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53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素》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素》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元素》教學反思1

第7周,我上了一節公開課,這是一節關於元素的啟蒙課,通過這次活動我收穫頗多,為了探究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使以後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思路,現對這一節課進行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這節課我準備的比較充分。我充分利用資訊資源,及準備了一定的實驗,使課堂初知識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備課過程中,從上一節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較為抽象的概念變得較為淺顯易懂。課堂的邏輯性教好,重點突出,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通過這一節課,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許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二、不足之處:

1.在這節課中,上課的內容教多,整堂課較緊繃。

2.上課語速比以前慢些,但仍需再緩慢些,控制好語速,留給學生更多些時間思考。

3應多精選習題,充分運用時間。

4.多儲備些知識,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總之,自己在各個方面還有很多不足,自己也會加倍努力,多從其他老師那學習,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元素》教學反思2

將教科書中有關元素的內容進行整理和系統分析,不難發現指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難點分散,逐步形成元素概念的提示。

《緒言》中提出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第二單元《課題1 水的組成》中,知道元素可用於描述物質的組成;在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依據純淨物中的元素種類,可以區分單質和化合物。再到了解了原子結構以後,對元素概念進行整理、並明確表述,為後續系統學習物質結構知識鋪平道路。

受此啟發,筆者將本課時元素概念形成中的元素定義教學,定位於區分元素種類,並適當對今後運用元素概念需要知道的問題及內容,進行合理拓展,讓學生初步瞭解如何運用元素知識。經實際教學證實,可以減輕學習的負擔。

整個課時設計以歸納整理已學知識,再進行定向的對比分析,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建構與發展。同時,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通過反思,鞏固和拓展知識的建構,認識探究的科學原理。這樣可以較好地克服過度抽象的單純概念教學帶來的枯燥。重視運用能夠使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強化學習的注意力的同時,提高了體驗成功的機遇。

1、注意元素符號書寫技能訓練的頻率。

學生記憶元素符號,需要在本節課前後各一週時間內,不間斷地組織記憶訓練。形式也需要不斷更新,每次都在十種符號左右,不宜過多或偏少;熟悉與較為生疏的比例為6∶4或5∶5;對易出錯的必須每次都練。

2、練習方式有:根據名稱寫符號;根據符號寫名稱;製作元素符號卡片;聽寫已知的化學式;大寫字母相同的元素符號;小寫字母相同的元素符號;根據分類寫出元素符號;寫出不同數量的原子;根據元素週期表聽寫元素符號;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默寫元素符號;小組競賽;個人擂臺賽;聽寫速率賽等。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將記憶變得生動活潑,在歡笑聲中記住不應有的失誤,從而實現主動自覺的糾正行動。

《元素》教學反思3

一、教學思路

學生對元素週期表的興趣很濃,因為幾乎任何一本化學書上都有周期表,他們非常希望瞭解有關週期表的相關知識。基於這個特點,關於週期表的結構就設計了一節課完成的思路,相關知識包括

(1)長短週期主副族

(2)同週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質變化規律

(3)主要化合價的變化規律

(4)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判斷在週期表中的應用

二、課後結果

上完課後,還有大約十多分鐘的課上練習時間,完成三個題,這三個題屬於一般難度的題目,結果,約有一半的學生不會做,出現的問題主要有:

(1)週期表的結構沒記住。

(2)知識與習題相脫節,到了習題上知識就全給忘光了。

(3)書面表達能力差。

三、課後總結

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限,課容量不應該太大,要時刻注意要少要簡,要勤反覆,多練習,幫助學生、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及時解決。通過作業又發現了一些問題,及時糾正了,學生就基本掌握了。

《元素》教學反思4

再設定問題,結合原子結構的知識,讓學生探究主族和副族的序數和縱列序數的數量關係,支配學生通過交流和研討,得出:主族和副族的族序數=縱列序數的'尾數。我認為,補充這個等量關係對於學生掌握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很有幫助。

對於主族元素的教學,我以第ⅠA、ⅡA、ⅦA族為例,引導學生分別比較和探究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主族的序數、最高正價在數值上的關係,結果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們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到了這一規律:主族的序數=該族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該族的最高正價(O、F元素除外)。

我選擇的例題之一是利用原子結構的知識來解讀元素週期表的結構:根據氯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回答氯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解答這一題,可以利用和鞏固上述等量關係,我還藉此例為突破口,略微拓展了元素的性質、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結構三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伏筆。

我覺得這節課如果再補充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補充焰色反應等演示實驗、展示相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樣品或圖片,那麼效果會更理想。

《元素》教學反思5

在校內晒課活動中,我主講了《元素》一課的第一課時,課後經過反思有幾點體會:

(1)課前學習與課堂學習相結合,提升學習效率

本節課的教學採用課前學習和課堂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查閱資料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自學發現問題,課堂上聽講及討論時目的性更強。

教師通過批改教學案,發現學生預習中的個性及共性問題,做到課堂上有的放矢。

(2)構建和諧探究課堂,享受發現之趣

新課程標準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在生動、豐富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和分析歸納,以形成化學概念。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圖片,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對元素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學生對於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此我並沒有按照教材上的元素概念的引入方法,而是在教學案上設計了兩個表格,分別列出了:碳12,碳13,碳14和氧16,氧17,氧18的質子數和中子數,學生分析一類原子的共同點,從而得出碳12,碳13,碳14由於質子數相同,所以同屬於碳元素,而氧16,氧17,氧18則同屬於氧元素是因為他們的質子數相同,從而使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具有初步的認識。

思考題:

(1)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能否用電子數來定義元素?該思考題的提出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使學生開動腦經思考在原子結構中的三個相等量,有兩個用來定義元素,為什麼不用電子數來定義元素?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有部分同學能夠與前面所講的離子的形成的內容加以聯絡,認識到核外電子在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會發生得失,所以不宜作為分類標準,從而進一步認識:不同元素的本質區別是質子數不同。

本節內容為概念教學,涉及巨集觀和微觀世界的轉換,難度大,還很抽象,我從學過的物質:“水”入手,從巨集觀,微觀的角度分析,強調物質的組成,構成的區別。然後及時用“五氧化二磷”進行鞏固,再通過“思考題

(2)人類已發現100多種元素,能否說人類已發現100多個元素?能否說水是由一個氧元素和兩個氫元素組成的?” 加以強化,教學後自我感覺在4個概念的辨析和聯絡上,由於結合例項,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在進行地殼中元素分佈的教學中我將氧、矽、鋁、鐵的順序用諧音“養閨女貼(心)”來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全面發展有待提高

概念教學比較抽象,我將教學程式優化,儘可能的將枯燥的概念與生活,與物質聯絡起來,希望學生在課堂上都能積極參與,但是結果並非如此,有極個別學生乘探究之際隨意竄組,或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我及時與學生溝通,瞭解情況,鼓勵他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同時在以後的學生學習中我會按新課標對學生的三維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優化分組,有效指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學習生動有趣的化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