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

來源:才華庫 2.03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

《釣魚的啟示》這篇我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課,目的讓學生明確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線,有大部分是無形的,需要自我的約束。讓在第二課時教學時,主要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在體會文中思想後,進行了小練筆的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來,學生內容各具特點,但是能夠從生活中總結出簡單的道理。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字,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字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字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2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是否流利,語言是否準確,都取決於學生在平日裡的讀書多少;語言是否精煉,知識豐富與否,都是平日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小的體現。我教四年級語文,學生在回答一些問題上表現的很無知,我在教《釣魚的啟示》的時候(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講原則,遵守規則的人。

學生在學後也談出了自己對做人的看法,都能夠明白“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與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著很大的誘惑的時候。”都表態在遇到這樣情況下要做到堅持真理。這樣的回答是令所有的老師高興的,我也不例外,但接下來我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卻讓我大大的洩了氣。我又把問題進行了延伸,我問:“所以我們要講原則,不要做沒有原則,像牆頭草,隨風倒。還要誠實不要做偷拿別人的東西而心存僥倖的人,要知道小時偷針,長大……”我故意想讓學生把後面的給補充上,看看他們對知識的積累。而接下來的回答卻讓我哭笑不得,這時吳世奇站起來信心滿滿的說:“長大偷人!”差點岔氣。我笑著讓她坐下,本想公佈正確答案,吳玉振也站起來說對,其他學生也分紛紛附和,這時我才感覺問題的嚴重性,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的臉和錯誤的自信我感覺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本來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個諺語“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而學生卻回答不上來,錯了不止一個,每個人還沾沾自喜,我覺得無地自容了。

課下我做了深深的反思,學生是天真的,他們的知識面還比較狹窄,究其原因就是他們讀的書太少,對文章中好的句子、詞語不善於記,懶於做筆記,讀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不會帶著問題去讀,思考。書籍選擇的範圍很窄,只看那些連環畫和小幽默,對世界名著和名家名作卻不屑一顧,由此使學生的知識面變窄了,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於是就出現了上面那一幕。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認為只有讓學生讀書,讀好書,在讀的過程中能夠帶著問題思考,並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讀後記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和老師探討。多讀一些文學性強的文章,可以不求甚解,只要你讀就是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高了,書籍選擇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觀,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探討,對一些成語、諺語之類的詞句也有了質的飛躍。真想不到一個小問題的解決,使我在語文教學上受益匪淺。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3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

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問題,如:1、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詞語 2、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句子等。 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後,我讓學生反覆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他忍心奪走我的高興快樂和依依不捨嗎?”就勢把課文的引到了“啟示”部分。

二、對“啟示”部分的理解

在學生理解了生活中誘惑人的“魚”後,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齊讀課文之後,我問學生:“結合課文,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我從課文到生活實際層層深入,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課文講完後,我認為還有兩點做的不好:

一、沒有學會等待

“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理解“鱸魚”這個誘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艱難的做出了決定。我只顧自己教學進度,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能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我輕描淡寫就過去了。

二、前後銜接不夠恰當

還是上邊所談的環節,如果我能及時總結引匯出這個“誘惑”,讓學生知道在這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之後,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這次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麼做?”“這樣做之後,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選道德這方面嗎?”這樣再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就很容易了。

當然,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美,這篇課文還有很多值得需要深究的問題,由於時間自己急於要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沒有處理好,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4

本學期我們高年級組的教研微型課題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篇章閱讀?(即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因此,我們在每個月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學,分別讓學生學習並掌握分段、歸納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針對我們教研組對此微型課題的研究,由我承擔並設計了本堂課,以一節常態課的形式體現我們教研的成果。也可以說,這是一節關於閱讀技巧的指導課。

本組的研究課題可以說有一定的應試成分。通過平時的觀察我們發現,當學生拿到一篇閱讀題的文章時往往對於篇章的理解閱讀感到無從下手。由此從實際問題入手,通過對學生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導,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解決在篇章閱讀時遇到的困難。

在本節課中,結合了課題研究的內容也分為四大部分:1、舊知新用,掌握分段的方法;2、再讀文章,歸納段意;3、層層遞進,概括主要內容;4、理解文章內涵,歸納中心思想。以《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為載體,將篇章閱讀中遇到的難點整合在一篇文章中,逐一攻破,最終使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迎刃而解。可以說,本節課是一節指導閱讀技巧的整合課。

在本節課中,教師不但注意每一個環節都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能夠有法可依,而且也不斷訓練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對《釣魚的啟示》的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通過學生獨立的思考,他們的思維也得到了鍛鍊,教師的方法指導也就自然而然地蘊涵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例如:1、課堂教學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稍顯呆板。2、教師的閱讀指導條理應梳理得更清晰,分析和總結時要到位。3、課外拓展的內容太少,課堂容納的資訊量仍然不夠。可加強語文工具性的體現。

這是一節閱讀技巧的指導課,我們力爭通過這樣的一堂課,將我們微型課題的教研成果呈現出來,同時這樣的課型可以說是一次新的嘗試,難免存在著不足和遺憾,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5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在教學設計中,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詹姆斯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開課時我緊緊抓住“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放與不放就那麼難決定嗎?所以先讓學生感受魚是多麼誘惑人,為放魚的不捨埋下伏筆。

我注重了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在教學中,我圍繞“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裡,‘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你在那裡,你會想些什麼?‘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等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裡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

在講到第15自然段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的“魚”是什麼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此時我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當面對規則時,無論自己是否願意都必須遵守,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學生質疑歸納不夠,對“啟示”的揭示得少;時空把握不合理,課堂語言隨意性較大,不嚴謹,不精煉導致結尾匆匆,沒有圓滿完成設計的內容。

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中還要努力學習,認真準備,積極改進,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盡力挖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6

《釣魚的啟示》這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那些啟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先學習一則故事,再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採用質疑探究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

首先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反覆讀題,引導學生提出質疑,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我設計一下問題:和誰釣魚?釣魚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期間有些什麼矛盾?最後的結果怎樣?得到的什麼啟示?啟示是不是從起初的釣魚得到的?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其次讀中質疑、讀中體驗要求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時,我提出一下閱讀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學生讀課文後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體出示一下兩個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2、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然後讓學生帶著疑惑再讀課文有關釣魚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和反覆閱讀,深入在感悟“我”釣到魚時的激動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變化。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例子深入理解意義深刻的句子。如:讓學生說說當你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考試的時候老師多給了分數時;買東西多找你錢時;別人不在想用別人的鋼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時,小組做好記錄,把每個同學的發言進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學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見全班討論,這樣問題也就解覺了。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題,在教學時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是實現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前提。閱讀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方法。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質疑探究學習,課堂成了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舞臺。從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參與學習。但是有部分同學,沒有積極開動腦筋,提不出問題,在朗讀是讀不出感情。這說明他們沒有深入地思考,還沒有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7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為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後,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於時間關係,還省去了聯絡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

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8

《釣魚的啟示》記敘了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裡,“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裡。34年後“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採用倒敘的手法,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到釣魚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接著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文中的“是”與“非”具體指什麼。這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到處都是靜悄悄的,說明此時只有父子倆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放棄魚,真難啊!如果釣魚的人是你,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你願意放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頓時熱鬧了起來。

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並和同桌展開討論、交流。幾分鐘後,進行集體交流。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說說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可以使原來強制性的“要我學”變成自覺地“我要學”。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體驗著學習的快樂。同時抓住語言文字 深入人物內心。

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從文字描寫的語言文字入手,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優化課堂教學,選擇能激發學生質疑的問題,為學生創設閱讀思考的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好的.挖掘,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9

《釣魚的啟示》是國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說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敘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學過程中,在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先從“啟示”人手,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在學生班內交流時,我引導學生先讀出自己找到的句子,然後在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最後在鼓勵學生把體會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我還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教學中還引導學生想象體驗,如: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針對父親的態度,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不容爭辯”去體會,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從而為學生梳理出了“我”從釣魚到放魚這個過程中,心理髮生的一系列的變化。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於是我運用填空方式讓學生聯絡生活體驗,在無形中體會“誘人的魚”的真正含義。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在引導學生朗讀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而且,對於課上對學生的評價語不到位,臨時組織語言方面還很欠缺,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儘管存在這麼多的不足,但是在這次磨課過程中,我感覺到了我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成長。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改進,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0

《釣魚的啟示》是國小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本組課文的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資料,領會作者從中得到的啟示。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的人文道德。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示,是有必須難度的。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

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下來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作者難在哪裡?”就在學生感受到了魚很誘人,放掉實在捨不得的時候,我讓學生轉化主角,此刻你就是手捧大鱸魚的小詹姆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經過對關鍵詞語的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的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同時注重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結合換位思考,學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實踐道德的“難”,也實現了文字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移情。

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再次小組討論:“父親難在哪裡”我覺得這是昇華主題的問題,所以在學生交流後,我點撥“父親是在用實際行動教育兒子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要自覺遵守道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寫的人。此時的課堂氛圍到達了高潮,學生們都睜大眼睛看著板書中那個大大的人字,我明白他們正在內化這一人文道德觀。這一情感體驗為後面的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啟示”奠定了基礎,當學生紛紛說出自我生活中遇到道德難題做法時,他們的思想再次經過了洗禮。此時我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什麼情景下,當面臨道德選擇時,都必須自覺遵守道德。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遺憾。比如:我在教學中過於注重人物心理變化的體驗、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卻忽視了讓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進取改善,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1

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詞句來談體會,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探尋“我”驚訝表現背後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我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並且一反常規讓學生演父親,教師演“我”。不但激發了學生表現的慾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進取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為什麼不願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絡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裡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必須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裡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為自然流暢!

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體此刻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供給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給予小組準備的時間少,所以,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浪費時間比較嚴重,所以,出現了教師代替的多的現象。

孫雙金教師曾說:鑽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2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並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境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

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問題,如:1、找出描述“我”心境變化的詞語2、找出描述爸爸神態的句子等。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後,我讓學生反覆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他忍心奪走我的高興歡樂和依依不捨嗎?”就勢把課文的引到了“啟示”部分。

二、對“啟示”部分的理解

在學生理解了生活中誘惑人的“魚”後,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齊讀課文之後,我問學生:“結合課文,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我從課文到生活實際層層深入,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課文講完後,我認為還有兩點做的不好:

一、沒有學會等待

“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理解“鱸魚”這個誘惑,在應對誘惑的時候,艱難的做出了決定。我只顧自我教學進度,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能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我輕描淡寫就過去了。

二、前後銜接不夠恰當

還是上邊所談的環節,如果我能及時總結引匯出這個“誘惑”,讓學生明白在這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之後,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這次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樣做?”“這樣做之後,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選道德這方面嗎?”這樣再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就很容易了。

當然,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美,這篇課文還有很多值得需要深究的問題,由於時間自我急於要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沒有處理好,期望各位教師提出寶貴意見。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3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到達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情緒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

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體驗法。

課文對“我”的主角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主角著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

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樣說?

四是移情體驗法。

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情緒有什麼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絡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樣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潛力也得到必須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就應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超多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4

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詞句來談體會,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探尋“我”驚訝表現背後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我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而且一反常規讓學生演父親,老師演“我”。不但激發了學生表現的慾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為什麼不願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絡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裡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一定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裡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為自然流暢!

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體現在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給予小組準備的時間少,所以,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浪費時間比較嚴重,所以,出現了老師代替的多的現象。

孫雙金老師曾說:鑽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二15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裡,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湖裡。34年後,“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使“我”獲得的是終身受益的啟示──那是一份無法用金錢換取的人生財富。

以下是我教學本文之後的幾點反思。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字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式、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我是是這麼做的:1、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2、朗讀課文。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啟示》中,我聯絡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說。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為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積極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蘊,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閱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

四、認真反思,收穫精彩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