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1.9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讀之毛骨悚然,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通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越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規範》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置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說法,學習就不顯得那麼壓抑和繁重了。

根據註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身通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沛獨立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身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說,有理可辯,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閱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閱讀物件的年齡、閱歷、經歷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洩他對朝政的不滿,來流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假如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終究還是小朋友。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動身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生長,對於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時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規範》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身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和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資料”。積累語言資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組的整體貯存,這些資料貯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發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說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說“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規範》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幹“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裡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使”:出使,身帶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長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並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可是課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複雜情緒。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1、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預設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匯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背 給

大家聽。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範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彙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麼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麼意思?(想要做什麼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裡迴盪。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裡迴盪。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麼?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範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裡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瞭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並願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願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於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絡課後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後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瞭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穫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範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複習匯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於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絡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範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徵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杜甫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轉向衰弱的時期,安祿山叛變造成了當時的“國破”,這些都讓杜甫痛心疾首,所以當“劍外忽傳收薊北”時,他是“涕淚滿衣裳”,以致“漫卷詩書喜欲狂”。這首詩通過“喜”來表達杜甫在看到國家有望統一安定時的欣喜之情,這也是杜甫詩歌中難得的一首心情愉悅之作,一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悽慘與悲涼之氣。

《示兒》是南宋陸游所作,這首詩可以說是陸游的“遺囑”,以“悲”來表達他臨終前尚未見到祖國統一的悲憤之情。一個人將死之前,不考慮個人與家庭之事卻仍牽掛“九州同”,這是一種何等高尚的愛國情懷。

這兩首詩一“喜”一“悲”,都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愛國熱情,這種愛國之情,是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的榜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這次學的古詩《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寫春天的詩,其中《草》學生已經都會背誦了,我把古詩的教學重點放在《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

上課開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床,推開家門,就看見一隻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著蝴蝶落在一朵鮮豔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可是再怎麼輕手輕腳,那隻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著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裡,哪裡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他一定很生氣。”有的說:“他氣壞了。”有的說:“他大哭起來,因為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著了。”我故意擺出一副神祕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說:“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學生開始認真讀古詩,看插圖。才不過幾分鐘,一隻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著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對這首詩有了很大的樂趣,於是我讓他們進行古詩改文,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說得挺不錯,最後讓他們寫寫,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對於詩歌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古詩兩首》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於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覆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瞭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並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並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藉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畫面,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為對比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但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可以感覺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環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其次,我的基本功還不紮實。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上出來的,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度!這節課更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老師要教什麼。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這首詩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學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而且這首詩配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插圖,插圖集中描繪了一位農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著毛巾拭汗,抬頭望那當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學生理解這首詩比較容易。但是有些兒童並不知道碗裡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隨便丟掉,不知愛惜。

教學時,我提出以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想象:這位農民為什麼站在田裡?他在做什麼?他在看什麼?他在想什麼?他在說什麼?農民從播種到收穫要付出多少辛勤勞動才換來糧食。通過暢談討論,引導學生擺出浪費糧食的現象,看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做一個尊重農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第二首《憫農》的學習就沒這麼順了。首先孩子們對詩中的一些詞語不理解,比如說猶字,孩子對它的理解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學生對當時的背景不瞭解,對地主、官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他們就覺得很疑惑:為什麼農民中那麼多糧食還會餓死。因此我補充了一些小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地主階層的惡行,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汙吏、地主收走了,他們覺得那時的農民十分可憐。然後我又補充了《陶者》給他們朗讀,也能讀懂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近日有幸參加了東北三省閱讀教學大賽,我所執教的《古詩兩首》,在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於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覆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瞭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並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並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藉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將體會理解詩意這一環節設計成“為詩配畫”,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為對比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這節課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老師要教什麼。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贈劉景文》是新課標新增的一首詩。我採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後,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我給出一個預習計劃:

1、先讀、圈、注:

邊讀邊塗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

2、再讀:

讀準、讀流利、讀美。

3、討論:

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

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學生們紛紛主動讀字讀詩、講自己的理解、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但由於現在未到殘荷敗菊的時候,所以學生對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書本和老師強加給他們的!

《山行》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充分結合畫圖,以便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詩歌意境,進行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沒有很好的解釋“寒山”的意思,以至於不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至於我沒能完成教學目標,這是在教學中的一個嚴重錯誤。本來詩歌就是很美的,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有了這次失誤,我會在以後更加的努力鑽研教材,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鬆。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環節的有效調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古詩教學要強調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現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象、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想象,再現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詩人閒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節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後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古詩兩首》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一課的內容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春雨》表達的是對春天的喜愛,而《春曉》則側重詩人愛春、惜春的感情。在備課的時候,我感受到無論是生字還是重點詞的意思,第一首詩都比第二首難理解一些。因此將兩首詩分兩個課時分開教學。如何上好古詩教學的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一、讓學生自主識字。

本課7個生字,有6個是左右結構的生字。我同時出示“乃、隨、潛、潤、細”幾個生字,讓他們自由識記。接著我問:“你已經會寫了哪個字是用什麼方法學會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紛紛發言:“細”用“絞絲旁”+“田”;“潛”用“三點水”+“替”;“潤”用“三點水”+“閏”這幾個字的書寫,孩子們很快就解決了。接著我就讓學生給這些字分別找找朋友組組詞,他們還是學的很積極主動。對於另外一個生字“乃”字,我讓學生書空筆順,解釋了這個字的意思。

二、《春雨》這首詩。

學生在《古詩文誦讀》裡早就背過,重點是理解意思,我圍繞“好雨”一詞讓學生探索:哪裡體現出是“好雨”?學生首先找到的是“潤物細無聲”,說明對第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還不太理解。我通過課件中的圖片讓學生去感受春雨及時的重要性,學生很快體會到春雨的及時。最後讓學生再讀原題《春夜喜雨》,感受春雨隨風悄悄地飄灑下來,無聲無息地滋潤萬物。體會詩人讚美春雨的及時無聲的滋潤著萬物的生長。抒發了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不足之處:

上課的時候,由於經驗不足,當學習“為什麼說這是一場好雨呢”時,學生說雨下的很及時,沒有給予肯定,有些欠缺。今後還需鍛鍊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整個課堂教學節奏比較緊湊,關注了重點詞的理解,並讓學生整體把握了全詩。總之,要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關注了學生的發展,全方位的學習,多角度的鍛鍊,才能真正的駕馭課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

①課前查詢知詩人。

②介紹背景解詩題。

③質疑討論明詩意。

④想像誦讀悟詩情。

⑤遷移應用背詩文。

許多老師都瞭然於胸,但是操作起來,並不是很輕鬆,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麼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後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瞭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的:

一是沒有關注到學情。

現在的孩子,在國小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加上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國小生經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提前背誦過的。那麼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省出來的時間幹什麼呢?需要我們老師去思考。

二是沒有關注到詩的文化內蘊。

學古詩與學現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古詩為何歷經千餘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老師不能通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箇中的奧祕,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怎麼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情。

細到什麼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裡除了新來的陳浩及個別去年經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餘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麼是“火字旁”,爾後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是帶領學生評析詩歌。

IEA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資訊;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資訊;

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字的要點。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在備課時,我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一同學習這首詩的:

1.抓關鍵字詞,體會情感。在設計中我抓住詩句中的動態詞“開、出、回、來”,體會作者把景寫活,在體會中,我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詩即是一幅畫,引導學生抓好這些關鍵字詞,想像畫面讀出情感,感悟詩人的喜愛之情。

2.學習生字時,由於是三年級的學生不用像一二年級那樣,我適當放手讓學生從己有的知識想出識記的辦法,注意了低中年級的對接,而且我還運用了字理識字的方法來輔助學生識字,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識記和積累。

3.注意語文課“聽說讀寫練”相結合,實現學生的“雙基”訓練。在設計中,我將這五要素融入到課堂中。古詩以誦讀為主,我在指導讀時,則結合自己參加語文朗讀培訓班時學到的古詩朗讀技巧來指導,引導學生朗讀古詩時,注意“橫看三字尾,豎看起承轉合”,教師範讀指導,激發學生讀古詩的興趣。

4.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差異,培養團結合作的能力。在課堂中,問題簡單的給後進生回答,難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學後兩句時,這方面的關注會更突出一些。

在課後,我發現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以下三點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學時間的安排不適當,出現前鬆後緊的情況,在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把握不是很好,這還需不斷地改進。

2、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進,方法“增換調補”沒有落實到位,出現學生在回答理解詩句時,還是停在按字解釋上,只有幾個尖子生可以用,這個方法有一定的難度,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多使用。

3、在指導朗讀時,由於時間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環節中,沒能更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學生在讀時,詩人味沒讀出來。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