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8篇

來源:才華庫 7.06K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教學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教學計劃了。教學計劃怎麼寫才能切實地幫助到自己將來的工作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8篇,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8篇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和愛國教育,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引導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二、基本情況

  全班共有學生5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他們大部份都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護,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

  三、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全書共有五個單元,包括我上學了、上學路上、我的同學和老師、家裡的我、大自然真美麗。每個單元又分為三個主題,其中第四單元有四個主題。

  2、教學要求

  1)知道生活、學習中常常會有不順心的事,有困難,不要怕。

  2)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識,養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和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知道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危險,知道最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

  4)瞭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5)感受身邊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3、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恆心和毅力

  2)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度。

  3)引導孩子瞭解生活中基本的健康安全常識,引導孩子學會生活,保護自我。

  4)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從小形成關注家鄉,為建設家鄉做好準備。

  5)讓學生感受身邊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能愛護家庭和公共環境衛生,節約水、電、紙張等資源。

  6)初步培養學生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7)使學生從小懂得珍愛生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教材的編排特點

  1)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教材內容的主要源泉。

  2)重視生活情感的陶冶。

  3)教材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

  4)課堂從教師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不侷限於課堂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

  2、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

  4、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2

學生情況:

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入學已經有一學期,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有一部分學生因年齡偏小,自控能力較差,求知慾較強,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不斷啟發,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讓他們能對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這就要從各個方面加以訓練和引導。

 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課程。

 1、生活性

本課程遵循兒童的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絡兒童的生活的主題活動和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 ,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連線中單性的延展;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

3、活動性

本課程的呈現形式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 、遊戲和其它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活動是教和學的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的只講教材,兒童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

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 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裡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 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教學理念:

 1、道德存於兒童生活之中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與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只有源於兒童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認識和道德體驗。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

2、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低年級的課程應該是通過由淺入深 的道德的、科學的 、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好基礎。

3、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教學目標:

 總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情感與態度: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長、愛祖國。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自信、誠實、求上進。

行為與習慣: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知識與技能:掌握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基本生活知識和勞動技能。初步瞭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瞭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過程與方法:體驗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 教學措施:

1、聯絡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生多說多藝,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社會的能力。

3、重教學活動與實際活動相結合。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在語文教學中,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以馬列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絡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二、學生基本情況

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我班一部分孩子能較主動地去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去年的檢測成績上看,我班成績不是很理想,學生中沒有滿分,這是值得我深思的問題。我班學生對所學過的漢字基本做到會認,每生能寫漢字100字--150字之間,少數能寫200字左右。漢語拼音鞏固的較好,音序清晰,這為本冊的音序查字典法奠定了基礎。寫字姿勢有待於老師進一步鞏固,需再加強寫字習慣的督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濃厚,閱讀習慣良好。

三、教材分析

教材把識字單元和課文單元的順序進行了調整,全冊內容包括識字寫字、閱讀教學、口語交際、作文(寫話、習作)、語文活動等6個部分,共設八個單元,第二、五單元是識字單元,剩下的是課文單元。教材設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重點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倡導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新教材在重視加強工具性的同時,強調滲透人文精神,增加教材的文化內涵。

通過形象感染、情感薰陶,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發揮語文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新教材的課後練習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意在啟發求知慾,打好基礎,培養創新意識。而在單元后的"語文活動"中,則主要是在知識的聯絡中力求深化,在能力的綜合中力求遷移,在綜合運用中學習探究和創造。根據學齡前兒童已掌握大量的詞語,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現狀,教材在低年級實行口語先行,充分發揮兒童學習母語的優勢。在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寫話單列,片段過渡,逐步積累,以增強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材重點:

如何鞏固認識的550字,會寫的250字。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學會用標準的普通話說話、朗讀,養成良好的識字、閱讀習慣,能聯絡生活實際進行語文實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教材難點:

如何正確的閱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背誦課文,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文學薰陶,培養愛美情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精美的圖畫、兒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人人開口,做課堂的小主人,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在課堂上扶、放結合,要大膽地放、巧妙地扶,並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及時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愛學習、樂學習的興趣。

4、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培養良好的語言態度和語言習慣。

5、要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成果展示的機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不斷產生成就感。

6、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和當時、當地的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7、認真批改每課作業,及時作好反饋、小結。

8、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導優輔差。

9、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學習活動。

10、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絡,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11、做好檢測工作以便查漏補缺。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現狀分析:

一年級的國小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大致可分為:我的家人與夥伴走進大自然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教學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春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通過觀察感受炎熱的盛夏,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並學會看天氣。

教學重點:

1、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2、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

教學難點:

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採取跟蹤調查,聯絡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5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的生活型綜合課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教材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一方面通過現實情境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得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20名,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大多數學生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集體。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毛病,部分學生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的學期應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

2、培養學生愉快、積極的生活。

3、培養學生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

4、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有創意的生活。

5、初步建立規則意識,初步理解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的意義與要求。

6、瞭解消防安全知識、基本交通規則,知曉常用公共服務電話。初步瞭解自然,愛護動植物,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學措施

1、把每個學生的發展擺在第一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多唱、多聽、多動、多想、多說,在實踐中獲得學習的愉悅和能力。

2、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瀉,讓他們在鼓勵和讚揚聲中享受成功,不斷增強學習的興趣。

3、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聯絡本地區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

附: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日期、教學內容、課時

第一週、2.12—2.17、我是中國人、2

第二週、2.20—2.24、瞧我這一家、2

第三週、2.27—3.3、家庭歡樂多、2

第四周、3.6—3.10、學做小主人、2

第五週、3.13—3.17、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2

第六週、3.20—3.24、牙齒怎麼啦、2

第七週、3.27—4.1(6天)、坐立走的正確姿勢、2

第八週、4.5—4.7(3天)、預防疾病有學問、2

第九周、4.10—4.14、用品人人離不開、2

第十週、4.17—4.21、學校設施用處大、2

第十一週、4.24—4.28、我是節約小能手、2

第十二週、5.2—5.5、愛護公物人人誇、2

第十三週、5.8—5.12、夏天到了、2

第十四周、5.15—5.19、我和星星打電話、3

第十五週、5.22—5.27(6天)、平安度過夏天、2

第十六週、5.31—6.2(3天)、開開心心過暑假、2

第十七週、6.5—6.9、複習、2

第十八週、6.12—6.16、複習、2

第十九周、6.19—6.23、期末考試、2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6

1:適應新生活

一年級下冊是在學生基本適應了校園新生活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時期學生髮展中存在的突出現實問題——好習慣缺失,引導學生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穩定的生活方式。

“養成好習慣”不僅符合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也是本冊的核心教育主題。這裡的生活,是一個整體的視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習慣,學習的好習慣,與大自然、家人、同儕共在的好習慣。好習慣,是一個美好自我形象在學生身上的具體化,從好習慣的養成開始,為學生追求美好自我啟航。

循著這一發展階段學生的心理親近程度,本冊的單元設計分為兒童與自我(日常生活與學習)、兒童與大自然、兒童與家人和夥伴。之所以把兒童與大自然的話題安排在第二單元,是因為這一時間我國多數地區正值春天,引導學生體會自然中的生命與成長,可謂“學逢其時”。

在“養成好習慣”這一教育主題下,本書體現了“共在”這一核心的價值觀。共在,是一種與自己、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狀態。“共在”的觀念,貫穿於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滲透這一價值觀,目的是要引導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單子式個體的思維與存在方式,成為與所在世界和諧共處的主體。

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整體使用建議

1:主要的道德學習方式及建議

向生活學習道德內在於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學習,不同於一般的書本學習,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這是21世紀以來德育課程改革的主導思路,日漸成為德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向生活學習,也是本書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向生活學習,包括生活的三個時間維度:過去的生活、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環節,請學生講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或者分享他人過去的生活情境。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為了導課的需要,也不只是因為從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取其中有道德價值的東西,學會將“回望”作為向生活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對錯時,能想一想自己過去的經驗、同學的經驗,從中找到當下的出路。這是一種生活的反芻,而道德意義正是在這種反芻與回味中呈現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現場的活動體驗,包括表演、遊戲、製作等,這都是引導學生向當下生活學習的設計。向當下的生活學習,包括著用心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每一個當下,發現生活中內在的道德意蘊,理解道德對於生活的構成性影響。

教材中還有一些設計,主要安排在學期結束前或某個課程的結尾,引導學生規劃與設計未來,這是一種面向未來生活的教育。未來生活是理想的代稱,是經由過去與當下而連線的,是以未來作為目標,與過去一起規定當下的存在狀態。

由上可見,向過去的生活學習,服務於當下問題的解決,服務於當下兒童的道德困惑,服務於對更美好的未來的憧憬。對兒童當下生活的指導,也不是與過去與未來割裂的,而是統一的,是為了兒童道德意義生活的持續成長。而未來總是出現在當下的話語中,出現在對過去的反思中。就這樣,道德的意義在兒童對生活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反思、學習和嚮往中呈現出來。

在活動中領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難完全按照計劃生成的。教育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在於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教育和教學活動,使兒童通過所設計的活動體驗而獲得成長,這是教育生活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過多樣的.活動欄目,設計了很多現場體驗活動。作為低年段兒童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現場教育體驗活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兒童的道德成長。

首先,低年段兒童還沒有形成自覺的生活反思意識,在生活情境中對道德意義的即時性理解與領悟還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現場活動體驗,更多是對兒童道德敏感性的培養。通過典型活動的設計,幫助他們逐步形成在活動中發現道理與道德意義的敏感性與能力。例如,本冊教材第2課的《這樣真精神》,第6課的《走,看花看草去》,第8課的《大自然中的快樂》,第11課的《送“小夥伴”回家》,第12課的《再來學一招》,第13課的《大家一起歡樂多》,第15課的《快樂地分享》,第16課的《有人幫,不一樣》等活動環節的設計,都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意義。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內隱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形成道德無意識狀態,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道德兩難情境、緊急情境和任務驅動的情境下,道德意義與價值則更容易顯現出來。教育體驗活動往往會設計上述比較典型的情境,向學生再現這種道德存在狀態,並對其進行現場引導。這種體驗活動能夠產生教育的效果,如本冊教材第2課的《我們天天有精神》,第8課的《大自然中的禮物》《大自然中的快樂》《大自然的語言》,第10課的《家人的愛藏在哪裡》《相親相愛一家人》《肩頭上的愛》,第12課的《乾點家務很不錯》,第13課的《大家一起歡樂多》,第16課的《有人幫,不一樣》等環節的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意圖。

最後,在特殊現實生活情境中所需要的包含道德原則的實踐智慧,如逃生、救護等,雖不能夠讓兒童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習,但教育的現場活動體驗,在某種意義上卻起到提前準備的作用。模擬特定情境,通過演習的方式教學生學會妥善處理類似問題,以避免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突發情況時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如第5課的《風兒的“脾氣”》中“颱風中的自我保護”,第6課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第7課的《別讓自己受傷害》,第14課的《我要求助嗎》等中提到的危險情境等。

榜樣學習“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學習是人類學習,特別是意義獲得與領悟的重要方式。這不僅是因為榜樣如鏡子一樣,可以讓人更好地進行對照式自我反思,還因為榜樣有示範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驅動力。實際上,榜樣學習是21世紀課程改革前中國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無數榜樣故事,承載著人類精神,並將其代代傳承,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中國包括堯、舜、禹傳說在內的各種榜樣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動人類精神前進的動力。

榜樣,不論真實與虛擬,都可以成為人類自我激勵的源泉。榜樣的言行,能夠將人的理想存在狀態具體化,因而對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兒童特別適用。但是,在以前的榜樣教育中,的確存在著問題:榜樣過於成人化,事蹟過於極端化,脫離兒童日常生活與理解能力,強調模仿、忽視反思等。在反思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本冊教材依然將榜樣學習作為低年段兒童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本冊教材中的榜樣學習方式,一是體現在大量的繪本故事中,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兒童的榜樣,二是強調同學之間互為榜樣的學習意識,特別是建立一種同學間共同成長、相互支援的觀念,改變傳統上到學校只向教師學習的觀念。如第1課的《鏡子裡的我》《保持整潔有辦法》,第4課的《怎樣才能不馬虎》環節,就突出同學間的示範與相互學習。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更是以一個主題單元的方式,強調與身邊的人共在、樂群、分享、互助和共同進步的教育理念。

批判反思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夠在現實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態與可能。依據批判與反思的物件,批判反思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核心是對某種“道德權威”的超越,如成人(特別是家長及行業)權威,他人(主要指同齡人)權威、習俗(包括法律、法規)權威等。

作為道德學習方式的批判反思,除了指向外在的道德權威的超越外,也是一種道德生活的方式,主要指明辨是非善惡,依據善的原則進行的自我批判與反思,即荀子所講的“日參省乎己”。對低年段兒童而言,主要是引導他們形成自我批判與反思的意識,形成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學習方式非常普遍。例如,在榜樣學習中,實際上會出現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它也包含著反思與批判的引導。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欄目,通常都會包含正反兩方面的做法,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的道德分辨意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言行觀念與標準。在辨析環節,一年級下冊特別強調教師要回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除教材上的範例外,結合本班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示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導其進行批判反思。這一思路貫穿低年段教材,本冊中從第一單元開始,很多課都體現著這一思路。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7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7人,男生10人,女生7人。有了上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語文興趣濃厚,但是部分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拼音、識字能力需要加強。而且從語文的課堂反饋情況來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不斷訓練,想象能力也有待提高。還有少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較差,行為習慣和聽課習慣也較差,需加強培養引導。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這學期我繼續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興趣,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書姿勢,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培養專心聽講、積極發言的良好習慣。

(3)繼續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法,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漢語拼音:

(1)鞏固漢語拼音,能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

(2)能正確書寫聲母、韻母並抄寫音節,在四線格上寫得正確、工整。

3、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451個生字。

(2)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192個,做到書寫正確、規範,姿勢端正,卷面整潔。

4、口語交際:

(1)能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能聽懂老師的提問和同學的回答。

(2)能看圖說一句完整的話或幾句連貫的話。

(3)能按照要求用幾句連貫的話講一件簡單的事情。

5、閱讀:

(1)能聯絡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2)認識句號、問號、感嘆號,能讀出陳述、疑問、感嘆等不同的語氣。能正確讀出長句子中的停頓。

(3)朗讀、背誦指定的課文。會分角色朗讀對話。

(4)正確地複述課文,語句連貫。

(5)能想像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三、教學措施

1、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兒童心理特點,運用適合低年級孩子的語言、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在學習中重視讀書感悟,質疑,尊重學生個性;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運用。

2、重視發展能力。學生的能力關係到他們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識字能力,理解詞句的能力,朗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初步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中,力求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

3、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本學期,識字任務很重。必須提高課堂效率,使用各種方法使學生識字、組詞、說話。對於難於理解的詞設計情景幫助理解,力爭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學得輕鬆又紮實。

4、開展豐富多彩的口語交際活動。口語交際活動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得到訓練。口語交際活動,要活潑有趣。可以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在反覆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語文能力。

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和愛國教育,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引導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二、基本情況

全班共有學生5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他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護,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

三、教材分析教學內容

全書共有五個單元,包括我上學了、上學路上、我的同學和老師、家裡的我、大自然真美麗。每個單元又分為三個主題,其中第四單元有四個主題。

1、教學要求

1)知道生活、學習中常常會有不順心的事,有困難,不要怕。

2)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識,養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和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知道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危險,知道最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

4)瞭解天氣、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5)感受身邊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2、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恆心和毅力。

2)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度。

3)引導孩子瞭解生活中基本的健康安全常識,引導孩子學會生活,保護自我。

4)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從小形成關注家鄉,為建設家鄉做好準備。

5)讓學生感受身邊環境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能愛護家庭和公共環境衛生,節約水、電、紙張等資源。

6)初步培養學生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

7)使學生從小懂得珍愛生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教材的編排特點

1)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教材內容的主要源泉。

2)重視生活情感的陶冶。

3)教材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

4)課堂從教師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不侷限於課堂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

四、教學措施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

1、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2、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

3、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我上學了四課時

第二單元上學路上四課時

第三單元我的同學和老師四課時

第四單元家裡的我五課時

第五單元大自然真美麗四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