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甦說課課件

來源:才華庫 2.05W

一、教材簡析

心肺復甦說課課件

(一)教學地位

《急危重症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心臟驟停與心肺腦復甦是本課程的一個重要章節,是執業護士考證的重要內容,其中心肺腦復甦術是臨床護士必備的操作技能,也是醫院選拔護理人才的重要考試專案。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源性心臟驟停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就有39.82人發生,那麼全民普及心肺腦復甦術勢在必行。

 (二)學情分析

本章內容教學時數是3學時(理論學時2,實驗學時1),在此之前學生已係統學習了基礎護理學、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學等,對“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的護理工作程式已非常熟悉,會對病人進行病史採集,會進行基本的護理技術操作,為本次內容的學習作了鋪墊。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確定

1.知識目標

掌握心臟驟停的原因、型別及臨床表現,基礎生命支援的ABC步驟、注意事項;掌握進一步生命支援的控制氣道方法,心臟驟停時給藥護理;掌握電擊除顫的方法與注意事項,腦復甦的措施;熟悉腦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熟悉復甦後的監測與護理。

2.能力目標

能正確評估病人,判斷病情,及時發現心臟驟停,規範熟練地進行心肺復甦術並主動配合醫生完成腦復甦的救治與護理。

3.情感目標

培養“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具備在面對急危重症情況時能沉著應對、冷靜思考的素質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愛傷”精神。

4.重點及難點確定

上述目標中,對心搏驟停的型別是理論上的難點,應對內科護理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能正確評估病人,發現心搏驟停,以及對病人實施心肺復甦術是能力培養的重點,也是難點,在理論講授後安排學生進行ECS實訓;基礎生命支援的ABC步驟和注意事項中的一些資料和方法已落後於臨床實際,在參考《2010

年國際心肺復甦指南》及其他醫學護理文獻的`基礎上應做適當知識調整。

二、教法簡述

(一)教學思路的設計

教學過程採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理論講授時可採用情境模擬教學法,根據原有知識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知識,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探究新知識,從而實現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部分內容可採用講授—演示法,即邊講解邊示教,不僅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等。實訓練習時,教師先做示範,然後學生分組進行模擬練習,最後隨堂考核。

 (二)教學資源

教材:目前選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的《急危重症護理學(第2版)》,供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用,由周秀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另外還參考了《2010年國際心肺復甦指南》以及其他醫學、護理文獻。 裝置:理論授課的教室可容納100人左右上課,有電腦及投影裝置,教學中藉助於多媒體和教具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所講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訓室配備高階綜合模擬人(ECS),具有生理驅動功能,對搶救、用藥有反應,急救系統。學生進行模擬訓練。

師資:教師具有碩士學位或碩士在讀,並且具備雙師素質,擁有護士資格證和教師資格證。

三、學法設計

(一)預習指導:明確預習內容,並回顧以前所學過的相關知識。

(二)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觀察、討論、總結等。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

案例展示(PPT展示與講解病案):樑珊、女、49歲, 車禍後14 點30分被送入院。14點 40分突發心搏驟停。分析救護任務,引出學習目標。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5分鐘)

(二)講解新課

1、概述心臟驟停的概念、原因、型別、臨床表現與診斷。因為有內科護理學作基礎,結合迴圈系統疾病的護理,可通過複習提問的方式,重點讓學生掌握心搏驟停的原因、型別及臨床表現診斷。(10分鐘)

2、心肺腦復甦分為基礎生命支援BLS、進一步生命支援ACLS和延續生命支援PLS,此部分內容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講解闡釋,對於重點內容可適當放慢節奏加以強調,採用提問、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

與積極性,對於零散知識點做好小結,促進學生記憶。其中理論講授(70分鐘),教師示範和模擬訓練(50分鐘)

3、簡述復甦後的監護與護理。此節為熟悉內容,結合病生、護基及內護知識稍作歸納總結即可,時間控制在10分鐘。

(三)本章小結與佈置作業

師生再次回顧整個心肺腦復甦的過程,歸納心搏呼吸驟停的病因和分類、病情評估要點及心肺腦復甦術的操作步驟。佈置課後作業及預習內容等。(5分鐘)

五、教學效果總結

本次課的內容基本按大綱要求進行,充分的發揮教材創新、探究要求,結合 多媒體、實訓室等豐富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進行了活化、優化處理,使學生易學、易懂、易掌握。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勇於改革,增加實訓課時,完善考核系統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