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7.36K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篇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一次偶然的發現,從中受到啟發,通過反覆實驗,發明了世界上地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我讓學生也來學習課文做個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桌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著桌子。那麼在一頭的同學就能聽到了響亮清楚的劃桌子聲。如此同桌互聽。第二個試驗是將紙捲成筒兒,一頭靠著同桌的胸腔,一有關當局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由於試驗時做得不夠嚴密,紙筒會露風,而且班上並不是十分安靜,所以聽到的大多是轟隆隆的空氣聲。也有同學聽到了咚咚咚的心跳聲。實踐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發現和一次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他們有了實踐發現後非常興奮,對聽診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對雷奈克的高興有了感悟。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課文是科學故事,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

在教學時先從題目入手,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好好權衡一下,你覺得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個”,並說出了道理,因為聽診器我們並不陌生,已經很普及,但最先發明的人應該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們進一步讀好課題,此時問學生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會對聽診器是誰發明的很感興趣,第一個聽診器是怎麼想起來發明的呢?會是什麼樣子?這些有價值問題的產生更有利於學生深入學好課文。

第二自然讀是全文的重點,講述了受孩子玩蹺蹺板的啟示,雷奈克做出聽診器的雛形。課文除了對雷奈克成功地聽見病人心跳後的喜悅進行描寫外,對雷奈克發現過程中的語言、行為以及內心活動都沒有很具體的描寫,這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採取讀中感悟、讀中想象的策略。效果比較好。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能發現很多問題,不過我倒有些喜歡這些問題。在課上,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或理解有難度時,正是需要我們引導,體現教師價值的地方。今天,我上完了13課的第一教時,光自學生字詞,朗讀課文就花了一節課的時間。我並不覺得課上效率低,反而發現讀準、讀熟、讀好課文,很多的問題都已迎刃而解了。當然,學生也有索然無味的時候,比如今天課上,有些長句讀不好,但學生明顯已失去了堅持的興趣。此時,需要想些方法。我“故技重施,屢試不爽”。組織朗讀比賽,以小組為單位。“今天,到底哪個小組讀得最好呢?我要給你們打分。”學生立刻振奮了精神。“不過要想獲得好成績,必須每個成員都付出百倍的努力。”先給一段時間練讀。學生個個都全力以赴,認真練讀。課文讀得有聲有色。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也樂意糾正。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朗讀的效果和學生練讀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甚至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何樂而不為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