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87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她是一個粗人,沒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個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質樸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深情地抒寫了對她的真摯的懷念。教讀這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從而更深地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點研讀買《山海經》的部分,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3、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配樂磁帶、幻燈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說起魯迅,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誰來說說魯迅?

2、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樂)

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3、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

(生質疑)

二、整體感知:

1、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麼關係,讓魯迅對他有這樣深的感情,讓我們帶著疑問速讀課文。

2、說說阿長在你眼中是個怎樣的人?

(生預設:無知、淳樸、善良、粗魯……)

3、師小結:

總之,阿長是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複雜的人。

三、拎出線索:

1、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2、自由朗讀課文,同桌討論: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句。

(隨機板書: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四、精讀買《山海經》部分

1、我們知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從對阿長的憎惡到最後對她產生一生的敬意和懷念,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而促使魯迅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給“我”買《山海經》)

2、輕聲朗讀課文19—29段,四人小組討論把最能打動“我”的句子找出來,說說理由,寫上旁批。

3、學生反饋

預設:

A、“過了十多天,……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出示幻燈

(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的多麼細緻,對孩子的願望多麼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願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

a 、齊讀這一句,最能觸動你內心情感的是哪幾個字?(三哼經)

b 、一個文盲,但卻能為“我”買來心愛的書,可見他是很關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從這三個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麼困難?(生想象,並指名說)

c 、阿長為“我”買一本書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但他總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悅傳達給我,哪位同學願意用朗讀把阿長的喜悅傳達給我們?(生讀——生評價——生再讀——再評價)

B、“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出示幻燈

a 、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b 、如果換做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麼?

c 、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這樣想?

(生反饋)

d 、師小結: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生的新的敬意。

C、“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出示幻燈

a 、齊讀,為什麼說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

b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生自由暢說)

c 、到底是什麼讓長媽媽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呢?

(善良、純樸、關心孩子)

d 、朗讀指導

e 、師小結:

正是這種善良、純樸的優秀品質,讓製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長媽媽成了“我”最懷念的人。

五、情感昇華

出示幻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靈魂!”

1、指導朗讀

2、此時你還聽到了魯迅怎樣的心裡話,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

(生練筆)

3、小結:

是啊,這樣一個純樸善良的人,怎不讓人產生敬意和懷念呢!而這篇文章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了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佈置作業

在魯迅先生的眼裡,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後,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1、隱鼠一事,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發材料)

教師讀《狗·貓·鼠》的片斷。

2、《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憶童年、少年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已40多歲了,所以取名為《朝花夕拾》,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學們能抽出時間去讀一讀。

3、認真研讀《阿長與山海經》裡面的其他故事。

七、板書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空前敬意 憎惡

不耐煩 新的敬意

不大佩服 買《山海經》 懷念

善良、純樸、熱心、關心孩子

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住課文內容,然後再著重研讀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卜事,分析課文時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學重 點,做到納舉目張。

課時安排:3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複習舊知,匯入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檢查預習。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課 時

一、複習提問: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

二、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

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明確: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裡。”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著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裡”。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晒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齊讀第18----28自然段。

這裡,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

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裡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請你說說: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小結

1. 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

2. 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絡的事?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著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三、作業

板書設計:

阿長的由來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饒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節

過年吃橘 淳樸善良

長毛故事 無知愚昧

抒發對阿長的懷念之情

第 三 課 時

一、理清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教學後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較前濃厚了許多。但對待寫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難度。

八年級語文上冊《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快速梳理文章內容。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比較(原文與“變異版本”的比較)的方法,提高散文閱讀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以及對“弱者”的同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品味語言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表格法”與“變異法”。

通過表格設計,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過文字改造的策略,將文章部分內容“變異”,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從而領會文字“材料與主旨”的關係。以之引導學生領會散文閱讀與寫作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與學生朗讀結合。

要求全體學生在聽讀課文的過程中,完成以下任務:邊聽讀課文,邊圈點批註,邊思考問題,邊填寫表格。

思考的問題: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她有怎樣的印象和情感?根據以上問題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內容。(填寫表格時注意原文語句的“化用”)

自然段



關於“阿長”的事情



她是怎樣一個人



“我”對她的印象和情感



12



介紹稱呼和來歷







35



喜歡切切察察;



不許“我”走動;



睡覺時擺成“大”字。





不大佩服(討厭)。



612



懂得許多規矩;



教給我很多道理。





不耐煩(覺得非常麻煩)。



1318



常常對我講“長毛”。





發生空前的敬意;



卻不料還有“偉大的神力”;



特別的敬意;





逐漸淡薄完全消失。



1929









3031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領悟

研讀課文開頭(第1~2自然段)與結尾(第30~31段)。

1.大家對“阿長”的稱呼分別是什麼,這是她的名字嗎?她的這個“阿長”的稱呼是怎麼得來的?你如何理解這樣的姓名來歷?

1)長媽媽:母親,許多別的人;阿長:祖母;阿媽(阿長):“我”平時(憎惡時)。



2)稱呼的來歷:“叫慣了,沒有再改口”。



3)“理解”:



①於“大家”而言:集體地、習慣性地冷漠,無視個體生命的價值的殘酷(更其可惡、可鄙、可恨、可怕)。



②於“阿長”而言:習以為常,以為理所應當(何其可悲)。



2.品讀課文結尾部分(第30~31段),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對他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的情感。結合具體語句談談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領會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與主旨的關係;語言內涵的品味

1.關於“《山海經》”。

(1)借用魯迅先生的語體形式,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小魯迅對《山海經》“發生”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渴慕”。

(2)何為“渴慕“?

【設計意圖】品析語言內涵。

【明確】所謂“渴慕”,表示比“羨慕、愛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極點,一種迫不可待的愛慕、思慕、欲求。

(3)從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設計意圖】提取資訊加以分析。

【明確】段20:“很願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來,我就記得……”;段22:“太過於念念不忘……”;段25:通過“我”拿到《山海經》時候的反應來表現、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現小魯迅拿到《山海經》時的反應的語言:“震悚”“霹靂”。用得到滿足時的激動和興奮來表現“渴慕”“念念不忘”。

(5)讓他發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明確】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運用“變異法”,進行比較閱讀: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經》”,文字有什麼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調換順序,可以嗎?文字如下:

原文



比較



1.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2.趕緊去接過來,開啟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3.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1.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3.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明確】不能換,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經過“自己細細讀”,已瞭如指掌,如數家珍,爛熟於胸。這些描寫中,說明了《山海經》於“我”而言的意義是:“開啟一個世界”“喚起無窮的好奇心,無羈的想象力”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有“啟蒙”的意義。

【設計意圖】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悟文章材料與主旨的關係,突破教學難點。

(7)成年魯迅對《山海經》又有什麼樣的情感呢?他怎麼看待《山海經》對他的意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研讀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舉了5部“繪圖的書”,都是些什麼書呢?列舉它們,作者的意圖是什麼(有什麼表達效果)?可以刪掉這一段嗎?

【明確】這些內容的意圖在於說明《山海經》對魯迅的影響。

(8)階段性總結:所以,於小魯迅而言,《山海經》是他“最初得到的,最為心愛的寶書”。

品味語言內涵:什麼是“寶書”、什麼是“心愛的”、什麼是“最為心愛的”。

2.關於“阿長”。

(1)小魯迅是怎樣得到《山海經》的呢?當然是阿長買來送給他的,但是為什麼花了許多筆墨交代一位遠房的叔祖的事兒?當然,我們可以說,是因為他惹起小孩子魯迅對《山海經》渴慕之情。那麼,直接就寫從叔祖那裡“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經》,不就行了嗎?──當然不能這麼寫──為什麼?──因為“不真實”,此其一也。其二,我們來比較對叔祖太太的“改寫”文字,想一想,魯迅寫“叔祖及其太太”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麼?

原文



變異



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麼也莫名其妙,曾將晒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屍!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樣,也是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也愛種一點花木,常常微笑著修剪珠蘭、茉莉的枝條,還要自言自語道:真好看啊這老人也就微笑起來。他很愛和孩子們往來……



【明確】寫叔祖太太,是為了說明叔祖“是一個寂寞者”,他是“很疏懶的”,暗示讀者,他與“我們”往來,稱我們為“小友”,只是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並不是真正關心、關愛孩子。

(2)那麼,別人呢?──別人,“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長,阿長是怎樣的呢?可順勢分析品味:“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叫“也來問”?──說明好多人都問過,但只有阿長給我買了《山海經》,別人問過也就問過,沒有真正關心過。只有“阿長”,目不識丁的阿長,主動來問,利用“告假時間”去買,最後“高興的”送給“我”。(對比,反襯)

(4)文中有兩次提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但表述卻有所不同,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品味兩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長毛”時



“《山海經》”時



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明確】之前“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脫了褲子就能抵禦大炮的進攻,小孩子信以為真,覺得好恐怖,好神祕;當然從大人,從成年的角度看,又會覺得好可笑,有一種幽默的調侃在裡面。而“確有偉大的神力”則是指“她能夠做成功”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沒有文化,目不識丁,把《山海經》誤聽為“三哼經”,她與小魯迅沒有血緣關係,只是一個保姆,但她關心、注意並重視了一個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對於她的“關心、重視”,別人則一律是“漠視”,這讓成年魯迅也頗多感慨。

(5)階段性總結:所以,文章才叫《阿長與〈山海經〉》,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樣叫《我的保姆阿長》,也才有了文章結尾那一聲深沉的向大地母親的“祈願”,願生前不幸的阿長在大地母親的懷裡得到靈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師的“變異”,如果由你來繼續“變異”,以突出人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你還有哪些選擇?並簡要分析和闡釋。

預設“變異”的可能性:

①第19自然段:“刪”──叔祖與別人不同;



②第22自然段:“刪”──對阿長的“不屑”;



③第24自然段,“換”──“三哼經”為“山海經”



④第28自然段,“刪”──《山海經》的粗拙;



⑤第29自然段:“刪”──木刻本的丟失;



(四)總結

1.這節課,我們走進文字,利用“變異”比較的方法,領悟散文中有些“似乎無理,貌似閒筆”的文字,但仔細“想去”,“竟是有理有情”,這是領悟“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2.還有,我們品味語言,發現有些字眼“好似無理,又似太俗”,但“合上書一想”,彷彿必須有它方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這就是品味散文的語言,尤其是魯迅的散文語言。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朝花夕拾》,將你感興趣的文章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對魯迅先生的散文語言風格能有較深的瞭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