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澱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1.65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荷花澱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花澱教學反思範文

荷花澱教學反思 篇1

以往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體現。新課標認為,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孫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澱》這篇文章的分析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環節的設定上下功夫,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從這節課的準備和具體實施的過程談談自己的體會。

《荷花澱》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寫於1945年春天,抗日戰爭進入最後的階段,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不斷髮展壯大,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充套件。本文記敘的是抗日戰爭中發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澱(荷花澱)的一場伏擊戰。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高中生來講,戰爭小說不能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構思匯入過程中,我選擇了學生們感興趣的“電影”話題入手,和同學探討戰爭影片不被年輕人喜愛的原因。課堂氛圍一下活躍起來,再引導學生回憶印象深刻的戰爭——抗日戰爭,從而自然帶學生走進孫犁的《荷花澱》。

在文章分析過程中,雖然也是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但是,卻與以往單純從文字分析有所不同。在“環境”這一要素分析中,我採用與傳統的戰爭題材小說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相對比的方式,本文沒有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的場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家鄉美景圖。讓學生在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的詩化字裡行間自覺融入美麗的荷花澱,將學生帶入孫犁設定的“特定的環境”中。

在分析“情節”這一要素時,文章避開了對重大戰爭場面的描寫,而是,把戰爭的殘酷溶解于軍民保衛“大家”和“小家”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中。作為小說主體故事的妻子送郎上戰場,再沒有那種離別的悽苦,以及被離棄的哀怨,甚至這種突然的訣別,也並沒有激起妻子絲毫的不滿和怨恨;幹部家屬如此,其他所有人的情況也都是如此,一切都顯得那麼簡單,而且是在這種簡化了的藝術關係中,小說留給讀者的就是如同新鮮的“荷花荷葉香”的.一片溫情,是一種單純美的極致。作者有意創設的“淡化的情節”也隨之印在學生的心中。

《荷花澱》這篇小說的“人物”分析我確定為分析的重點部分。在這裡我設定了分角色朗讀,揣摩語言,通過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夫妻話別、商議探夫和歸途說笑三個片段都由不同學生分角色朗讀的,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共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農村婦女們的勤勞質樸、真摯勇敢、積極向上,不甘落後;青年們的勇敢無畏、奮勇殺敵等優秀品質在學生中引發共鳴。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使小說不再單調;色彩鮮明、優美動人的荷花澱美景讓學生著迷;愛情、親情、友情體現的人性美是學生們學習的重點。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課堂氛圍十分融洽。

這樣的教學實踐讓我認識到,教師只有多想、敢做,不斷嘗試才能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必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新思維,才能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荷花澱教學反思 篇2

《荷花澱》,作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小說單元的一篇文章,我從小說的三要素著手進行授課,著重依託這篇課文來強調人物形象賞析,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下面是我對這堂課的反思:

反思一、關於課前準備的自我反思

在備課時,我對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了綜合分析,明確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它應達到的效果,開發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資源和資料。這堂課要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前學生的預習,把課文相關內容快速的過濾一遍。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加深難度。

反思二、關於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情節、環境、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本單元是小說單元,我牢牢抓住三要素指導學生進行文字解讀。尤其是人物小說作為小說的中心要素,因此是本堂課的重點。但是由於學生對小說閱讀在方法上還有待提升,因此在理解人物形象這一環節就顯得比較吃力了。

荷花澱教學反思 篇3

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教一群不曾見過的學生,無論對這篇課文有多熟悉,上課之前心中總是忐忑不安。要消除這種忐忑,別無他法,只有不斷地備課上課,修正教案,親身去體驗各種不同的課堂反應,以增強自己對課文的把握和對學生的應對能力。

上完之後,最想感謝的是不厭其煩幫我修改教案、一連聽了我三堂《荷花澱》的林如元老師,感謝要求我一定要在自己學校上足四次課的樊春喜老師,感謝慷慨借班級給我上的童小雨老師,和聽課後給我鼓勵和支援的王中明、李新林老師。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每每在事情之後總要說一些感謝之雲的套話,而我沿襲這種思維,表達的卻是自己真實的情感。在學校上了幾輪課下來,教案已爛熟於心,課堂情況也遭遇過熱鬧和沉默諸種,再上,即使面對不熟悉的學生,也有些許從容淡定了。所以,這一節課背後,其實是眾人的合力。

在坪高的課堂上,學生出乎意料地思考活躍,發言積極,有不少同學舉起手來或是想扮演角色、或是體會人物心理和性格。這並不是因為講課的老師多麼會調動學生,而是因為在這些學生的心中,“實驗”這一名稱激起了他們的積極性:那是一所重點高中,那裡有一批年齡我們們相仿的優秀學生,因此我們要在實驗的老師面前好好表現。當然,這只是我的揣測。但作為一個實驗老師外出時,的確感受到了學校良好聲譽帶來的積極效應。

評課時,坪高的老師們暢所欲言,對如何教授課文、如何擬定學案進行了各種探討。上海教研員孫宗良老師恰巧也來到坪高聽課,發言中,談到了講課的幾條原則,受益匪淺:

1、五分鐘之內入題。

2、講課要有主線。

3、講課步驟的推進要有邏輯層次。講課如作文,眼中要有讀者,心中要有丘壑。

講好一堂課容易,講好每一堂課不易。多閱讀、多思考是上好課的重要途徑。

荷花澱教學反思 篇4

在平常的備課中,我們往往會把關注點放在教參要求講什麼重點、考試考什麼重點等問題上,卻往往忽略學生的興趣和理解潛質,而在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模式裡,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我十分贊同有老師提出的要分層提問,體現學生個體差異性的說法。要把學生真正從老師的單向灌輸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習上的主動者,就就應讓他們建立起朋輩間群體學習的意識。老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注意把握這種“朋輩效應”,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如《荷花澱》裡面的對話,如果老師仍然從逐一分析人物對話入手講的話,學生的興趣會降低,正因這些都是以前學過的,他們會覺得老師在“炒冷飯”。那麼可不能夠由學生自己找背景品讀、自己出題鞏固學習呢?我認為是可行的。正因學生帶給的問題或答案,貼合他們年齡的思維方式,常常能引發全班進行激烈的辯論,而在討論中表現出的語言表達潛質和思辨潛質,正是傳統“少思考”甚至是“無思考”的一言堂灌輸的教學課堂所嚴重忽略的。

因此,在第一個班進行傳統教法而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前提下,第二個班上我嘗試讓學生自主活動,每個組負責其中一個部分的對話,進行分主角扮演朗讀比賽,然後透過其他學生對錶演學生的評價進行人物性格鑑賞分析,並增加了“探討”的環節,評價的同學可向表演同學提問(例如:這一段對話的語調你為什麼要這樣處理?等)。學生在學習小組間交流、探討,並透過同學所提出的問題引向對鑑賞技巧的思考,領悟小說中細節描述的內涵。課前的主角扮演,學生自主研討準備使不一樣層次學生能在互幫互助中產生思想的火花。比如有學生提出“婦女們同是思念丈夫,為什麼她們說出來的話卻口是心非呢?”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本文的學習重點——透過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特徵。而學生的回答也與以往的一味照抄參考書不一樣,作出了自己的思考,雖然略顯幼稚,但已經能看到有思考的過程,也學會了用表達技巧這個方面去作理性的分析,從而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理順小說情節發展,分析鑑賞人物性格特徵。

隨著對“有效教學”的深入探討,我對課堂教學由知識本位向發展本位轉移有了更深的明白,並帶著這個目標在教學中儘量嘗試各種有效的方法給學生營造出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刻和空間,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煥發語文課堂的生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