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4篇)

來源:才華庫 3.16W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教學計劃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精選4篇)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篇1

一、教材內容:

《科學》四年級下冊由“熱脹冷縮”、“岩石的科學”、“土壤與植物”、“光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園地球”和《研究與實踐》。在四年級上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前五個單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助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探索精神,從而形成科學精神。主要內容有:瞭解植樹的過程;對當地岩石的種類進行考察。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四年級兩個班的教學任務,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教學目標:

1)對熱脹冷縮排行研究。從觀察生活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熱脹冷縮現象的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

2)認識岩石,對岩石的形成、用途進行研究,探究岩石的變化過程。辨別岩石的種類。

3)對土壤與植物的觀察與實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開始,用實驗的方法觀察土壤的種類與植物向哪裡生長,指導如何保護土壤。

4)對光與我們的生活進行研究,對平面鏡曲面鏡進行研究探討,瞭解彩虹的形成,能用實驗的方法模擬彩虹的形成。

5)對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進行初步瞭解,知道地球上有什麼,我們在那裡和重力問題,如何進行測量重力。

四、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2、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方法、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2、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著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著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於探究的內容、核心內容、重要的內容設計並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內容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視訊、遊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老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總之,儘自己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遊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遊戲、講科學故事、觀看視訊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4、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習土壤,我讓學生讚美土地,學習珍稀的動植物,我計劃在課堂上開展一次即興演講,探究月球,我打算讓學生暢想未來。

六、教學活動安排:

本學期,除了期中、期末和學校裡組織的月考之外,還有縣裡在五月份進行的綜合素質抽測,因此,在教學過過程中,自始至終把綜合素質抽測的內容作為本學期的一個重點任務來抓。

七、課時安排

每課用一課時完成,每單元結束後,留出一課時複習,一課時考試。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在三年級下冊的基礎上編寫的,重點確定為對“科學理解及探究的能力培養”。安排了“溶解”、“天氣”、“聲音”、“我們的身體”、四個單元。

本冊教材的技能目標,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個方面。

本冊教材的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現代科技知識的興趣,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希望學生能經歷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的研究能力。

本冊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突出了對活動過程的表述。加強了活動的嚴密設計,使學生的科學學習經歷達到強化。

第二,調整了單元結構。設定了“引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指明研究的方向。設定了“閱讀和拓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第三、嘗試了新的活動設計方式。以“有生命的物體”、“天氣”為例,開始部分安排對前一階段的種植、養植觀察活動的交流,中間是專題研究,最後是教師對後續活動的指導。各課之間作到首尾呼應。

第四,加大了教材的資訊含量。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已經成為教學的範例。增加了一些反映科技進步和發展的新內容,開發相宜的社會資源作為新教材的資訊源。

本冊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單元:

第一單元“溶解”,以食鹽和水作為主要的觀察研究材料,把學生們可能會提出的,並且是他們能夠進行研究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按順序編排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逐步深入地展開觀察研究活動。

第二單元“聲音”主要研究發聲物體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及如何控制發聲,製造小樂器,演奏小樂曲。

第三單元“天氣”,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進行觀測。嘗試記錄各種天氣情況,觀察生物預感天氣的行為以及學習獲得天氣資訊的方法。

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單元旨在認識我們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二、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物件的瞭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資料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

3、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等方法。

5、組織好探究後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又密切聯絡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科學的價值。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篇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

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包括了“到生物園裡學科學”、“學習用品”、“課外活動”、“文藝匯演”四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第一單元“到生物園裡學科學”共8課時,具體包括:認識土壤(1課時),種子發芽(1課時),向上長還是向下長(1課時),根朝哪邊長(1課時),莖往哪邊長(1課時),植物怎樣喝水(1課時),自由

研究單元測評(2課時)。

第二單元“學習用品”共7課時,具體包括: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1課時),圓珠筆芯為什麼能伸縮(1課時),筆桿上橡膠套的作用(1課時),各種各樣的紙(1課時)。紙是怎樣造出來的(1課時),自由研究及單元測評(2課時)。

第三單元“課外活動”共8課時,具體包括:小個子能下能蹺起大個子(1課時),玩氣球(1課時),打籃球(1課時),小小降落傘(1課時),玩潛水艇(1課時),沉浮的祕密(1課時),自由研究及單元測評(2課時)。

第四單元“文藝匯演”共8課時,具體包括:鑼鼓聲聲息(1課時),聲音的旅行(1課時),不同的聲音(1課時),舞臺燈光(1課時)。反射光(1課時),美麗的彩虹(1課時),自由研究及單元測評(2課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四年級科學教學工作計劃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資訊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岩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岩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

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物件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資料、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資訊,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資訊做出科學解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