並找到重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係。值得強調的是在處理一般路徑時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將無限小的一段曲線可以近似為一小段直線的極限思想。這些思想雖然在前面學習中有所

接觸,但許多學生並未完全真正接受,而這些思想在整個高中的學習乃至更進一步的學習都非常重要。而關於靜電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在已經學習重力做功的特點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則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推導並總結出結論,找出靜電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係(wab=qed,指明d的含義),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即可。

二、重力勢能、電勢能的定義

筆者閱讀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閱了一些參考資料,關於重力勢能的引入及定義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係:wg=mgh1-mgh2,結合能量守恆思想,引導學生注意到物體的重力mg與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恰與重力勢能特徵一致。因此,我們把物理量mgh叫做物體的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教學反思2

重力勢能是本章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學生知道重力勢能的定義,掌握重力勢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勢能是純量,單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改變的關係,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的含義。難點是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而重力勢能的改變與參考平面無關。如果只是說明,學生很難理解和把握,於是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自己推出結論,用已學舊知識,推導新知識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對於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係,也是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的推導得到結論。

為了突破難點從高度具有相對性入手,問學生掛在天花板上的電燈、電風扇有多高。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這樣從矛盾當中,我們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參考平面,即零勢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對性,學生根據重力勢能的計算式,就會很容易理解重力勢能也具有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物體的重力勢能是不同的。然後,再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來計算物體從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勢能的改變。這樣的切入學生容易理解,難點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處是過於追求知識的完整和嚴謹,對學生的答案要求過高,給予補充的太多太細,還過於急躁的在學生回答時插話,有些問題放不開讓學生討論。老擔心學生的討論不夠全面,有遺漏。以後上課我要多加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真正變為主體,引導的方法和技巧要設計得更科學、靈活、合理。

《重力勢能》教學反思3

在完成《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後,對課堂教學做了幾點思考總結:

(一)關於物理概念的教學

對於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學生往往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對於概念應用更需要創設一些特例情景供學生探究,在實踐中強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規律,在這堂課中《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中做了如下處理:

首先引入概念,這一階段主要通過視屏創設情景,聯絡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認同感。

接著通過實驗和理論探究相結合引入重力勢能的定義式,該環節教學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起點,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接受表達物理現象的抽象符號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後是物理概念的應用,在這一堂課中關於“重力勢能變化與重力做功關係”及“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這兩點教學內容的安排就是針對重力勢能概念應用而設計的,通過這一環節學習,能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物理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時有意識選擇典型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授課過程中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即有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可供學生水平較低的學生從思想方法獲得模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鞏固物理概念,並在應用中體驗和感悟知識應用。

以這節課的教學,總結一下概念課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環節:“引入,定性定量描述,應用”;相應教學策略:“創設情景,實驗及理論探究,特例探究分析總結”。

(二)關於教學中時間把握及教學效率教學方式問題

對於課時緊張問題,是課改以來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上一個學段中,我的一個指導原則即在有限時間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課方式傳授知識,這樣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師講授,一堂課下來,學生被動緊張,身心疲憊,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學中,我也在不斷反思採用的教學策略,但為了趕進度,也是無計可施,最終進度是趕完了,可教學效果很差,於是我們也在不斷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在有限時間資源下,做到最優化。同時給自己教學確定了幾項原則和做法,並付諸實踐。

(1)教學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張馳有度,對於重點難度放慢放緩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不趕進度。

(2)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3)綜合應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提升上課效率。

(4)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5)課前有計劃佈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探究教師要做到有效指導。

基於以上的理念,這堂課還有一點體會就是,“直接的傳授式教學,學生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並不是所有學習內容都適合,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與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學習對學生是有意義的,它肯定能啟迪學生思維,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實現課堂的最優化。

《重力勢能》教學反思4

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力求化難為易,有利於學生的理解接受。

1、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激趣激學。

動能和勢能這兩個全新的概念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一些動畫或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一段有趣的動畫短片,動畫中設計一些和本節學習內容相關的動畫圖片,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進入到學習狀態。這一點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無法直接達到的,因此此處應用多媒體教學有其可取之處。

2、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加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訓練;本節課由於與生活緊密聯絡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匯入、新授和訓練三個方面。匯入包括章題的匯入和節題的匯入兩部分,新授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我動用了各種方式,力求使教學效果最優化,訓練是新授的延伸,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必要途徑之一。我的整個教學顯得比較流暢,學生配合也較好。從中反映出的不足之處有:

1、對於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本打算讓學生在觀看動畫和教師相關的演示實驗後通過自己的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好是自己的結論。但是學生只滿足於從課本上找到現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語言總結自己的所得。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課本為本進行教學造成的後果,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並且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進行嘲笑。

2、在訓練方面,我所選的題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討論題,對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覺得漏掉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在機械能的組成方面沒有設計一道相關的計算題。對於“機械能的組成和單位”的鞏固就顯得不夠。

對於本節課教學過程所反映出來的優點,我將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當中繼續發揚,對於教學教程中反映出來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不管是自己發現的還是別的同志提出來的,我都會認真吸取教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改正,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訓練,對有些實驗先讓個別學生談自己的方案給那些沒有方法的學生以提示,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多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在實驗中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明確實驗目的。

《重力勢能》教學反思5

重力勢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機器能第五節的內容。本章第三節介紹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識,第四五節分別介紹機械能的兩個組成內容:動能和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理解關係到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也關係著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也關係著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一節內容,由於國中學過關於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到定量的轉化。

1、視訊匯入。本節課由幾段視訊引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儘快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並且也給了學生對於重力勢能的感性認識。

有幾個形象生動的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種在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很常見的方法。如何根據經驗和現象進行猜想,也是科學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這一環節很符合新課標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要求。

2、規範的物理推導。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是重力勢能定義式的推導,因此嚴格的根據恆力做功的公式推導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勢能的定義式,經歷了一個思維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理解。這一環節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訴學生知道或記住這就是重力勢能的定義式。

3.學以致用。學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變化均與零勢能面的選取無關,而重力勢能本身卻與零勢能面的選取有關時,通過一個課本後面的練習題,讓具體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顯然就降低了難度,容易讓學生接受。

4.鞏固深化。最後在學習重力勢能能的正負和重力勢能屬於物體和地球組成的系統時,把重力勢能與大家熟悉的溫度相類比,更始一個知識的同化過程,降低了難度。

總之,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設法降低難度讓學生更易於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標的路上,願盡最大努力遠走越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