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設計方案集合五篇

來源:才華庫 1.53W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行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那麼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教學設計方案集合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聯絡舊知匯入

1、複習《憫農(一)》

2、板書課題,學習“憫”字。

(設計意圖:《憫農》是一首組詩,聯絡舊知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憫”字的學習意在培養高年級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和習慣。)

二、初讀求節奏

1、誰來給大家流利地讀讀古詩?

2、古詩文是有韻律的,自己試著有節奏地讀一讀。

3、配樂範讀古詩。

(初讀環節通過流利讀、節奏讀、配樂讀這三個坡度地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三、品讀悟情感

1、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有哪些學習古詩的好辦法。

2、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註釋。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試著讀懂詩句的意思。

4、交流彙報

(1)交流一、二行詩

① 指名讀,交流詩句的意思。

②賞析詩句的語言特點,我們還知道哪些含有數字誇張的詩句?

③語言訓練:仔細觀察圖,說說從春種到秋收需要經歷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④男、女生輪讀這兩行詩。

(2)交流三、四行詩

① 交流詩句的意思

②這兩行詩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我們還知道哪些含有對比的詩句? ③創設情境對話:糧食都到哪兒去

④觀察圖,瞭解時代背景

⑤語言訓練:被活活餓死的農民,臨死前會說什麼?

我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讀這兩行詩。

(在學生讀懂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入時代背景、連結相同寫法的詩句,意在引導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特點,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表達的情感。語言訓練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與文字對話、激發情感。)

四、小結

1、師小結

2、佈置作業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設計理念:

《黃河頌》,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教學時可充分利用CAI輔助教學的優勢,通過直接訴諸視覺、聽覺的畫面和音樂來激發學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學語言詩意化,環節緊湊,學生激情如行雲流水般暢通無阻,以讀啟悟,品讀詩歌。

學習目標:

㈠、知識和能力目標

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

㈡、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CAI輔助教學,瞭解時代背景,激發愛國熱情,打動學生心靈。

抓住詩歌的節奏與感情反覆朗讀,並背誦詩歌。

以詩歌第二節的關鍵詞分析來深入理解詩歌。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歌蘊含的濃烈的愛國熱情,培養愛國情懷。

重難點及策略:調動學生情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資源與教具:CAI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第一板塊:朗讀、感知

1、激情匯入 ,營造氛圍

⑴、師: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啊!長城是靜脈,黃河是動脈。黃河,偉大的母親河!

⑵、學生欣賞。CAI出示:黃河奔騰不息的動畫。

師(配畫音):這就是的黃河!這就是勇往直前的黃河!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黃河!

⑶、師:1938年,日本的鐵蹄肆意踐踏我國領土,黃河危在旦夕,中華民族危在旦夕。當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國大地時,華夏民族的優秀兒女啊!帶著黃河的英雄氣魄,投入了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之中。

板書:黃河頌。

2、欣賞《黃河頌》,感受激情

⑴、師: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讓我們來欣賞一曲黃河的深情頌歌。

CAI出示《黃河頌》樂章。

⑵、師:同學們,欣賞了《黃河頌》,老師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們覺得老師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朗讀呢?

抽生後明確:激昂、雄健、悲壯!

⑶、CAI出示,教師配樂詩朗誦。

3、生齊讀,吟詠成誦

師:同學們,面對母親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聲高歌吧!

學生齊讀課文。

第二板塊:朗讀、品味

1、品味語言,感悟詩情

師:我們已被黃河所感染、所鼓舞,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詩篇,去聆聽黃河的聲音,去感悟中華民族的靈魂吧!

⑴、《黃河頌》由序曲、主體、尾聲三部分組成,序曲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主體歌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尾聲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板書:序曲、主體、尾聲

⑵、讓我們聚焦於黃河的主體部分吧!主體部分是由繪黃河、頌黃河兩部分組成,繪黃河,繪出了黃河的磅礴氣勢,繪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

師:男同學來讀繪黃河部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出氣勢。

⑶、那同學們,頌黃河部分又在頌揚黃河的什麼精神呢?我們看,有一個句子反覆出現了三次,那就是啊!黃河!,是從哪三個方面來讚頌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呢?

板書:搖籃、屏障、臂膀。

⑷、詩人反覆吟唱:啊!黃河!, 我們應該怎樣來讀出這三個小節的情感與氣魄呢?

分小組討論,試讀。

抽讀後明確:第一節,舒緩深沉;第二節,堅強有力;第三節,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個小組來讀這三個小節。

師:黃河是搖籃,養育了炎黃子孫;黃河是屏障,護衛了神聖國土;黃河是臂膀,激勵著中華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象徵著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板書:民族魂

2、角色朗讀、體味詩情

⑴、教師小結:《黃河頌》,以它充滿鬥爭性的激昂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英勇搏擊,今天它仍然以其氣勢磅礴的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⑵、師朗讀朗誦詞,女生、男生分讀繪黃河、頌黃河部分,全班齊讀尾聲。

第三板塊:拓展延申

師:可在我們今天呢?近世以來,黃河屢次氾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傑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氾濫? 請同學們下課後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來保護我們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附:《黃河頌》教學後記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表情與動作的感染;教師板畫的直觀;錄音配樂、CAI課件的使用化抽象為形象。詩歌教學中的一切審美活動都是以學生對審美物件的直接感知開始的,並在這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深化。

一、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讀現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絡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二、藉助音樂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巨集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總之,我們不僅要探尋提供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審美物件,更要運用一切可行手段,如藉助物像、藉助畫面、藉助音樂、藉助美讀、藉助移情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對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深刻的領悟和啟迪,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染上作者的情緒色調。所以我們進行詩歌教學時,要充分挖掘詩歌本身的美感,讓學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夠接受。方能使整個詩歌教學過程 籠罩在師生所創造的特定的氣氛和情調中,使學生在和諧、熱情、活潑、充滿美感的課堂氛圍中感知美、欣賞美。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說“木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鑑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詩歌的語言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麼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係)

為什麼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一的情感內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說“木葉”》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理清結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鍾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麼用“木”不用“樹”?

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

思考:為什麼“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匯入:

1、從上節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麼什麼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

3、除了上節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後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鬆、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

例句

意象特徵、暗示內涵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後/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雲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託杜鵑

風:山雨欲來風滿樓

鬆:靜聽松風寒

三、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徵和內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四、課後作業: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並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徵及內涵。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材與學情分析《釣魚》一文是國小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 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這件事給了?我?終生的啟示,讓?我?懂得了在各種誘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氣和力量。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習本文,應抓住學生這一能力,讓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能力,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同時,聯絡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蘊含著的深刻的做人道理,從中得到啟迪,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過程。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種?魚?的誘惑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點 感情朗讀課文,領會文章中蘊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嚴格要求自己,堅定地抵制各種誘惑

教學難點 領會課文最後部分含義深刻的句子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檢查複習,匯入新課

1、匯出課題,聽寫詞(詞語見教參)

2、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3、回憶上節課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既能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又能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中。二、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讀明白的問題在書上圈一圈,畫一畫,讀不明白的作上標記。

2、小組內交流這些問題。【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讀書,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既培養了學生閱讀習慣,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培養,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二、集體交流,體會情感

1、我釣到了一條怎樣的魚?當時我和父親心情怎樣?學生交流,課件出示相關句子:?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輕輕翕動著

2、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我和父親喜悅的心情。、

3、父親要我放魚,我的感情發生了怎樣變化?學生交流,課件出示相關句子:(1)、?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2)、?可是不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哭出了聲。(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4)、我慢慢地把魚鉤從……放回湖裡

4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我難過的心情。

5、父親當時的態度如何?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學生交流,課件出示相關句子?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裡去。’?指導朗讀,體會父親態度的堅決

6、分角色朗讀我和父親的對話,進一步體會我和父親的情感變化。【設

計意圖】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發展語言積累,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主要通過?我?和父親的對話表現出來的。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朗讀,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7、父親這樣做對不對?現在我們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設計意圖】通過辯論不僅使學生能明辨是非,受到正確的引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8、三十四年前的那個夜晚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啟示?學生交流。課件出示句子?當我一次次地面臨到的抉擇的時候,------我就會獲得抵制誘惑的勇氣和力量

9、指名讀句子。

10、?道德抉擇?什麼意思?我都遇到了什麼樣的道德抉擇?學生交流,課件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1、這裡的?魚?指什麼?(?魚?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誘惑,指各種各樣的個人利益。)【設計意圖】要讓其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使學生經受一次情感的體驗。四、拓展練習,提升情感

1、你們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請認真思考後把下邊省略的內容補充完整:在家裡:父母不在家,電視很精彩,是完成作業還是看電視?你……在學校: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你……選舉班幹部,看到有的同學找人幫忙,你……在公共場所: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給你,你……

回家路上,你揀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你……

2、引導學生補充省略的內容【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五、課堂小結,昇華主題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隨作者一道經歷了一次心靈的考驗,進行了一場道德的抉擇,受到了一次情感的薰陶,獲得了一個難忘的啟示。此時老師想起了一句名言:(課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孟德斯鳩。)此時老師也有一句話要送給大家:(課件出示句子老師讀:今天播下道德的種子,明天收穫成功的人生。)願我們都能向作者那樣,從釣魚中獲得思想的啟迪,走好人生之路。【設計意圖】結尾用孟德斯鳩的一句名言來導之以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達到了預期目標。五、佈置作業,結束課堂

1、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2、聯絡生活實際,以《……的啟示》為題,寫一篇短文。【設計意圖】摘抄重點語句,牢記於心,進行語文積澱;課後練筆體現學以至於用,以此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瞭解生物汙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並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劫掠棲息藩籬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儘管老師反覆勸解,她心裡仍無動於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明確:lüèqīfānjiù

2、A、√B、√C、√D、×

無動於衷:心裡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與前面的心裡表意重複。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麼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麼途徑入侵的呢?

為什麼會增多呢?由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4、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後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5、列數字。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

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3)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紐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釋出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四、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汙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五、佈置作業

1、利用網路搜尋有關生物汙染的資訊,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2、閱讀《燈光汙染》,回答問題。

燈光汙染

西方一位環境學家曾經提出了這麼一個論點:人類在創造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毀滅這個世界。他的話不免有些悲觀,但也合乎事實。煤的發掘,石油的開發顯著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但不久以後,人們發現城市被塵霧所籠罩了,河流被油汙所侵染了。

同樣,當愛迪生的電燈第一次閃現出那劃時代的光芒後,幾代人都沉浸在歡呼雀躍之中,千萬個不夜城誕生了。對著那燈火輝煌的景象,人們不禁讚頌:天上銀河落人間。然而當學生開燈夜讀的時候,當工人挑燈夜戰的時候,當市民沉浸在節日之夜的燈海之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過,這給人類以光明的燈光也會成為一種汙染?

1950年,英國一架運輸機在夜間著陸時,誤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燈認作機場跑道的指示燈,從而導致一場機毀人亡的慘劇。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於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陽整夜整夜地直射臥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導致精神失常,跳樓身亡。

至於夜間行車,由於對面駛來的汽車的燈光使駕駛員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則不計其數了。

由於沒有科學地、合理地使用燈光,而使燈光成了一種汙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種汙染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種:

一、亮度過大,超過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時人們所用的燈光亮度大約是80~120勒克司,當光亮度過高,超過180~200勒克司,就會對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視、失明等病症,甚至會帶來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佈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飛機失事就是由此而導致的。

為了消除燈光汙染,人們針對燈光汙染產生的原因,採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規定了日常生活用燈亮度最高指數,就是保護人體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產環境中,給作業者配以防眩鏡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車上安置雙焦防眩照明燈,大大降低了與此有關的交通事故發生的次數。

當今,人們對以前較為忽視的光源分佈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認識。在西歐一些國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佈性汙染的條例載入了環境保護法中。對醫院、居民住所、旅館等設施附近的光源分佈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它們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光汙染問題也在逐步得以解決。此外,軍事專家還變廢為寶,把光汙染作為戰略防禦的一種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濁轉清一樣,光的汙染問題一定會得到徹底的解決。因為人類不但善於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更善於保護這個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輝煌燦爛。

1、本文采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參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它通過運輸機墜毀、老人精神失常、因燈光眩目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等特殊例項,闡明燈光汙染產生的原因,而且提出瞭解決辦法。基本上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說明材料。

2、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舉例子是主要的說明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