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3.12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

今天我上了兩節《認識三角形》,為了這一節課,我們已經準備了近一週的時間,找資料、同科研究討論、在進行修改備課,同時還準備了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認識是建立在對角,線段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這一節課主要分三個部分:一、認識三角形,製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邊的祕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認識三角形。

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經驗,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三角形的有關特徵,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節課時,介紹三角形的特徵時直接板書了: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從圖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圖形的特徵,沒有照顧到學生接受知識所需要的一個過程。雖然學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徵,可是在真正面對實際問題時能想到這一條被抽離出來的特徵嗎?值得懷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認識》,這一次對於這一個問題我重新處理了一下:首先在學生畫三角形後,我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觀察三角形後得出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沒有像上午一樣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徵,而是直接在圖上標出三角形的特徵。並強調了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條線段,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鞏固練習: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並起到過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祕密

通過實驗活動驗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特點。學生每兩至三人一組,每一組有四根長短不同的小棒(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任取三根小棒來圍三角形,做好試驗結果表。並討論“是不是任意的三條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這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是這一節課的關鍵。但是上午我在這一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討論,以至於後面的鞏固練習顯得有些倉促,有一個題目甚至還沒有講完,只講了一下方法讓學生下課後按照這一個方法來做。學生一時推導不出: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個規律時,我應該適時的提醒,可當時我只提醒了幾組同學,也一時不察,時間就這麼悄悄地溜走了。每一個知識告一段落設計一個小練習以便學生鞏固:小小判官(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並說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識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在這兒設計一個路程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繼續抽象知識,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間去。並能找出理由。最後的拓展題是為了使學生能下意識地找出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2

前幾天,在校內上了"三角形的認識"一課。當我選定這一課之後,如何備課,如何上出新意,幾天都困擾著我。手中的教材是浙教版的,這一課時安排的內容是認識三角形,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掌握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徵進行分類,並畫三類按角分的三角形,而第二課時是認識等腰,等邊的三角形,學習畫三角形的高。當我著手備課時,我總是想著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

因此,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我考慮了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別在將三角形進行分類時,我想到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根據自己的觀察,按照不同的標準來給三角形進行分類,而學生必然會出現根據三角形邊的特徵來分類,那我豈不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材進行處理,將三角形按角、按邊分類的內容都在本節課完成呢?主意打定之後,經過兩三天的思考,與他人完全不同的教案出爐了!

在本節課中,第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通過小棒擺三角形,來理解並試著自己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而且著重讓學生理解了什麼是"圍成";讓學生舉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從中抽象平面圖形的三角形,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徵,從而瞭解三角形的的各部分名稱。第二環節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拉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學具,來體會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並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進而解決"凳子的腿搖晃了,該怎樣修理"的問題。第三環節就是分類的環節,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學生課堂上生成的都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學生將三角形按角的不同,邊的長短進行了分類,因此教學效果是挺不錯的!

在本節課中,某些細節之處處理得還欠到位,比如三角形按邊的長短分類中,對不等邊的這一類的特點強調不夠些等等。

總之,一堂公開課,讓我收穫了不少!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3

1、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

在研究學習中對於平角、周角的認識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得用對活動角的操作來感受各種角的形成,進而形成一個新的角的特點討論,來認識平角、周角,掌握其特點。

2、難點的突破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對角認識的基礎上,先從最熟悉的直角、銳角、鈍角入手,最後認識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認識是本節課難點,雖然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鈍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現仍然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沖突,為了突破難點,我抓住這一認知衝突,精心設計了兩場辯論賽,使整個辯論過程成為學生認真思辨、積極探索和自我建構的過程。

3、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從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機工作時剷鬥臂形成的各種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到最後演示各種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發出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4

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平時生活中學生又經常接觸三角形,對三角形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積累。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發現三角形、感受三角形,並且設定疑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學生主動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學習三角形的定義時,我讓學生通過小棒擺三角形、判斷出示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定義中的關鍵點“線段”和“圍成”,進而讓學生總結出三角形的定義。接著,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個三角形有幾條高,然後通過驗證找到答案,指導學生們學會三角形高的規範畫法,並展示學生畫的高。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我設計成了闖關遊戲,孩子們興趣十足,在挑戰——成功——收穫的過程中,鞏固並深化了本節課知識點。

一節數學課,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受數學的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要去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課堂教學出現預想之外的情況,不要輕易否定學生,要順著學生的思維,努力引導,鼓勵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要重視課前準備,儘可能的為學生提供學習用具。對學生的關注不夠,更應該對學生加大鼓勵的力度,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5

因為把三角形的高這一內容從三角形的認識中分離出來,今天的課堂任務也就輕鬆了很多的。首先,我讓學生從生活中舉例,說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後,自己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學生很會就地取材的。有用釘子板的`,有用鉛筆的,有用小棒的。還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個量角器拼出了一個三角形。他們覺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有了這一具體的操作過程,所以總結出三角形的特徵也就很輕鬆。

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採用楊桃老師的方法,讓學生一一列舉出選擇小棒的情況,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一種一種地試過去。這樣就避免了操作的雜亂無章,也有利於接下來分析小棒圍成三角形的各種情況,進而總結出結論。有學生作了預習,所以很容易就說出了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真正懂了,因為要把這個現成的概念背出來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實踐操作中,經過不斷地練習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這句話的含義。倒是另一個學生說出了:兩條短邊的長度之和一定比那條長的邊長,我覺得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書本上的這句話更精確一些。

在練習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是各位老師說的那一題,已知兩邊長度求第三邊,一開始做的時候,學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舉,然後再用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一一驗證。結果只有兩位學生把9種結果全部寫完。值得表揚。

今天教學了三角形的認識,課中有一環節,從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四根小棒中任選三根,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在原先備課時,我想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操作後找出可行的與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發現。上課前備課時我又思考,要不要讓他們思考、討論、先交流出小棒的選擇種類,再讓他們一一去圍,不至於學生漏選或重複圍。這樣一者可以節省時間,二者學生可以讓實驗目的明確,操作有序。可又怕太過規範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再一細想,我們的數學學習並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體驗這些過程並學習到知識,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義的。於是在課中,我還是按原先的教學流程安排,在學生獨立操作後集體交流時,我故意讓漏掉一種選擇形式的同學先彙報,再讓其他同學補充,並提問,怎樣能不漏選,也不多選。學生介紹在圍之前先把在組合種類都寫出來,然後再一一圍,這樣又對又快,也不會漏選或重複。有了實際體驗,學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對大家的影響也大。教師課前的幾分鐘或幾秒鐘的思考,有時會有大的收穫,所以我喜歡在上課前的這種思考,對我的成長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教學中也有遺憾。因為我們這裡沒有學具,我讓學生自制學具,有些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有些誤差,就導致用10釐米、6釐米、4釐米也能圍了,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雖然在課上說明這是誤差所導致,但以後如果再讓學生自制教具,還是要注意這些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