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天堂》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7.41K

教學反思

《捐贈天堂》教學反思範文

《捐贈天堂》是冀教版五年級下冊一篇揭示童心可貴的。看到課題,我想學生一定和我一樣心生疑問:“捐贈”怎麼和“天堂”聯絡在一起了呢?

作者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向我們講述了丈夫小時候得到的一次捐贈,隨著閱讀的逐步完成,腦海裡“童心”與“天堂”的聯絡越來越密切、濃郁。憑我的教學經驗,不作深層次的挖掘,學生雖然能夠將“天堂”當作“童心”的代名詞,但感悟絕對是朦朧的,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的。

當融入丈夫當時所處的背景,在那個廢墟掩埋一切的世界裡,孩子們不僅失去了親人、家園,更失去了童心中的至愛和樂趣,而此時“翻開第一頁,裡面竟有兩張剪紙!”這份快樂的幸福感是任何物質幫助所不能取代的。“這歡呼引來了全班的同學,大家妒忌地分享了他那份巨大的歡樂……”此時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心靈的安慰。

嚼透了“天堂”這顆幸福果後,我眼前豁然開朗:自己對“天堂”的追尋,不正是引導學生層層剝筍、解讀文字的過程嗎?

順著這樣的思路,教學流程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已過去32年的唐山大地震對於一直在蜜罐裡生活的五年級孩子,他們能真切地體會到那個年代人物的感情嗎?起初我很擔心,但15天前的'汶川大地震重演了歷史的悲劇,似乎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孩子們至少在鋪天蓋地的電視畫面中受到了內心的震撼,這也許會對課文的學習打下情感的伏筆。所以我想把教學定位到一個“真”字上來,即,讓學生學真實的語文,真實地學語文,悟真實的情感。

一、努力創設意境,走入文字,架起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橋樑。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文字、教師對話的過程。”所謂“境為心所感,情自心底生”通過聽家長講述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和經歷,結合汶川大地震的媒體報道和課上的演示等,儘可能讓學生達到與當事人一種情感的共鳴,在這種真實的背景下,學生融入了課文,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揣摩,逐漸將得到幸福快樂的深度延深,能達到“至極”的理解層面。

二、朗讀與感悟有機結合。

我有效地實施了多種朗讀訓練手段,如:體會“充溢”一詞時,做手勢朗讀,從而理解到捐贈者的美好童心給受贈者帶來的歡樂幸福是無比巨大的;再比如,丈夫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哲理又非常感人,可以說是體會“天堂”一詞的最好詮釋,我讓學生把手貼在胸前,這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朗讀暗示,再配以音樂《感恩的心》,並不斷指導朗讀入境,入心,通過學生朗讀感情的升溫,奏響了情感教學的最強音。學生的理解層次自然在加深,語言文字——心靈觸動——語言文字,我認為這就是“帶學生在裡走一個來回”。

三、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通過寫下最想說的話和續編故事,釋放學生情感的收穫,落實對語言文字的訓練。

一堂課下來,我的心再次掀起波瀾,可能由於心情比較緊張、時間比較倉促,如果我能再多多關注學生深層次的真情感言,可能會更加豐富對文字的解讀,更豐富學生的情感收穫。因為有了汶川大地震,所以課前我預設一定會有更加個性化的理解,即使稍有偏頗,同樣是一份精彩的生成,對於我的課堂教學是一筆寶貴的經驗,那就是,我要讓我的學生每天能真真實實學語文,真真正正學做人!當然,由於水平有限,經驗不足,本堂課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懇請各位同行的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