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3.16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廣角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5篇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

12月2日我有幸觀摩了胡圓老師執教的《數學廣角》一課,本節課胡老師通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經歷重複問題的探究過程,利用直觀圖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數學課堂活起來了。下面結合這節課的一些細節,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開課伊始,教師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理髮師理髮的故事,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出同一個人扮演爸爸和兒子角色,為後面學習重複知識埋下伏筆。接著老師組織了搶椅子的遊戲,又通過石頭剪刀布活動選出參加搶椅子游戲的選手,此時,教師提出了問題:參加活動的人一共多少人?請參加活動的人站起來!教室有6名學生站起來了,教師又提出了疑問:“不對呀,參加剪刀石頭布的是4個人,參加搶椅子游戲的是3個人,4+3=7。應該是7個人啊!”事實和老師的推理髮生了碰撞,學生陷入了思考,矛盾中急需老師的點撥。而老師並未馬上揭曉原因,而是拿出了兩個呼啦圈,讓參加剪刀石頭布的4名學生先鑽入1號圈中,讓參加搶椅子的3名同學再鑽入2號圈中,在這個過程中,全體學生髮現劉陽同學開始鑽入1號圈又鑽入2號圈,他既參加了剪刀石頭布活動,又參加了搶椅子游戲。老師又提出問題:“那怎麼樣讓劉陽既在1號圈又在2號圈?”學生提出將兩個圈重合一部分,劉陽就站在重合的這部分,劉陽的身份是雙重的,此時學生對於剛才遇到的矛盾衝突已經有了理性的解釋。接著老師又將兩個重合一部分的圈畫到黑板上,形成了集合圈,並讓6名參加遊戲的學生上臺在合適的位置貼上自己的名片。學生將劉陽的兩張名片重合在一起貼在兩個圈相交的部分。此時老師引入了重複現象,學生對重複現象有了清晰的認識了。從呼啦圈過度到黑板上的集合圈,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正符合國小的思維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正是學生在頭腦中進行建模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組織的遊戲活動正是知識的直觀依託。

老師在引入概念後,馬上在課件上出示了一些集合圈,讓學生判斷哪些是重複現象,哪些不是重複現象,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學生對重複現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課堂練習內容有利於學生利用重複現象和集合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

本節課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環環相扣的教學流程,大膽創新的教學理念,循循善誘的教師引導,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能夠認真研讀教材,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方案,並能將其靈活運用於自己的教學中。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2

課標中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學生經歷維恩圖的產生過程,瞭解簡單的集合知識,初步感受它的意義。

2.學生學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善於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事先準備好比賽邀請卡、學生姓名卡片和繩子圍成的圈(黃色的圈和綠色的圈),創設了聖誕老人派發跳繩和踢毽比賽邀請卡的情境,帶領學生在站一站、貼一貼、畫一畫、算一算的過程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和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麼,教學反思《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

第一次上數學廣角的知識,整節課在活動體驗中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學生興趣濃厚。

在玩中學,既解決了數學問題,又知道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既學會了數學方法,又能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反思整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刻,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麼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在課中我也反覆帶領學生去說,最後學生也能自己知道維恩圖各部分的含義,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課後經過師傅的指點,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請卡的學生上臺站在相對應的圈裡時,我就可以用邀請卡在黑板上貼一貼,學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繩邀請卡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就是是一個集合,然後在畫出圖後,再進行移動把比賽邀請卡換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維恩圖)。

2.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繩子圍成的圈裡感知集合時,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是一個整體,也知道了兩個圈有重複的部分,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請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貼一貼、移一移,師生互動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維恩圖來表示。

這樣學生自己在下面畫的時間就可以節約下來,足以完成後面的鞏固部分。

3.在經歷維恩圖產生的過程中,用繩子圍成的圈感知韋恩圖的產生即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就是比較直觀學生知道把同類的放在一個集合裡,屬於兩個共同區域的放在中間;缺點就是目的性太強,扼殺了學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學生自己畫的時候就只有一種

只是用點子、文字、數字等來表示名單。

一次上課就是一種經歷,通過今天學校獨特的眾籌研討,以研促評的教學研討,帶給我們雛雁的不僅僅這節課的收穫,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思想。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想,多學,多思,多實踐,在實踐中進步。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3

《排隊》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所涉及的是統籌學中的排隊論,排隊論是關於隨機服務系統的理論,其中的一項研究是怎樣使服務物件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本節課我通過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自己研究、探索經歷了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到了排隊論的應用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關係。通過學習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我注重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注重學生之間交流,使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得到培養。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開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學生清潔值日中的排隊用水的情境,這個開課設計,不花哨,樸實平淡,卻貼近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情境中的小紅安排了用水順序,並指出這樣安排能提高效率,到教師提出小紅說的有道理嗎?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維積極啟動。很好的體現了情境的主要作用,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搭橋鋪路,暗示主題,引人深思。接下來的新課教學中又來到碼頭上,解決了怎樣安排貨船卸貨順序等候時間的總和才會最少的問題。鞏固練習中又出現了三位同學排隊等候打針的事例。拓展應用中學生安排降落順序,使四架飛機在空中的等候時間總和最短。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知道怎樣使服務物件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就是統籌學中的排隊論一項研究。這樣拓寬了學生對於“排隊問題”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了數學模型,掌握瞭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體會了數學的研究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各種能力。

1.引導學生分析資訊,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題目,瞭解題目的意圖,挖掘出條件背後隱含的對我們解決問題有幫助的深層次的資訊。如:學生初讀條件,能夠提煉出一個關鍵的條件“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貨”。而通過對這個條件的剖析,學生體會出:“一艘船卸貨時,它自己不能開走,要等著,其他的船也必須等著。”通過老師進一步講授分析,學生感悟到等候時間包括等別的船卸貨的時間和自己卸貨的時間。有了這樣的理解,我欣喜地看到在後面研究怎樣計算等候時間總和時,學生很順利的理解了連加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得到了乘加的方法。我想,這樣的訓練,對學生形成捕捉有效數學資訊的靈敏性,對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2.培養學生開闊的思維,體現了人文關懷。在教學中,我有的放矢地把握了各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訓練學生有條理地說明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計算等候時間總和時,我先以第一種方案為例,算三船等候的總時間。引導學生在連加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得到乘加的方法。並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麼第一個的時間要乘上3,第二個的時間乘上2……這個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困難,正是這一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總時間=第一個的時間×3+第二個的時間×2+第三個的時間×1。為後面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要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就要按卸貨時間從少到多的順序來安排,認識到這樣安排的合理性做了鋪墊。接著,讓學生自己計算出其它幾種方案的時間總和。由於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節課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這時學生要選擇用連加的方法還是乘加的方法計算出等候時間我並沒有提出統一要求,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節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使得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獲得了難得的體驗,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3.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交流、概括等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思維的活動,當表格完成後我及時提出:“計算中你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觀察表格比較計算結果,有的學生髮現了有的等候時間是一艘船的時間,有的是兩艘船時間的和,有的是三艘船時間的和;還有的學生髮現第一個卸貨的只用等它自己卸貨的時間,第二個卸貨的要等待第一個卸貨的時間和它自己卸貨的時間,第三個卸貨的等待的時間就是三艘船卸貨時間的和;當然也有學生髮現了按照方案6的卸貨順序來安排,三艘船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到這裡我又提出了“為什麼這樣安排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呢?”通過學生進一步觀察表格,獨立思考,在交流碰撞中學生明確了三艘船都要等待的時間最少,只要一艘船都等待的時間最多。也就是說小的數算多一點,大的數算少一點,最後的和就比大的數算得多,小的數算得少加起來的和要小一些。此時我又提出了“想一想要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我們應該怎樣安排呢?”有了前面的分析學生很快的概括出了把每件事情按用時由少到多的順序排隊,這樣可以減少總體等候的時間。此時,學生很容易明確像此類問題,再也不用把每種情況都計算出來進行比較了,只要通過合理的安排就能使等候時間總和最短,並能算出這個方案等候時間的總和。數學活動追求的是思維的活躍,而不是表面上“熱鬧的課堂”。 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了思維能力。

對於這節課,我還有一些遺憾。課堂上我讓學生計算出了全部方案的時間總和,這樣一來就消耗了大量的時間,之後再引導學生對填好的表格進行資訊的分析和提練就顯得時間有些倉促,本來學生可以從表格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便於揭示出等候時間總和如何安排才會最少。可由於時間關係對於表格的觀察沒有完全展開。我想如果這一環節把握好了,我們在課堂上就能看到學生更精彩的表現,他們的收穫也會更多。

整節課,我注重了滲透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注重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如果能注意到一些細節問題,該放的放,該收的收,隨時注意課堂上學生的生成資源,這節課會更有數學味!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4

“重複現象”是人教版數學3年級下冊新增設的一個內容。“重複現象”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種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使學生學會利用集合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計算方法及含義。

教學設計上,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在觀察、交流、反思、體驗等數學活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落實在自主探究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提升的目標。

集合思想對3年級的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其實早就已經在體驗和運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學生在學習分類時,學會將同一種物品圈在同一個圈裡;在學習數數時,學會將5棵樹、6枝筆、8只小鳥圈在一個封閉圈中,其實這些都蘊涵著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為學生此前對集合從沒有主動、充分地感知過,教材中的集合圖也僅僅是以單個圈(或框)的方式來呈現的,而本節課學習的卻是含交集的集合圖。因此,針對3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側重親自去感知、體驗韋恩圖的優勢,對比中提升思維,進而明確本節課的目標是藉助直觀的韋恩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重複問題。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5

“數字編碼” 是人教版數學教材第九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一節實踐活動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數的認識等知識和應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上課前我通過上網等途經查詢學習身份證號碼中包含的各種資訊,以及疑難問題, 並蒐集一些身份號碼作為教學資源,同時請每位學生向家裡要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及自己等親朋好友的身份證號碼,以供上課學習所用。

使這些廣泛存在於生活、為學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數學”一下子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數字與編碼”這一看似很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有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我設計教學的四個環節,基本凸顯了上述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學生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表現的也很強烈。為了能迅速有效提高我的教學水平,下面我從幾個方面進行反思,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批評指正:

1、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

我的教學設計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了資訊科技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效運用了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彙報和課後運用知識的多種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在交流中,每個學生都比較主動,這裡不僅有編號知識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問題意識的交流,如在身份號碼中遇到不盡相同的數字,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尋找編碼的一般規律,在較高的層位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首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然後小組彙報,促進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發展,交流的不僅是自己的思想,也有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的培養。

學生運用對身份證號碼含義的理解去解讀教師身份證的祕密,進一步加深對身份證號碼的含義的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通過新舊身份證號碼的比較,使學生了解身份號碼在不斷完善,通過兩個層次的追問:將來會增加哪些個人資訊?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含量及深度,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解決問題與拓展應用。

在拓展與延伸這一環節中,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一些編碼的知識之後,我進一步引導他們歸納編碼的好處以及編碼時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編學號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本課的一大特色,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字編碼知識給全校學生編學號,學生得出了內容一致、形式多樣的學號。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應用的機會,能培養學生的數字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4、雖然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尋找、查閱了關於編碼方面的大量資料,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對有些問題處理的也不夠及時準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教研水平。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6

核心提示:陶行知先生說:“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力爭讓學生成為...

陶行知先生說:“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力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問題情境,設定認知衝突。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師教學中成敗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的濃厚興趣。當學生解決喜歡這兩個專案一共有多少人時,由於直觀思維,跳入了教師有意設定的“陷阱”,都回答出有 人,而教師適時指出不是 人,答案有了爭議,學生的認知出現了衝突,學生都想正確的答案是多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獨特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學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習動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二、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而對同一個問題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自主建構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使學生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三、把評價和優化的權利還給了學生。

多次試講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作出很主觀的並且帶有某種權威口吻的斷定,這是很不科學而且也很不民主的,評價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自主進行,如果過多或過早地進行評價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教學,我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任知結構、已有經驗和自己的個性喜好來自評、互評,教師只做適時的引導、點撥。他們在一次次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認知的能力。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7

“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

本節課我本著“紮實、有效”的原則,力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和生活相結合,且面向全體學生來設計教學。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資訊量,力求針對性強,開放性的教學。 課後反思自己本課的教學活動,有值得慶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在資訊的收集上花費了一定的心思。我把這節課當作實踐活動課來教學,用一節課來完成有關編碼的內容,這樣把重點就放在認識與編碼兩塊內容上。教材中,《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說明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為,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我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著重的放在對編碼特別是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的實用性

數學的實用性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我在本節課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區的身份證號碼,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例項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資訊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教學反思《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我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老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縱觀本課,我在學生有所體會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疑難處,再加以引導,經學生以提示,這樣的教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便於學生更好的探究,掌握知識。

當然本節課教完之後,還有幾點考慮,願與大家思考與討論:

1、怎樣能更科學地讓學生認識編碼?

2、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走進編碼世界?

3、一節課就讓學生接觸身份證號碼,對編碼能夠系統認識嗎?

4、在這樣的課中怎樣進行更有效的探究與學習?

5、怎樣教學生查閱資料?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8

一、創設情景

通過身邊生活例項,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美國挑戰者的視訊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們興趣不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建議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絡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難點轉化降低教學起點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3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2個玻璃球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2個、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4個、8個、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

三、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2個、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4個、8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8個、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運用規律探究更大的數,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四、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呼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9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二年級學生已初步接觸排列與組合知識基礎上安排的。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知識學生在二年級已經接觸,三年級難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組合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泛,由於其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則,它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排列與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學的最初步知識和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

為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在整個教學設計中,首先,通過“搭配食物”創設情境,引出搭配問題,並以此理解搭配的數學思想。接著,讓學生經歷“猜一猜,擺一擺,說一說,畫一畫,算一算”整個數學化的過程,來解決“倆件上衣件與三條褲子的搭配問題”,滲透組合思想,發展符號感,並使學生的思維在整個過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比較有序排列與無序排列,使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

本單元學生都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會了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能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我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0

《數學廣角——集合問題》是人教版三下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數學思想。《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1、教學內容體現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所以在課堂中選擇的素材——三(1)班同學分別喜歡遊玩敬亭山和喜歡遊玩博物館的情況,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領悟到統計的範圍很廣,使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探究空間體現廣延性。

真正控制學習程序的不是他人,而是學習者本人。在教學中,充分的探索時間和空間是有利於促進學生髮展的,因此在突破本節課出現重疊問題的這個難點時,我選用第一組同學喜歡的情況進行研究。但是有可能被調查的這一小組沒有出現交集現象,因此我也另外準備了2張自己的名字卡片參加這一小組的調查。這樣處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於身邊,而且讓三年級學生把自己的名字貼到黑板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學生算算一共用多少人,從而出現了學生算的人數與老師調查的人數不符,出現了認知衝突,就此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氛圍,激發了探究慾望,接著我安排了充足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重新梳理重複名字的拿去過程,直觀形象地揭示人數多出來的原因所在,巧妙的'設定一個讓學生一下就找出喜歡遊玩敬亭山的學生,使畫出集合圖水到渠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體驗到集合圖的直觀形象,簡潔明瞭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圖各部分的含義,從上面的充分感知中,再到演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渾然天成,使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重疊問題的解決策略。整節課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共同參與,擁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

3、鼓勵演算法多樣,體現思維訓練過程。

教學過程中我不是要求學生去強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藉助已有經驗與課前自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使學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交流中想到“6+1+3=10”“9+(4-3)=10”“4+(9-3)=10”等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藉助已有經驗想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提出:“9+4時有3個人加了兩次”,所以用“9+4-3”解決問題的道理。

4、藉助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化、活動化、自主化,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地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遺憾:例如要求學生用圖形表示“5+3”時,學生沒有理解老師的目的,我沒有及時抓住課堂上這種生成,及時引導;沒有在課前就能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語言引導和把握上做得不夠,有待於今後在課堂上多捶練。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1

《數學廣角—集合問題》第一課教學內容是要使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上課開始我先和同學們玩了一把腦筋急轉彎:“兩位媽媽和兩位女兒同去看電影,為什麼只需要買3張票呢?”讓學生尋找問題的根源,找出“媽媽”既是“外婆”的女兒,又是“女兒”的媽媽,“媽媽”被重複的計算了兩次,擰出關鍵詞語:重複。所以出現了三個人,卻是兩位媽媽、兩位女兒的情況。新授環節針對教學內容重難點,從統計班上學生對音樂、美術的喜愛入手,設計投票活動讓全班同學參加其中。通過活動中滲透集合思想突破難點,再利用直觀圖求出參與投票的總人數。有了前面的“重複”,就是算了兩次,這樣在計算人數的時候就知道了重複的要減去。

課上完後出教室,我就開始忐忑不安起來,感覺和預想的相差太大了,板書也沒有設計好,顯得很零亂,而且課題也提出得不是時候。可是萬老師給了很含蓄的評價,也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聽了萬老師的建議,讓我思路開闊,感覺平時的上課總是在閉門造車,且課標還研究得不透測。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認真研究課標及教參,力爭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難點,認真圍繞重點設計教案,多增加一些活動,讓學生充分動手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我的課堂,喜歡上數學課!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2

集體備課活動我執教了《數學廣角》一課。課後,我根據自己的一些體會感受與本低年組全體老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現反思如下。

一、對教材的思考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P108例1,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並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是對重複部分的理解。數學的關鍵是讓學生“做數學”。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終形成結論才具有的,而在結論形成過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在體驗的過程中感情重疊問題的解決方法。

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我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與創新的理解是這樣的:用好教學內容,並對教學內容從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學內容變為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髮展的資訊資源。

二、課堂中的幾個亮點

《課標》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在以下幾個環節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點一:在情境中,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讓三年級的學生理解集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一個情境,使他們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對教材做了改動,課前我調查了46中三(2)班喜歡語文、數學的情況,將例題改成三(2)班同學參加語文、數學小組情況,用統計表出示了調查結果。讓全班學生從統計表中收集資料。並統計一共有多少人蔘加。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共對多少人進行了調查?從而引發矛盾。

亮點二:探究新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矛盾已激化,順勢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於是提出了:我們怎樣才能讓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一樣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遊戲:讓統計表裡有名字的同學站在兩個圈裡,一個表示參加語文小組的人,一個表示參加數學小組的人。“誰站的位置最特殊?”學生在明確目的之後,獨立思考、大膽設計。思維發生了碰撞,由此得到韋恩圖。這種集客觀性、多樣性於一體的調查其實是最好的數學資源,它既挖掘知識的內涵,體現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集合的各種情況:子集、並集、交集)和應用性,避免人為對知識的割裂,為學新知而學;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集合有初步的體驗,並從直觀的實際中感知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心理需要,讓學生自己整理,彙報比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有利於知識網路的建構。在統計這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蔘加時,有學生提出是6人,也有學生提出是5人,這時我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什麼計算的結果和實際的人數不一樣呢?”從而促使全體學生真正地、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未能充分利用學生錯誤素材,為教學服務。

在學生獨立完成韋恩圖時,有一學生畫成這樣

這時我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錯誤,讓學生展開討論,並比較

這兩種圖形的區別,從而更加深學生對“重疊”部分的理解。

不足三: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切實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有效提高教學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我自身認為自己在教學語言、教學經驗以及教學機智方面還需要學習,今後我將會努力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在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個臺階。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3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和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滲透並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並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教學時老師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數、交集、並集等數學化的語言進行描述。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綜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使學生藉助直觀圖利用集體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掌握解決重合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於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裡,那麼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國小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雖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於是,“藉助直觀圖”成了我這堂課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重要策略。那麼如何“藉助直觀圖”呢?課堂初創設情境:森林裡舉行動物運動會,出示了參加跑步和參加跳高的兩組動物資訊,要求學生算算參加跑步和參加跳高的一共有多少種小動物,學生髮現有幾隻小動物是重複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畫一畫小動物參加比賽的情況,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把具體問題上升到抽象問題,再解決問題。

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演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於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資訊,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後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係,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4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的最後一個單元,由於本人對這一教學內容並不熟悉,於是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仔細觀看有關這方面的教學視訊,體會如下: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教者在準備上還是挺足的,特別在資訊的收集上,教師很花費了一定的心思。老師把這節課當作實踐活動課來教學,用一節課來完成有關編碼的內容,這樣把重點就放在認識與編碼兩塊內容上,一般老師就教學身份證號碼,而對郵政編碼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筆帶過,這樣設計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樣的呢?我也查閱了人教版教材,《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說明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為,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教者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著重的放在對編碼特別是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老師在本節課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區的身份站證號碼,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例項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資訊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

當然本節課聽完之後,還有幾點考慮,願與大家思考與討論:

1、怎樣更科學讓學生認識編碼?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走進編碼世界?

2、一節課就讓學生接觸身份證號碼,單薄嗎?

3、在這樣的課中怎樣進行更有效的探究與學習?

4、怎樣教學生查閱資料?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15

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廣泛存在著,數學廣角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的重要性。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排列組合的簡單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在教學《數學廣角》時,我沒有按知識結構為主線,而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感與體驗來組織教學。創設“遊數學廣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點——遊數字樂園(數字搭配)——聰聰給大家的啟示,一系列的情境。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樂意學,主動學,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在組織教學上,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說自己的想法,總想替學生說出來,這是一直以來我最愛犯的大忌。數學老師要求數學語言精密嚴謹,評課老師給了我寶貴的點評,說話有點碎,有點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加鍛鍊,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符合一名數學的基本語素。

總之,這節課較前兩次的成長課來說,感覺自己進步了很多,找到了上公開課的感覺。我要跟學生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