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學科優秀教學計劃

來源:才華庫 3.16W

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有效的提升孩子們的學習。教師們都會制定一套教學計劃來輔助教學。下面是國小學科優秀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參考!

國小學科優秀教學計劃

篇一:國小品德學科教學計劃

一、學生現狀分析:

在上學期的統一質量調研中,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 課程教材內容和目標的分析:

1國小階段,品德學科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課程,可分為《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在國小一二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的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2 課程標準體現了課程關注學生生活,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兒童生活現實中,培養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把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作為課程的核心,不僅關注生活體驗的本身,而且更加關注對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重視學生主體性的學習。

3教學中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三、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本學期的教育教學,要使品德課取得良好地教學效果。

篇二:國小科學學科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絡,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絡。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教材圍繞“生長與變化”這一組統一概念組織“天氣”和“物質的狀態”等相關內容。包括六個單元:天氣、物質的變化、生長與變化、有趣的變化、農業與技術。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物質、變化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持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絡。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3、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絡,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4、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絡。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6、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7、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我認為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教學課時安排。

本學期課時約有34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