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秒》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1.23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時分秒》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精選6篇)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1

“時分秒”這課,由於時間單位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時、分、秒”的認識是國小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時間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鑑於時間的抽象性和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我在進行本節內容的教學時,使用了直觀的課件與真是教具結合讓學生進行感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起來,由此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密不可分。

儘管學生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在上這單元前,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課前做了個測試,發現班上的學生幾乎不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有什麼,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最基本的角度入手進行那個教學!

我從四個方面開始教學:一是認識鐘面。我利用教具鍾讓學生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教具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我還把這課延伸到課外,讓他們隨時看鐘或表,讀出自己在什麼時間作什麼事,加強練習。僅管如此,還是有好多的學生對這課掌握不牢固。

教學過程的開始設計時,我利用學生學過的諺語引入教學,積極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授部分:首先是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接著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然後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最後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鐘面上所指示的時刻。在進行教學時,我感悟到教師不是要純粹地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應該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由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學習。

由於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老師使之形象化、生動化、直觀化、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2

三年級上冊《時分秒》這一單元主要是教學秒的認識及經過時間的計算。對時分的認識學生在二年級應該掌握了。這一單元主要是對秒的認識,以及一秒鐘、一分鐘做些什麼事。針對這個知識點,我就利用課堂上讓學生一分鐘能跳幾個繩、拍幾個球、寫幾個字、做幾道口算等等,讓學生實際感受一分鐘能做什麼。

對本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疑惑,教材中對時間、時刻這兩個概念沒有作出區分。如媽媽上午8時上班,顯然這裡的8時就是8:00,即指時刻。又如媽媽一天工作了8時,顯然應該是8小時,即指經過的時間。可現在教材裡把這兩個是混為一談了。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強調了“經過的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比如媽媽早上9:00帶你去超市,11:00買完回家,求9:00——11:00經過了多長時間?這2小時是指一段時間。但在應用中總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因此我就索性將錯就錯,要求學生在算經過的時間時就用普通計時法來表示,如11時—9時=2小時,即使有些學生分不清時刻和經過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2時,根據教材應該也是對的。但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要讓學生分清這兩個概念。

2、另一個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是算結過的時間時,很多學生容易算錯。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例:上午第二節課是9:40開始,10:20下課,求第二節課上了多長時間?很多我學生列出的算式是:10時20分—9時40分=40分,但也有些學生算式會列,但不會算。於是我就讓會算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學生會說分與分想減,20分減40分不夠減,那怎麼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學生會說出向時借1小時,1小時=60分,60分+20分=80分,80分—40分=40分。時與時相減,即9時—9時=0時。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算理。結果這樣下來,大多數學生都能算經過的時間,因此有時數學的學習還是要讓學生學會“說”。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時、分、秒的認識"是繼二年級上冊認識了整時、幾時半,以及1時=60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秒”及知道1分=60秒,並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忘記了認鐘的方法了,尤其是當初本來就學得不紮實的個別孩子。為此,我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了複習以往舊知的環節: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同時認識新朋友“秒”,根據學生的講述,用鐘面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分與秒的關係時,又用鐘面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分與秒的內在聯絡。三是複習看鐘表的方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四是進行時間的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本單元最難教學的是經過時間的計算,我由淺入深,從數鐘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學算出先到整時經過的時間,再過幾分,合起來一共是多少分或幾小時幾分。等學生理解方法並熟練掌握後,學生會想到把幾時中拿出1時當成60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再把計算結果轉換成幾時幾分的計算過程,當然這種方法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有理解難度的,學生往往習慣了十進位制的換算方法,很容易在換算時不理解方法由來及各種方法的靈活運用而出錯。因此,還要學生生活中多觀察、多實踐、多體會,切實做到靈活自如的應用。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4

在時分秒的認識這節課中,我堅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豐富感性認識,建立秒的時間觀念,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生的學習氣氛非常濃,興趣很高。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給學生出了一道有趣的數學題:芳芳家有一個時鐘,時間到幾點鐘就敲幾下,每到半點時敲一下。有一天夜裡,他聽到鐘不知是幾點敲了一下,過了一陣又敲了一下,再過了一陣又聽到鐘敲了一下。園園知道是幾點鐘了,你想一想,這時是幾點鐘?這節課我們也要學習和時間有關的知識。這樣的引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產生自然、親切地感覺,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聯絡。接著呈現一個鐘面:你能說出鐘面上表示的時刻嗎?以此來喚起學生看鐘表的已有經驗。學生十分高興地把時刻讀了出來,我也及時地複習了讀時刻的方法。然後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你還知道關於它的哪些知識?簡單的一問激起了學生高度熱情,學生的發言非常全面地概括地出了鐘面上的大格、小格數量及分針、時針的.走動情況,這樣,我既瞭解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又達到了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習信心。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而在兒童的世界裡,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1)靜靜地、仔細地觀察,秒針、分針、時針是怎樣走動的?

(2)驗證:1分=60秒。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一秒鐘有多長、一分鐘有多長。看著時鐘,我們跟著秒針一起數,從數字12開始:1、2、3、……60。在這裡我運用課件的目的有二個:一是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這個時間進率,我讓學生觀察走動的時鐘,通過觀察,學生能清晰地看到分針走1小格,秒針走60小格,從而抽象出秒與分的進率,這就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二是運用多媒體呈現秒針的走動和嘀噠聲,讓學生看見“時間”一步(一秒)一步地走來,聽見“時間”嘀噠嘀噠地過去,加深學生對秒的印象。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並通過觀察、驗證、總結出了知識要點,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3)在學生認識了秒之後,我讓學生描述1秒鐘有多長?1分鐘有多長?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體會一秒的價值,豐富對1秒、1分的感性認識。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增加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5

1、時間觀念的建立,還需想辦法真正內化。

儘管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內化這些單位時間,從而建立時間觀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遷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時,還應讓學生當場遷移、擴充套件,並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相聯絡,才能真正最終建立時間觀念,並會遷移、應用。

2、認讀時刻這一環節,作為教學的重點,還顯得較薄弱,需加強

儘管學生有生活經驗,但在認識好鐘面,認識單位時間1秒、1分、1小時後,能否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並轉化為能力,還需細細考慮。如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幾大格是幾小時,如果及時讓學生髮現時針走幾大格多是幾小時多,這樣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針;幾大格缺一點點,幾時還不到,應是前一格的小時再多幾分。這樣會更利於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對於鐘面的認識不夠形象、深入。

本課中,時針、分鐘、秒針的認識是通過一部分學生的回憶介紹展開的,不夠形象直觀,使另一部分學生印象不深刻,以至產生了不少的錯誤。課堂上如能讓學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徵,如時針短而粗,分針比較長,秒針最長、最細,這樣學生記憶深刻,在認識時刻時會更直觀,減少一些不必要錯誤,當然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時分秒》的教學反思6

關於時間的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一年級認識幾時幾分,三年級認識“秒”和經過時間的計算,每次遇到關於時間的知識,學生學起來都比較困難。去年和今年連續教兩年三年級,總結了去年的教學經驗,今年在教學時分秒時更注重難點的突破,有了一些提升,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反思了很久,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時間是和生活聯絡非常緊密的,學生在沒有學的時候,都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可為什麼作業就不會做了呢?我覺得,首先是生活經驗積累不足,現在學生看的電子錶比鐘錶多,對鐘面的認識不夠深刻;然後,生活中的直觀經驗,沒有很好的過渡、遷移到抽象的數學知識中,有些學生知道答案,但表述不出來,作業經常出現會答,不會列算式。還有些學生,在心理上就害怕數學,一遇到數學題就膽怯,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會聯絡實際生活。

教學中,我用各種遊戲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了1秒、5秒、10秒、15秒、30秒、1分鐘的時長,學生對時間概念有了深刻的感知,學生都能準確的選擇出合適的時間單位。

光靠課堂中的動手操作是不夠的,生活中多引導學生去觀察、熟悉鐘錶,教室裡有鐘錶,讓學生多去看時間。

難點是經過時間的計算,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還有提前、晚點的型別。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了時間和時刻的區別,結束時間和開始時間都是時刻,讓學生的思維更清晰。其次,統一書寫格式。雖然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但最終還要優化成通用的格式,這樣面對不同型別的題目,不會混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