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將相和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24W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人教版將相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

人教版將相和教學反思

《將相和》教學反思1

《將相和》是一個歷史小故事,對於歷史小故事的教學,我認為重點在於學生對背景的認知意識的跟進,通過閱讀、感悟,從而挖掘歷史故事中的現代意義的,是對文字進行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不想把時間放在對故事情節的糾纏教學中,想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提煉來挖掘文字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熱愛祖國的情感薰陶,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做了什麼,只要是對祖國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價值體驗,或者說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

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我認為教學本單元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啟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範例作用,學習作者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引導國小生讀《將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讀懂故事情節並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讀懂廉頗,讀懂秦王、趙王,還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採用對比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的人物。首先從讀切入感悟幾個人,這可算是整體感悟,但這種感悟還是初步的、表層的;再就是感悟重點人物藺相如;最後以重點人物為主軸,引發對比,從對比中加深對人物的感悟。體現了“讀”是內化的吸收,學生讀懂了人物的品質: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廉頗驍勇豪爽,知錯就改,開了“負荊請罪”的先河。

《將相和》教學反思2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後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下面是我完成《將相和》的教學後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國小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為國小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國小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為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說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巨集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教學反思3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著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絡,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著密切聯絡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絡”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彙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穫。在彙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作為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脫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