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

來源:才華庫 1.3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

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1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國小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裡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儘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麼大的容量,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麼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於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於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2

今天,我講了《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匯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為匯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但針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組方案進行學習。情境的匯入,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幾個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說了自己計算的過程。此時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標課有一定的模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便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位之間交流演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我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學生對於從個位加還是從十位加產生了疑問,有的學生說,從十位加好,有的學生說從個位加好,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從十位加太麻煩了,個位進的1要加上,還得把十位上的數再擦掉,不如從個位加起方便。給予學生所說,學生進行了練習,從中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3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必須具備精湛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為了以後更好提高教學效果。經過一番深思,我個人覺得數學教學,應該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路。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物件的變化,教學裝置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二、高度重視新課程新增內容的複習

新課程新增內容較多。現行教學情況與過去相比,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複習時間相對短,新增內容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斷加大。在新課程試題中,有些題目屬於新教材和舊教材的結合部,在試題中採用新舊結合的方法。

三、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在自己作題時有意識的找出最佳方法,儘量不要有較大的思維跳躍,同時結合參考題解加以取捨,也可以把精彩之處或做錯的題目做上標記。查漏補缺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除了把不同的問題弄懂以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及時歸納。總之,今後我要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同時積極主動的學習老教師的實際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儘量少留下一些遺憾。

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4

學生有了學習目標,就要奔著目標前行了,那麼學生如何才能到那裡去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所以一定不是老師替學生到那裡,而必須學生一步一步的走過去!

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汽車裡的語音導航又有什麼聯絡呢?

把學生學習比作是到達某個目的地,那麼學生自己就是駕駛汽車的司機,作為教師,就是告訴學生目的.地的方位,具體怎麼走,是高速優先、還是距離優先等實際的行駛路徑還是學生自己決定的。

所以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同於語音導航系統的,語音導航系統幾乎把每個路口的行駛要求都說的一清二楚,司機就只是支配了自己的雙手控制方向盤和雙腳控制速度而已,完全沒有控制自己的大腦,只是“聽話”的按部就班而已。這樣最終雖到達了目的地,但學生依然未能記著自己來時的路,即便是原路返回都有一定難度。這也造就了學生只走路不記路的“應試”模式了。

學生需要的不是詳盡的“牽著鼻子走”,而應該是在走錯時能夠及時的得到提醒和修正。這樣才是真正的學會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散思維,舉一反三的理解新事物、新現象,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到達目的地時,知道自己走過什麼樣的路,這些路是什麼樣子和叫什麼名字。當再次需要這些路時,腦中能夠迅速的提煉出來,然後為之所用。這才是真正的會開車!

那麼連貫到學習上,就是教師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不怕學生錯,學生出現錯誤,及時的提醒或修正,典型的錯誤在全班進行強調要求。最終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時,讓學生自主的回顧學習過程,就像是“來時的路”,遇到了哪些疑問,是如何解決的;新知識點是怎樣的用處,對之後的學習會提供哪些便利呢,像新路車少路近一樣便捷;把學習過程中磨礪的韌性保留下來,為今後的學校、社會學習提供最有利的學習品質。

學生如何到那裡去,一定是主動的去,教師就是學生手裡的指南針,當偏離大方向時,指南針就能夠給予提醒。古時的航海大家就是拿著一個指南針發現的新大陸、遨遊的全世界的,他們有教師的引領嗎?他們創造的輝煌就像正在學習的學生追求的那樣,所以請教師們做好學生手裡的指南針,而不是那便捷交通工具上的語音導航。

甚至有的教師不僅僅是語音導航,還是肢體導航,不但說著怎麼走,還動手去“干擾”學生轉動方向盤,恨不得自己坐在副駕駛位置去開車一樣,結果一定是悲劇的。

學生如何到那裡去,需要學生學會學習,認真落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要求,親力親為,不做學習的奴隸。教師們,我們要做好的就是成為孩子手裡的指南針,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不要做精準的導航系統,把孩子本應動腦的機會給剝奪了,這其實是無比殘忍的。有時高科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國小數學老師教學反思範文最新5篇5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解決問題”列為課程目標領域,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用數學”的一系列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載體。我執教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一課則是國小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解決問題”,怎樣設計並執教使學生即對”解決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又為以後”解決問題”教學打下教好的基礎呢?在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並執教了該課,一節課下來有失有得。

一、“用數學”在啟蒙教學。

(1)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教材中的內容以“情境圖”的方式展現,以大括號表示總數,以?號表示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在出示情境圖後,我讓學生看圖中有什麼,學生回答有4個小朋友在捕蝴蝶,2個小朋友在挖泥,我及時告訴學生像“4個小朋友,2個小朋友”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們叫數學資訊。瞭解了?號後,我告訴他們要求“一共有幾個人”是數學問題。然後將數學資訊與數學問題完整地給學生講述一遍,意在讓學生初步感知”解決問題”中有數學資訊與數學問題這一基本結構。

(2)在學生了解了圖中包含有數學資訊和數學問題後,我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他們說好3句話,是學生感悟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學生通過同桌互說,全班說,自己給自己說,初步體會到2個數學資訊和一個問題組成一個簡單的應用題,初步孕伏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二、以問促思,理解算理。

一年級教材中的“解決問題”無獨立單元,都是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滲透在各個教學內容中的。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意義,讓學生從數量關係的角度去建構運算意義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橋樑。在教學中當學生列出4+2=6時。我追問一句,“你是怎麼想到用加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在學生列出7-3=4是我仍追問“你為什麼用減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解釋進一步明白了吧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要用減法。其次讓學生胡文算是個部分的滑鼠是什麼意思,學生在互問互答中進一步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三、在練習中對比。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2幅圖,讓學生在圖中貼大括號和?號。其意在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情境圖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提出加法與減法問題後對兩幅圖中的問題進行對比。從學生的練習情況看學生能夠區分用加法,減法解決的不同問題。在設計本節課時需不需要對兩種型別的題進行對比講解,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但是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放棄了對比講解,因為這是一節解決問題的起始課,其後的8910的加減法也安排了“用數學”的內容編排體系與教學目標與本課的差不多,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也進行對比講解,這節課只是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用加法減法解決問題的不同。在這節課中由於在練習中一道題的出現導致了學生較多問題,學生出現了4+2=6,4-2=2的問題,在課後同平行班的老師的交流中我覺得在這裡這道題的出現較抽象,低年級仍以情景圖為主,而這幅圖脫離了實際情景,學生理解較困難。

我覺得在備課過程中還要深鑽教材,對教材要吃透,這樣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