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的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1W

課時2

《長亭送別》的教學設計

課型教讀課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鑑賞富於文采的曲詞,⑴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徵;⑵善於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3、欣賞崔鶯鶯的形象。

教學重點難點

1、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教學方法賞讀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

程式及教學內容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優美悽清的關於離別的詩句和戲曲,如長亭,咫尺人孤夢,愁聽,陽關第四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對戀人不得不分離的送別場面,這種場面是不是更悽慘迷茫呢?《長亭送別》

二、王實甫和《西廂記》1、王實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後人推測他的生卒年大約是1260-1336年,主要創作活動大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年-1307年),這正是元雜劇的鼎盛時期。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雜劇及歌舞的遊藝場所出入,是個不為封建禮法所拘、與倡優(當時的演員)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棄官歸隱,過著吟風弄月,縱遊園林的生活。王實甫的雜劇如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園》等十三種。其中最著名的《西廂記》共五本,是王實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為人推重,被稱為雜劇之冠。2、《西廂記》的故事來源於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說敘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北方出現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絃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出了《鶯鶯傳》的窠臼,為後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3、《西廂記》故事梗概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和小童歡郎一行30餘人,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暫住。此時,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河中府看望同師生活動備註

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遊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產生了愛慕之情。張生為了追求鶯鶯,遂不往京師,在寺中借廂住下。 張生的住所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牆之隔。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園中燒香禱告,張生隔牆高聲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立即和詩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為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因而許願: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於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癒。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造搖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4、《長亭送別》一折戲因系老夫人以相國門第不招白衣女婿為由,硬逼張生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后才得與鶯鶯完婚之故,恩愛情人的分手才顯得特別纏綿感人。

三、這折戲可以分為幾個場面?明確:由四個緊密銜接的場面組成:

一、赴亭惜別(送別途中)表現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長亭餞別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三、殘照離別(臨別叮囑)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

四、離別愁思(目送行人)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捨的情景和離別後的痛苦。

四、理解第一部分:

(一).[端正好]

1、這一曲是化用誰的詩詞?你能背誦原作嗎?提示:范仲淹《蘇幕遮》一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這首共有那些意象?共形成了怎樣的意境?明確:意象:天、黃花、西風、雁、霜林意境:自古逢秋悲寂寥,作為送別愛人的鶯鶯面臨這種暮秋天氣,更是傷感惆悵,那滿地堆積的黃花不正是我青春易逝的寫照?真真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冷瑟的秋風也緊似一陣的吹來,難怪秋風秋雨愁煞人,那正向南飛的大雁,飛得那樣快一刻不能停留不正是那馬上要離我而去的張生嗎?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氣氛

3、那些字詞用的好?明確:緊、染、醉緊:不管是客觀的描寫,也是鶯鶯心裡冷的真實描寫。染:(1)將楓葉紅的動態過程淋漓盡致的描寫了出來;(2)也足見鶯鶯哭泣時間之長,眼淚之多,也是心裡滴血的過程;(3)霜葉的紅,讓鶯鶯漣漣淚珠師生活動備註珠宛然可見。醉:(1)霜葉的紅(2)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3)也可說面對離愁想借酒消愁,可即使醉了但傷痛還是那樣的刻骨,醒後的悲痛淒涼顯得更醒目。

4.[端正好]一曲所寫的環境起何作用?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特徵的景物,襯托出崔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後二句自問自答,採用誇張手法表現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此曲將蕭瑟的秋景與悽婉的心境合二為一,讓主人公和讀者都難分哪是情哪是景,這是最典型的情景結合,難怪被稱為秋思之祖。

5、拓展:古代詩歌中還有那些描寫這種秋思的?

(二).[滾繡球]

1、此曲中中哪些詞極力體現出主人公難分難捨的心情?明確:遲、疾、難系、掛、迍迍、快快、早、鬆、減等。

2、此曲中哪個字可一看出此刻鶯鶯的心情?明確:恨。三個恨字反覆出現,越恨含義越深廣,表現了熾熱而又複雜的感情。

3、鶯鶯恨的什麼?明確:(1)恨想見得遲,恨歸取得遲;(2)恨時間不等人;(3)恨母親以門第為重;(4)恨母親逼愛人上京趕考;(5)恨上天要拆散鴛鴦(6)恨一切都不如人願等等。

4、這段曲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明確:對比、誇張、借代

5、[滾繡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發離別的怨恨。這段曲詞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鋪設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採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淒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則是比較多的採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繫馬、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鬆了金釧減了玉肌等等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清人金聖嘆對其中的馬兒屯屯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兩句有這樣的分析:若又馬兒快快行,車兒慢慢隨,則中間乃自隔絕,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馬兒慢慢行,車兒慢慢隨,或馬兒快快行,車兒快塊隨,亦不成其為相守也。必也,馬兒則慢慢行,車兒則快快隨,馬兒仍慢慢行,於是車在馬右,馬在車左,男左女右,比肩並坐,疏林掛日,更不復夜,千秋萬歲,永在長亭。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這段話倒可說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的卻是鶯鶯那種不忍遽別,雖一時半刻的廝守也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是先有這樣的情,才有那樣的景。

(三)、[叨叨令]

1、本曲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幾個疊詞?這種手法和這些疊詞的運用有何藝術效果?提示:排比手法;五個疊詞;排比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了音節和聲韻的迴環流轉,產生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2、表現了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

五、朗讀第一部分,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本段中鶯鶯的感情痛

六、.佈置作業:1.嘗試改寫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寫成現代詩歌。(任選一首)2.背誦這三首曲子。師生活動

第二課時

一、交流上一節課佈置的改寫詩歌,作出適當的評價。集體背誦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從夫人的說話來看,她是怎樣一個人?提示:貪圖富貴權勢的勢利的貴族。

2.[脫布衫]中也有環境描寫,這裡有何作用?提示: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淒涼之情。

3.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一句採用了什麼手法?與哪一詩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與前那句相照應?提示:誇張手法,意思是說因為離愁別恨而消瘦了;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與聽地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謠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相照應。

4.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表現了崔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愛情,輕視功名利祿。

5.[滿庭芳]中用了幾個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提示:運用孟光獻飯的典故,是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體貼之心;運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愛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一句化用的是誰的詩句?提示:范仲淹《蘇幕遮》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7.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典故出於何處?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樣的意思?提示:語出蘇軾《滿庭芳》詞。表明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痛恨態度。

8、思考:長亭送別,突出了鶯鶯的什麼思想?體現在哪裡?(1)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迴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2)突出了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的思想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本段中鶯鶯的感情恨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贈詩表現了二人怎樣的心情?提示:崔鶯鶯告誡張生切勿忘記她;張生則發誓永無別戀。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誼。

2.怎樣理解[耍孩兒]中的典故?提示:紅淚借王嘉《拾遺記》的典故,司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現主人公因離別而生的傷心之情。伯勞飛去燕西歸則用牛郎織女的典故表現兩人纏綿難捨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提示:對張生的生活的關心,千叮萬囑,真情自現。

4.[二煞]中所用是幾個典故?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麼?提示:三個典故,見課本。其作用是表明崔鶯鶯對張生的擔心。本段中鶯鶯的感情怕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寫環境,其作用是否與先前所寫相同?提示:稍有不同,這裡是表現崔鶯鶯目送張生遠去時那種悽愴悲苦的眷戀之情。以所見之物,寫內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寫殘照其含義是什麼?提示:以殘照表現內心的悵惘失意之情。

3、[一煞]和[收尾]兩曲,是如何體現情景交融的?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並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互相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4、[一煞]寫別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陽、煙霞四種意象。試從唐詩宋詞中查詢運用這些意象寫愁的名句。示例:青山: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戴叔倫《題稚川山水》)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林逋《長相思·吳山青》)古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千里斷腸,關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趙企《感皇恩·別情》)夕陽: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王賈誼宅》)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煙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本段中鶯鶯的感情念

5、試以《長亭送別》最後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李後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一比較分析。提示: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水,秦觀又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將愁搬上了船,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車上。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均意境完整。

6、拓展:寫出古代將愁具體化的詩句。舉例: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五、佈置作業找出古代詩歌中寫離愁的詩句。

第三課時

一、進行課堂討論

問題討論一:自《脫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並未脫離長亭送別的具體情境,也仍舊體現了情景交融的特點。哪些曲詞體現了這一特點?

明確:在敘事抒情中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如《脫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蓑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離情統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黃河與西嶽華山,也被用來作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俳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裡,歷歷在目。

問題討論二:鶯鶯是重愛情輕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詞中體現了這一點?

明確: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並不是愛情的前提與基礎。如在《朝天子》中,她稱上朝應考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在《二煞》中說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在《么篇》中說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之及第。這些言語,與老夫人汲汲於功名的態度形式鮮明對比,是鶯鶯叛逆性格的體現。

問題討論三: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鶯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擔心?

明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為《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為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

問題討論四: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抓要點:歌頌真誠的愛情,表現反封建、輕名利的思想。

問題討論五、《西廂記》第五本寫張生高中狀元,衣錦榮歸,鶯鶯金冠霞帔、五花官誥,有情人終成眷屬。明代以降流行的金聖嘆批點本《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砍去《西廂記》第五本大團圓結局,崔、張分手,亦即劇本的結局,遂令《西廂記》由喜劇變為悲劇。對金批《西廂》的結局,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第一種看法:劇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封建禮教堅如磐石,大團圓結局本來就缺少生活依據,而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崔、張愛情走向毀滅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狀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難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廂》讓崔張愛情在悽悽切切中收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廂》的流行,是歷史的選擇。

第二種看法:愛情的極點便是幻滅的終點,這不符合作者讓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美好願望,也不符合觀眾希望花好月圓的審美心理。崔、張從一見鍾情到兩情相悅,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起碼,在王實甫看來,大團圓是這對痴男怨女的最好結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時代侷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廂》尾截王實甫《西廂記》是沒有道理的。

二、寫作特點:

(一)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人物心理離愁別恨:經歷艱難,始能結合,昨夜允婚,今日別離。憂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惴惴不安:異鄉花草,再行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埋怨不滿:拆散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細膩刻畫直抒胸臆:如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借景言情: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以景襯情:如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妙用修辭:如運用典故、比喻、對偶、誇張等手法。(例略)

(二)對離別情境的生動描寫曲詞中描寫秋景的組合意象[端正好]長亭路上斜暉霜林圖:碧天白雲、黃花堆積、秋風陣陣、北雁南飛[脫布衫]筵席之中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黃葉紛飛、嫋嫋煙氣、野草零落[一煞][收尾]分手之時古道煙靄圖:青山疏林、輕煙薄暮、夕陽古道、風嘯馬嘶

(三)戲曲語言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作者善於化用名句中的優美成句,也擅長提煉現實生活中的白描俊語。曲詞或秀麗典雅,含蓄悠長;或質樸自然,活潑爽利。既有詩詞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雲天,黃葉地是詠秋名句。王實甫易葉為花,移入一曲,與飛雁、霜林一起,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圖,完全切合劇中的情景和離人的心緒。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句,是對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意境的再創造,極其形象地傳達出人物心靈所承受著的感情重壓。兩支曲子,出語當行,極富生活氣息。前兩句是詩詞的格調,寫鶯鶯眼中的秋景;後兩句是生動的口語,寫鶯鶯眼中的張生。正是這蕭瑟的秋色,映襯著愁苦的張生。既抒寫了鶯鶯的情緒,也描寫了張生的神態。在《長亭送別》中,這兩幅筆墨,交替並用,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為多側面、多色彩地再現人物的情感節律,提供了成功的藝術手段。板書設計:長亭送別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感情變化:痛→恨→怕→念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附錄:

(一)天下奪魁的《西廂記》。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西廂記》就由此加工創造而成。《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圓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西廂記》的曲詞華豔優美,富於詩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二)秋思之祖。清代樑廷楠《曲話》卷五雲: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謁撲地,遂死。曲壇上這一逸聞,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真是無雨無以麗其姿,無嚴霜無以煊其色!可以說是劇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三)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王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說的林黛玉嗤的一聲笑了,揉著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臘槍頭。'寶玉聽了,笑道:你這個呢?我也告訴去。林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麼?這裡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眾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只聽見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益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

(四)為何要讀《西廂記》?《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今天,崔張們自由結合的障礙早就不復存在,造成他們當初離合悲歡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現代社會裡的青年人為什麼還要讀《西廂記》呢?《西廂記》又憑什麼去打動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兩性結合空前自由的時代裡的年輕人呢?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美華豔,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閱讀就同生活聯絡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結起來了,閱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人。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餘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說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蘊,餘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氳飄香,薰陶漸染,怡情養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於性之真。人活著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兩性相悅,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麼功名利祿,什麼仕途經濟,什麼門第財產,什麼父母之命,什麼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於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

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著封建大廈的根基。 我們來看看《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場(見新教材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 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的崔鶯鶯內心十分痛苦,歷經苦辛剛剛獲得的愛情又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這是一種什麼恨呢?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在鶯鶯看來,有情人兒朝夕相處,耳鬢廝摩,舉案齊眉,卿卿我我,纏綿悱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總之,但得一個並頭蓮,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反覆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休要說什麼金榜無名誓不歸!這是對愛情和幸福的熱烈渴望和執著追求,這種追求突破了封建陳腐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是對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信條的顛覆,表現出一種叛逆精神。 崔鶯鶯還有一層憂慮:張生一旦高中,會不會另攀高枝?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鄭重囑咐張生: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在那個時代,富易交,貴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亂終棄的流氓行為還被認為是善補過。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婦女的命運十分悲慘,他們隨時有被棄擲的危險,考慮到這樣一個背景,鶯鶯對張生的告誡實在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聲音。在鶯鶯看來,自己對張生的深情不應該被辜負和背棄,而要得到對等的回報,這實際上是一種捍衛人格尊嚴和要求平等的思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不滿和抗爭,代表了當時廣大婦女的心聲。 《西廂記》的結尾未免落入俗套,但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衝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功名,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縱任性情的自由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鍾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牆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後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衛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人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認識到束縛心靈、摧殘人性的勢力是多麼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縱有千辛萬苦千難萬阻還是值得活的,認識到幸福可以、應該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脫各種心靈的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鬥爭! 是的,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我們看到束縛人性的東西依然存在,人們在實現靈魂自由的路上更是舉步維艱。今天,奴役我們的不只是崔母們,不只是更為嚴密的各種制度,還有科技神話和不斷豐富的物質。我們似乎享有比古人更多的自由,其實這只不過是假象和錯覺,我們在瘋狂地追求身體享受的同時已經拋棄了自己的靈魂。

誰能告訴我,現代人的精神家園已經荒蕪到怎樣了? 為什麼要讀《西廂記》?為什麼要讀《牡丹亭》?為什麼要讀《紅樓夢》?我不知道。其實,不讀也罷。重要關目①佛殿相逢:唐貞元年間,上朝取應的洛陽才子張君瑞於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國崔珏(已故)千金崔鶯鶯。鶯鶯眼角兒留情,回顧覷,張生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遂借塔院側邊西廂一間房住下溫習經史。(《張君瑞鬧道場雜劇》)②牆角聯吟:鶯鶯月下至西廂側花園焚香,張生於牆角吟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魂,不見月中人y鶯鶯心動,依韻和之:蘭閩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鶯鶯的才情進一步打動了張生。(同上)③月夜聽琴: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得崔鶯鶯,張生修書,召白馬將軍杜確解圍。老夫人許親復賴婚,張生深夜彈琴作歌,詞衷意切,令鶯鶯芳心自懂情難禁。(《崔鶯鶯夜聽琴雜劇》)④紅娘傳書:張生託紅娘傳書,相思恨轉添,漫把瑤琴弄。樂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動。此情不可違,虛譽何須奉?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表達了亟盼與鶯鶯月下相會之意。鶯鶯復書: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如約跳牆莽撞而入,卻遭鶯鶯羞辱,怏怏而去。(《張君瑞害相思雜劇》)⑤崔張成婚:張生染病,鶯鶯放心不下,託紅娘問湯藥,傳情詩:休將閒事苦縈懷,取決摧殘天賦才。不意當時完妾命,豈防今日作君災?仰圖厚德難從札,謹奉新詩可當媒。寄語高唐休詠賦,令宵端的雲雨來。是夜,鶯鶯衝被封建禮教束縛,邁出決定性一步:與張生私下成婚。(《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3.《西廂》體例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廂記)卻是五本,作為一個整體通譜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雖非僅為《西廂記》,但五本的規模,畢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歡離合,曲折複雜,一本四折的通例,難以容納;二是《西廂記)作為一部古典詩劇,有濃厚的抒情性,它不僅交待一個故事,而且表現人物的感情波瀾、內心世界,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應的篇幅;三是《王西廂》以《董西廂》為基礎,而《董西廂)是一部五萬言的鉅製,這也要求(王西廂)有相應的規模;四是在《王西廂》產生的時代,南戲已有發展,它的動輒幾十出的體例,也必然影響著王實甫的雜劇創作。(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第373頁)

4.《西廂》評本明代文人評論《西廂記)成風,出現諸多評本。現存明人批評《西廂記》有十多種。主要有王世貞、李贄合評本(元本出相北西廂記》、李A贊批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廂記)、陳繼儒批評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