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1.75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1

“圖形與變換”是六年下冊總複習的內容,基本上包括了國小數學中所牽涉到的所有平面圖形的變換。其變換方式有平移、旋轉、軸對稱、放縮這四種。我採用“先梳理——再動手操作——然後強化——最後設計”的模式進行復習。通過複習,系統整理知識,彌補學習缺陷,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促進認知結構的完善。

如何上好這節複習課?如何提高這節複習課的有效性?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研討的一個問題。我想,有效的數學複習課應該是能讓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得以提高,應該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應該儘可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認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主動地建構知識。

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儘量的讓學生去說、想、做,讓學生在參與中複習好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素質。比如,通過表格讓學生在課前系統整理各知識點的特點,可讓學生對所學個知識特徵進行回顧、在現,煥起回憶。通過“俄羅斯方塊”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四種方式變換的特徵,同時感受這些變換的魅力所在。

2、注重“知識的生活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掌握知識,構建網路是複習的最終目的,但更重要的是應用。通過應用,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應用環節分兩個層次,“移頭轉向”屬於第一層次,綜合應用,夯實基礎;“小小設計家”是第二層次,加強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幾次的欣賞更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與生活同在,感受到數學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同時,這節課也存在著不足:

沒有注意對學生數學方法的滲透,對於旋轉的三要素、四表達沒能重點抓好。再者由於是複習課,所含知識廣,範圍大,時間有限(只有40分),複習知識時在知識的運用上,對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說可能深度不夠,如何突出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我今後教學應注意思考的問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2

《圖形與變換》是六年級“空間與圖形”複習中的重點內容,其中知識點有: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軸對稱。面對內容綜合、大班教學、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要把學生幾年中學過的知識以整體結構的形式集中再現,我將知識化為模組,分層訓練,教給學生有效複習的方法。

精心備好課。充分利用好集體備課的意資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進行復備。這節課目標意識強,學生應理解什麼,掌握什麼,學會什麼,教師心中有數,對難點、重點了如指掌,教學思路、教學環節清晰,教學內容準確,重點突出,把平衡移、旋轉、軸對稱的特徵作為本課重點,指導平移、旋轉、軸對稱的應用作為難點,抓住利用特徵動手實踐這一關鍵,突破難點。

由學生複習時常出現的問題匯入新課,引發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的,充分利用好課前練習的載體,通過“哪些題目運用了平移、旋轉、軸對稱?”這樣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腦思考,三組變換的圖形展示後,分別歸納出其變換的特徵。軸對稱:位置、方向變化,圖形大小、角度不變;平移:位置變而大小、方向、形狀不變:旋轉:大小、形狀不變,位置、方向變化;相似:大小、方向、位置變化,形狀不變。

國小階段圖形的變換主要是給學生呈現了對稱、平移和旋轉,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複習時我給學生結構框圖,邊顯示邊複習,然後讓學生議論一下其中的注意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講解。針對平時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有選擇地進行個例分析講解。如識別軸對稱圖形,畫對稱軸,畫平移後的影象以及畫一個簡單圖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的後成的像。由於學生時間久了,知識有所遺忘,教師適宜用具體操作的方式重新喚起學生的認知水平,因為經歷了悟的過程,也許很多存在的問題會迎刃而解。當變換與比例尺相結合時更是讓學生能深刻體會這部分內容在生活中的應用。

不足及改進措施:

1、引入這部分教學用間過長。學生不能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圖形的平移或旋轉。以後的教學要重視學生“說”的訓練。

2、放手讓學生歸納整理表格用時過長。充分預設每個活動的有效性及時間分配。

在以後的複習課中自己能夠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堂,真正提高複習課的效率!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3

圖形的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一個主要內容,努力體現運動變換的理念與思想,這也是與傳統教材有較大差別的地方。

本章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圖形與現象,引出圖形的基本變換——平移與旋轉的基本概念,並在學生的參與探索活動中,得到平移與旋轉的基本特徵。

2、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利用軸對稱、平移與旋轉進行圖案設計的能力。教材利用試一試、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儘可能多地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思考與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3、刪除傳統知識中的繁難內容,降低邏輯推理的難度,儘可能地加以合理安排,在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的基礎上,努力讓學生學會合情推理與數學說理。

1、平移是繼軸對稱以後的又一個圖形的基本變換。本節在第四章對平移概念的認識基礎上,對平移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探索。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一些現象,如滑雪運動員在平整的雪地上的滑翔,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的飛馳等等,都給我們平移的大致形象。

本章主要討論平面圖形的平移變換。不少平面圖案都可以看作是由其中的某一部分,沿著上下或左右的方向,平移若干次而成的。教學中,應努力通過現實生活中各種豐富的例項,讓學生體會圖形的平移現象。平移既可表示物體(圖形)運動的過程,也可表示物體(圖形)運動後最終的位置與原先位置的關係。在教學中不必嚴格區分,過於深究。

2、要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原圖形經過平移後的對應點、對應線段之間的位置關係與數量關係。主要要讓學生通過各種圖形的平移,體驗感受圖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動的方向和移動的距離,從而體會到圖形在平移過程中,圖形中的每一點都按同樣的方向移動了相同的距離。

3、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確認圖形在平移過程中,平移後的圖形與原圖形的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這些基本性質,從而能將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按要求平移到適當的位置。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4

1,由於本節課教材呈現的圖形變換內容是一道綜合性的問題,每個圖形的變換都有多次的操作過程,而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前,只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接觸了在方格紙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如果一開始就引入教材的內容,學生學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先進行有層次的鋪墊練習:先是請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圖形變換的過程,接著,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操作,以體驗圖形的變換過程,並讓學生交流自己操作過程的不同方法。最後,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並進一步體驗不同圖形的變換過程。這樣,就可以將一道綜合性的問題轉化為簡單圖形的變換,當學生熟悉了這些變換後,再引入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在學習上的障礙就可以少一些。從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次教學設計是合理的。

2,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進行操作,通過他們的操作來體驗圖形變換的`過程。所以,在課堂上,我主要是讓學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紙上擺一擺,變一變,自己進行操作,避免出現教師擺,學生看的現象。再者,一個圖形經過變換後,可以得到新的圖形,但得到同樣的新圖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就會出現具有自己個性的操作方法。另外,對於圖形每一步的變換,我都要求學生說一說是如何平移或旋轉的,這樣可以進一步鞏固平移或旋轉的概念,也培養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達。

3,就平移和旋轉兩個概念的表述來說,學生對平移變換的表述是比較準確而流利的,但對旋轉變換,尤其是旋轉角度的表述不夠準確。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意地對這方面加強訓練。

4,學生在分小組進行擺七巧板的操作活動時,有些學生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只看別的同學擺,聽同學說,我認為這樣也是可以的,不必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較複雜圖形的變換。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5

這次在我校開展的公開教學活動中,我執教的是六年級上冊《圖形的變換》一課。

在上這節課以前,學生在三、四年級已經結合例項瞭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現象,並經歷了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本課內容是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於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變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我注重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於教材呈現的圖形變換內容是綜合性的問題,每個圖形的變換都有多次的操作過程,且有多種方法,為降低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請學生用學具在方格紙上邊擺邊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描述圖形變換的過程,同時用多媒體演示圖形的變換過程,這樣通過操作實驗、語言敘述、多媒體演示,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鍛鍊了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另外,對於學生質疑的地方,我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小組交流完畢後的展示環節顯得倉促、急躁,只想著顧及整節課環節的完整性,而忽略了讓學生的討論結果得以充分展示。

因此,作為課改中的教師,要有耐心去傾聽學生的學習成果,要注重課堂上臨時生成的教學資源並好好地把握它,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