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8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說》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1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匯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面板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裡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駢死(pián)食馬者(sì)槽櫪(cáolì)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訊。

3、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對你有什麼啟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託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字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說。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教案從誦讀入手,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疏通文義,為理解內容做好了鋪墊。最後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再次訓練朗讀,把握朗讀語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處未能詳盡地介紹韓愈的人生經歷,學生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難以對他的“不平則鳴”有深刻體會,宜在課後強化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2

①25歲中進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詩文作品:《馬說》《師說》《進學解》《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④是一代語言巨匠,其語句形成成語的有:一視同仁、異曲同工、垂頭喪氣、袖手旁觀、弱肉強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雜亂無章、名存實亡、再接再厲……

⑤留下大量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明確:看了資料二,同學們你們覺得韓愈是千里馬嗎?(是)那為什麼會有和千里馬相似的遭遇呢?因為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薦。馬說說誰呢?其實說的就是韓愈自己。讀到這裡,我們可以達到的一個共識是這篇文章名義上是在寫馬,其實是寫人。馬中的精品是千里馬(板書:馬──千里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書: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豐富的情感和意圖。(板書:託物寓意)所以,韓愈借馬的遭遇發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同學們不是也從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嗎?

(三)韓愈,我想對你說……

那麼,既然都是同病相憐的人啊,彼此溫暖一下吧。韓愈寫出了大家的心聲,大家也拿起筆給懷才不遇的韓愈寫幾句安慰的話。

(下發紙條,學生寫安慰的話,然後全班交流展示)

三、爭鳴

千里馬和伯樂,誰重要?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學情也可以形成一個小辯論會)

屏顯下圖:

小結:關於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樂和千里馬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我覺得這張圖可以很好地詮釋它。兩者應當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少了誰都會失去存在的意義。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馬會成為未來的伯樂,而伯樂曾經也是一匹千里馬。所以當韓愈後來終於成為朝廷命官,由千里馬變成伯樂後,他——

(屏顯資料)

韓愈發現提攜的千里馬有:

李翊在韓愈的推薦下,考中進士。

培養出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

提攜孟郊、張籍、李賀、賈島……

韓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後面,使他成為一代儒家宗師。

四、一鳴驚人

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想怎樣獲得他人的賞識?

學生討論交流後,出示太極圖。

教師分析:

我找伯樂,是主動;伯樂找我是被動。兩種方案皆可,但是無論如何選擇,要記住的是主動裡會有等待,被動裡其實暗藏著蠢蠢欲動的心。而兩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顯資料: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交流獲得他人賞識的途徑。)

五、課堂小結

“文言文”三個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語言文章。跨越千年,這些文章依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智慧和啟迪。《隆中對》中有

諸葛亮一站成名的祕密;《鄒忌諷齊王納諫》裡有怎麼說別人才愛聽的技巧;《扁鵲見蔡桓公》裡有諱疾忌醫的教訓……這些文

章都是同學們即將要學到的。愛上他們吧,同學們,因為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佈置作業

必做題: 仿“陳歐體”,為自己寫一段代言詞。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馬說》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人才,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對統治者埋沒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憤懣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學設想】

想要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教師就應當幫助學生搭建溝通古今語文的橋樑,讓他們自如的往來其間。因此本課的教學結構按照“共鳴”“爭鳴”“一鳴驚人”三個環節設計。在“共鳴”環節學生通過讀的方式體會作者情感,領悟文章寓意;在“爭鳴”環節學生通過辯論方式,學會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人才和伯樂的關係;在“一鳴驚人”環節中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瞭解當前社會人才不被埋沒的途徑。

【教學目標】

領悟文章寓意,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重點難點】

1、領悟文章寓意。

2、尋求自我被賞識的途徑。

【教學方法】

朗讀法、開放式討論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

(ppt出示圖片,介紹圖片)

最近有張照片在網上很火,我請大家欣賞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幾日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考試,在表演複試中落榜,一時情緒失控,在現場大喊大叫,被網友稱作“咆哮姐”。同學們,你知道她咆哮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說)她喊的是“為什麼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經很好了,為什麼就沒人賞識我呢?那麼你們也有這樣不被人賞識的時候嗎?

(學生談自己不被賞識的經歷)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說出了你的心聲。(板書課題——馬說)

二、共鳴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嗎?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正音。

(二)學生自由朗讀,尋找身影。

1、千里馬的特徵?(可原話,可自己說)

明確:日行千里 一食或盡粟一石

2、千里馬的遭遇?(用文中的話來回答,指導朗讀,突出“也”字的不同語氣)

明確“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這裡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裡的“也”有不平的語氣。“策之……食之……鳴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裡的“也”有憤慨的語氣。

3、你最痛恨誰?痛恨他什麼?學生用自己的話回答,疏通文意。然後指導朗讀第三段,讀出憎恨、鄙視的語氣

第一遍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二遍讀:(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盡其材,(我)鳴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第二遍讀時注意新增字和最後的感嘆號所起的作用。)

4、誰能拯救千里馬?

屏顯資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面板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明確:這就是千里馬遇到伯樂的故事。只有伯樂才能拯救千里馬。沒有伯樂,千里馬永無出頭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分明聽到了一聲嘆息。可這嘆息和不平真的僅僅是為了千里馬嗎?

5、《馬說》說誰呢?屏顯資料: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及典故,從而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在反覆朗讀、誦讀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寓意。

3、積累並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用法)。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及老師的指導,讀懂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體會其意義及作用。

【教學方法】

反覆朗讀、自主探討、教師引導。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由題目的“馬”匯入。

⑴ 與“馬”有關的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走馬觀花,心轅意馬,青梅竹馬,馬到成功,萬馬奔騰,龍馬精神,汗馬功勞,懸崖勒馬,馬不停蹄,千軍萬馬,老馬識途,人仰馬翻”。

⑵ 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⑶ 典故:“指鹿為馬”,“拍馬屁”,“露馬腳”,“馬虎”(老師補充)

2、“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雜文,用以陳述作者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屬議論文體。

二、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因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華麗空洞的文風,推行“古文運動”,提倡文學改革,其散文風格遒勁有力,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雖然才華橫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薦屢遭拒絕,後又遭貶謫,使其有懷才不遇之感,為此寫了“馬說”,我們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事情?

三、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點讀(2人),其他人評價(從字音、停頓上)

2、自由朗讀整體把握。

3、完整點讀。

4、集體朗讀。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結合注意,疏通文意。注:邊疏通邊注意文言實詞、虛詞。

2、學生質疑,師生合作釋疑。

3、教師與學生合作,重點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錶轉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並列:“黑質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詞,懼其不已也。 代詞: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詞:相當於“的”

加強語氣: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謂之間無意義,醫之好治以及為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題探討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但作者只是為了寫“馬”嗎?他的目的是什麼?以馬喻人。

2、討論:千里馬,喻指誰?伯樂喻指誰?

3、討論: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的心情。

六、作業佈置

1、熟讀背誦。

2、分析本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千里馬”的遭遇?

3、思考與練習二

《馬說》優秀教學設計5

【教學重點】

1、說的文體特點:奇巧而善辯、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說》的寓意、比喻說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教學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寓意的構思。

2、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語言。

3、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等名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馬說》是一篇簡短的議論文,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主要學法】

朗讀法、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查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疏通課文。

【課堂型別】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⑴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為並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見( )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⑶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並思考:

⑴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裡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後練習: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1、檢查複習:背誦全文

2、課文學習指導

⑴ 第一節:伯樂知馬(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著決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嘆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全文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次句──憤憤不平千里馬倒常有,可沒有伯樂發現,憤世嫉俗。

末句──描寫千里馬的終身遭遇,“不以千里稱也”“也” 肯定語氣,寄予無限同情。

⑵ 第二節: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馬的特點特別能吃,因此特別能跑。

次句──全節之關鍵,“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一頓,作低迴之勢。接著,以“不飽,不足,不外見,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層層蓄勢,反問作結。“也”反問語氣,憤怒譴責“食馬者”害了千里馬,向讀者尋求公道與正義。

⑶ 第三節: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首句──活畫“食馬者”的愚妄無知的醜態

神態:“執策而臨之”洋洋自得愚妄淺薄

語言:“天下無馬”有眼無珠

末句──發表感嘆歸結全文中心“不知馬”

其真不知馬也( )“也”推測語氣,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句末可以用“!”(強烈的諷刺感情)“?”(推測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

(問而後答,一錘定音)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發表看法。

⑷ 歸納寓意,附板書設計,並作課外拓展。

學生思考:本文的觀點是什麼?形象是什麼?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什麼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