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頭戰象課件

來源:才華庫 2.91W

《最後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分享了《最後一頭戰象》課件,一起來參考一下吧!

最後一頭戰象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2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實.寫具體的.

3.情感目標

體會人與動物的美好情誼.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與動物的美好情誼.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實.寫具體的.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動物園中的大象我們都見過.可是你們知道大象也曾在戰場上衝殺嗎?《最後一頭戰象》就向我們講了戰象的最後一天.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讀課文,每個字都讀準,句子讀通(不能一個詞一個詞讀).

2.指名分段讀.提出認真聽的要求.評讀.

3.請5位同學比賽讀.評議.

4.學習生字:課文讀好了,看課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認識了.出示生字卡

認讀.讀生字卡背後的詞語.齊讀.開火車讀.看看生字回到課文中還會

不會讀.

三.抓住重點句,品讀課文.

1.找出使你感動的句子,帶著感情朗讀.

2.說一說,這些句子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文,拓展延伸.

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寫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在這最後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預感死亡.尋找象鞍.繞寨三圈.懷念戰友.自掘象冢)

2.嘎羧為什麼要尋找象鞍?

3.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樣的?

4.請你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懷念戰友的場景.

 三.深入分析課文.(集體討論)

1.課文中對嘎羧的行為進行了具體的描寫,從文中找一找,說一說對嘎羧的行為進行具體描寫有什麼好處?

2.嘎羧為什麼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戰友們躺在了一起?

3.你對大象這種動物有什麼新的認識?

四.作業

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選擇其中的`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並寫下來.

教學總結: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00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