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優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來源:才華庫 2.6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優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化學優秀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容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 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國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係,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徵、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裝置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並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淨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對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 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並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並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 對於一種並不是很瞭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 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後彙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麼?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物? 點燃 [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書]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 CH4+ 2 O2點燃 →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象時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並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

[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⑶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裡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 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後產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於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徵反應。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P65課後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麼區別?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濟建設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後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複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佔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聯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佔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 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 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定了“關於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複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後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 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線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資料、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並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乾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係,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入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並親手製作一個水果電池。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3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熱力學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化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定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為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並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概念,並強調在可逆

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後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承前啟後的關鍵課。化學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徵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並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採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徵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

能力目標:

(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徵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用引導探究、比較發現、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複習聯絡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樑,藉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啟發討論中讓學生髮現規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

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引發衝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 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 聯絡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產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並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 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嗎?糖在水裡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為什麼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麼?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為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徵, 微觀過程,巨集觀再現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藉助淺近的類比關係,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②隨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徵?溶液濃度是否發生變化?

④用何種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或是加入溶劑,原狀態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為例,設計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並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申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著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後達到相等。

③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為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

④(提示:國中CuSO4晶體的製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後,晶體的形狀變成規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並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平衡。

【flash動畫】再現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溶解速率增大,繼續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徵;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並得出溶解平衡特徵]

【板書】化學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結晶—— 可逆過程

2、 V溶解=V結晶≠0 →溶解平衡

(動態平衡、 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