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53W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文章的能力,分析課文的例項,總結作者的主要觀點。

2.培養學生“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精神,並體會漢語言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難點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寫作和閱讀學習中“咬文嚼字”。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2、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選詞填空,將這首元曲變完整。

塞鴻秋·潯陽即景

(元)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

塞鴻一字來如(線)。

線電練箭澱

福樓拜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

 二、文章疏理

提問:文章列舉了哪幾個“例項”?分別說明了哪些“道理”?

學生討論

明確:

例項:郭沫若改字

王若虛改《史記》

韓愈勸改“推”為“敲”

蘇軾寫《惠山烹小龍團》

“套板反應”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於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2.王若虛改《史記》:繁簡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簡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3.韓愈勸改“推”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於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蘇軾寫《惠山烹小龍團》:善用聯想意蘊豐富

5.“套板反應”:套用濫語全無新奇

小結: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總結作者觀點: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潛

 三、品味鑑賞

結合經典文學作品,品味朱光潛先生的美學觀點,學生討論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著一個內中放了一個空的破碗的竹籃,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明確: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裝,把“內有一個破碗”“空的”和“下端開了裂”獨立出來,增強了表達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慘處境呈現在讀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強烈的同情。

2.繁簡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戲》

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修改句:

於是看許多人唱,看許多人打,從九點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明確:原文並不是冗長,而是體現了作者在等待“叫天”這一角色登場的過程中焦急、無聊、無可奈何又帶點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動了,就不能體現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林沖)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裡踏著碎瓊亂玉,迤邐揹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林沖)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裡踏著碎瓊亂玉,迤邐揹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確:一個“緊”字,一寫雪片之大之重,又寫風助雪勢,寫風雪天之凜冽、嚴峻。該字寫環境,言簡意豐,渲染緊張氣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對接大學聯考

閱讀下面宋詞,回答下列問題。

採桑子

歐陽修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1.有人說“穩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嗎?為什麼?

明確:同意。“任”字即“任意”““隨意”“任憑”之意,形象的描繪出西湖風平浪靜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盡興後安心躺在船上睡覺,任憑小船平穩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恬適、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內容,其中有五處不得體,請找出並作修改。

獲悉文學院下週舉辦活動,隆重慶賀先生教書50週年,我因俗務纏身,不能光臨,特惠贈鮮花一束,以表敬意,隨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冊,還望先生先睹為快。

盛夏快來了,請先生保重身體。

答案示例:

“教書”改為“從教”;

“光臨”改為“前往”或“參加”;

“惠贈”改為“奉上”“奉送”或“敬贈”;

“先睹為快”改為“指正”或“斧正”;

“快來了”改為“將至”或“將臨”。

五、課堂小結

作者提倡閱讀和寫作要“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說,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六、作業設計

這首小詩的語言極富魅力,請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寫一篇小短文對這首小詩“咬文嚼字”。

雪夜

吳秋山

孤館的燈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簾。

爐火伸出了蛇舌,

舐著室中的冷味。

又是殘夜夢迴,

枕畔的.書瘦損了。

遠處擲來一片狗吠,

擊破沉寂的夜網。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篇2

【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界定必修課必須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聯絡自身經驗,對文字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評論,屬議論文範疇。本文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學會咬文嚼字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對議論文有所瞭解,但寫作能力比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謹嚴精神。大多數學生鑑賞能力有限,對文藝評論的閱讀存在困難,因而更需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係”的主張。

2.教學難點:在鑑賞與品味文章事例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還記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這樣寫雪的“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作者為什麼不用“大”而用“緊”呢?一個“緊”字不僅表現出當時氣候環境的惡劣,還渲染出事發之前的緊張氣氛,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形象寫出了雪下得大,還寫出了當時的氣氛,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魯迅曾評說“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真可謂一個“緊”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一篇關於煉字的文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是怎麼教我們咬文嚼字的。

二、學案反饋與評價

三、咬文嚼字的含義: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也指十分認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學上,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運用哪些例子來說明文學上必須“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一段

(3)韓愈改推敲

(4)蘇《惠》詩

(5)“西施”等套語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著變了。

3.韓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蘇《惠》詩剖析

答: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西施”等套語。

答: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張咬文嚼字但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宋代陸象山語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明確: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閱讀說,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說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侷限性。對於學生來說,應以精讀為主。

2.作者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這個論斷。

明確: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才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結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用兩個事例和幾組詞語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善用聯想意義,是正面,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套語濫調,落入下乘。寫文章時要求煉字,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煉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當堂檢測

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明確: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鑑賞劃線的詞:

1、紅杏枝頭春意。—一宋祁《玉樓春》

明確:“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2、春風又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確:“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係,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九、佈置作業

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