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64W

第二課時

《送東陽馬生序》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課前複習

複習本課重點實詞、虛詞。抽背課文

二、新課匯入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2.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華麗的情節?面對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餘”抱什麼態度?

3.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聯絡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體會。

4.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5.結合全文,說說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幾個條件。(各用四個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並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7.作者寫作這篇贈序的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8.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來並說說有何作用。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品味“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中的動詞。

點撥:“趨、從、執、叩問”這些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望。

2.品味“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點撥: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敬和對知識的渴求。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通過對比,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點撥:作者說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能吃苦,要有恆心。

(四)賞讀課文,鑑賞評價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學經歷,告訴了馬生什麼道理?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鑑?

點撥:在這篇文章裡,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精神,他對馬生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誠實守信、尊師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學習中的苦和樂”為話題,運用對比的方法,談談你的理解。

點撥:現在的中學生,“讀書苦”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深諳了宋濂之苦與累後,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用心讀過;宋濂百里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溫暖的教室裡,卻不一定“有所聞”;宋濂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專。這麼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送東陽馬生序》與下文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篇文章所說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思路分析:共同之處:要勤勉好學,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送東陽馬生序》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說勤勉,也談了尊師之道;短文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講為學要認真鑽研,獨立思考,要出門學習(或開闊眼界)。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將自己的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對於我們今天過飯追求物質比拼,“擇校熱”“炫富”等不良社會風氣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五、練習設計

說說你對“以中有足樂者,佈置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並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六、板書設計

作者:幼時 求學難 得書難、求教難、奔走苦、從師艱

太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