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7.62K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教學過程匯入新課,激趣引思簡介長征的歷史。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老山界教學設計,希望你喜歡!

老山界教學設計

老山界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2、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

2、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自學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預習提示

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5年10月結束,是為了突破“圍剿”,爭取北上抗日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這篇課文寫的是紅軍於1934年冬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於廣西東北和湖南新寧邊境。

一、學生通讀全文

閱讀這篇課文,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為什麼這樣寫。並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查工具書,掌握下邊加點的字的讀音:

驚惶、欺侮、嗚咽、咀嚼、酣然入夢、矗立、蜷、陡、落得很遠、苛捐雜稅。綴。

三、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四、指導學生複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二課時

一、分析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敘述翻山的經過。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1、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得具體、逼真、動人。

2、在寫法上,前面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後面處處呼應,層層相連。

3、圍繞中心,多方面描寫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課堂練習(解決難點)

1、判斷下列加點字注音的正誤。

驚惶(huāng)繳(jiǎo)租欺侮(fu)嗚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骨碌(gūlu)渾身打著顫(chàn)

2、紅軍翻山遇到的許多艱難險阻,可以分為哪幾個方面?是怎樣對待的?

3、寫寂靜,可以以靜寫靜,也可以以聲寫靜。這篇課文既說“寂靜”,又說“耳朵裡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正是以聲寫靜。恰恰因為靜極了,才聽到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恰恰因為聽到了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才說明實在是靜極了。你在生活中曾有這樣的感受嗎?試用一二百字寫出來,練習用比喻。

4、描寫景物要注意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角度。課文第一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仰視;第二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既有視,又有視。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說說攝影者是站在什麼位置,從什麼角度照的。

5、聯絡上下文理解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準”改成“不要”,行嗎?為什麼?)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飛機會“嘆息”嗎?這裡為什麼用“嘆息”?)

(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笨重”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這“意志”指什麼?)

(5)、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

(刪去“照著習慣”行不行?為什麼?)

四、佈置作業:

背誦“半夜裡……不知什麼時候又睡著了”。

老山界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學習本課前,先讓學生通過書籍、網路等途徑,查閱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對中國紅軍的萬里長征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2、本課理解難度不大,先讓學生課前閱讀,通過查字典、詞典等方法,解決課文中的字詞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體會領悟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通過反覆閱讀,弄清各種敘述方法的特點,體會本文運用順敘方法和插敘方法的好處。

3、通過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本文的思想內容。

2、通過研討,掌握本文主要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在非常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描寫優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教師首先朗讀詩歌《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描寫紅軍長征的著名詩歌中,寫到: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可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這是何等的氣勢!這五嶺就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其中的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看看紅軍戰士是怎樣翻越這第一座難走的山的。

二、閱讀課文,理清脈絡

學生閱讀課文,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重點是落實課後“積累”一題中所列的字詞讀音和意義。然後研討問題。教師提出問題或者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通過同桌討論、分組討論,或師生共同討論方式,解決下面問題。

1、紅軍為什麼要進行萬里長征?長征有什麼意義?

明確:紅軍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但蔣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蘇區。在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記敘的?哪些詞語可以表明這些順序?

明確: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屬於時間順序。

表明時間順序的詞語:“下午”“天黑了”“半夜裡”“黎明”“下午兩點多鐘”等。

3、按照這樣的順序,文章的結構層次可以怎樣分析?

明確: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記述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層(2——11段)翻山前在山腳下訪瑤民。

第二層(12——32段)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

第三部分(33段)寫作者翻山後的感受。

4、這篇課文屬於哪種敘述方式?這樣的敘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明確:順敘,還有補敘。好處:層次清晰,敘事描寫合情合理,前後照應,扣人心絃,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整體感知,理解主旨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採用提問、討論等方法,探討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讀了這篇課文,老山界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從課文中哪裡表現出來的?

明確:難。表現在:走路難(懸崖峭壁,山路險峻);睡覺難(夜宿峭壁,寒氣逼人);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飢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2、紅軍面對種種艱難險阻,是憑著怎樣的態度和精神翻越過老山界的?

明確:面對走路難,“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沒有絲毫的膽怯;面對睡覺難,“橫著心躺下去”,毫無怨言;面對吃飯難,“鼓著勇氣前進”,忍飢爬山;面對處境難,“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譏笑敵人飛機的無能。

3、作者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為了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記敘了中國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老山界的經過,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4、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這樣表現紅軍呢?

明確:陸定一(1906年~1996年),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宣傳部工作,後任紅軍宣傳部長。建國後,是中共第八屆中共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中顧委常委。歷任中共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長等職,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被譽為中國共產黨內的大秀才。陸定一長期在宣傳思想戰線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傾注了全部精力,為黨的理論建設和宣傳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親歷長征的紅軍戰士,作者對自己的隊伍充滿著無限熱愛的感情,對紅軍的精神極為敬佩和讚揚,作者寫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就是對紅軍精神的熱情謳歌。

作業:

在課文中畫出所有景物描寫的句段,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下節課我們將具體探究賞析。

第二課時

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我們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知道了全文是寫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也明確了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圍繞主旨選材組材的。

四、研討選材組材

圍繞結構層次和文章主旨,討論哪些內容不是直接寫翻山的,這些內容和主旨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點圍繞紅軍翻越老山界來寫的,這當然是直接表現文章主題的。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內容不是直接寫紅軍翻山的?

明確:與瑤民母女攀談,醫務隊的女同志,敵人的飛機聲和槍聲。

2、翻山之前,寫與瑤民母女攀談,這與表現主旨有關係?

明確:與瑤民攀談是翻越老山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瑤民那裡瞭解到了瑤民們的悲苦生活,宣傳了紅軍的主張,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糧食送給瑤民,貼標語保護瑤民的籬笆等,這些說明了紅軍是一支關心百姓、愛護百姓、為天下窮苦人謀利益的好隊伍,說明了紅軍的走到哪裡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裡的好作風,這也是紅軍能夠取得人民大眾支援、最終奪取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雖然看似與翻山關係不大,實際上是從一個側面表現紅軍長征的經過及意義,更加豐富了文章的主題。

3、快到山頂時,作者又寫了醫務隊的女同志,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醫務隊也是整個隊伍的一個部分,是長征隊伍裡必不可少的後援支援。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現出了極大的堅強和勇敢,那麼帶著傷員翻山的醫務隊呢?他們則更需要有著更大的勇氣和毅力,表現出更大的堅強和勇敢,何況他們中很多人是女性。這種堅強和勇敢就更讓戰士們欽佩,她們也是紅軍長征隊伍中的一個特色和寫照。

4、補寫敵人的飛機聲和槍聲,目的是什麼?

明確:補寫敵人的機槍聲和飛機聲,就更突出了紅軍所面臨的艱難困苦,他們不單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艱難的情境可以想見。在敵人飛機的“嘆息”聲中,我們看到的是紅軍的戰無不勝的高大形象。

小結:在直接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時,還寫了這麼多內容,不但沒有沖淡主題,而且從不同的側面豐富了主題,使文章更加充實、豐滿。

五、賞析景物描寫

請同學朗讀自己畫出的景物描寫的句段,每個同學讀一處。讀完後,討論以下問題。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感悟景物描寫的作用。

1、兩處“之”字形火把的描寫,具體有什麼作用?

明確:通過兩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寫,描繪出了一個星夜行軍圖,火光與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勢陡峭。而此時戰士還有說有笑,互相鼓勵,更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險、堅強勇敢的豪邁氣概。

2、夜宿半山腰時很險要也很艱苦,但作者描寫的夜景卻很美,這樣寫景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段景物描寫,寫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勢的險峻,特別是寫靜夜的聲音,通過四個形象的比喻寫出聲響的起伏變換,形象地寫出了人在睏倦之時,耳邊的聲音似有非有,朦朧變化的情景。紅軍戰士雖然處境艱苦,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他們前進的動力。這些景物描寫,也正是表現了他們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寫,意在表現什麼?

明確: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後的愉快,表現戰士們歡暢、輕鬆的心情,集中展現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小結:描寫景物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寫景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為表現人物心情和精神,豐富文章的主題思想。

作業:

1、課後繼續查閱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全面瞭解長征的過程及意義,進一步加深對紅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誦半夜醒來景物描寫的一段,學習這種景物描寫的方法,並在自己的寫作中能夠加以運用。

老山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生動的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3、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紅軍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正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讀《老山界》一文(板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揭示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體現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面對困難,紅軍戰士以什麼態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了紅軍戰士的什麼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時間順序:

“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裡——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難”體現在:

①、山路險峻,懸崖峭壁、——、走路難

②、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睡覺難

③、飢餓、——、吃飯難

④、傷病員多,敵人追擊、——、處境難

⑶、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紅軍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他是在宣傳群眾並同敵軍作戰中前進的,他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四、小結。

寫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五、佈置作業:

朗讀全文,熟讀描寫的段落。

板書設計:、老山界

決定翻山

時、走路難

間、翻山經過、睡覺難、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

順、吃飯難、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序、處境難

翻山以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悟課文

1、作者描寫紅軍夜裡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第13——19節

(2)、第23節

2、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裡?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仰望

山路難行、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俯視

3、半夜裡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

星星、視覺、山峰、由遠及近、比喻、山谷

4、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細切而極近的

不可捉摸的聲響、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賓士、洪大而極遠的

像波濤在澎湃

5、生朗讀、感悟、背誦。

6、品味劃線詞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了。

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2)她的房子如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3)不知道前面為什麼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第2、20節是指因山路難走,隊伍被堵住了。

第29節是因又餓又累,極度疲乏而無力再走。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5)遠遠地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身手呢?

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鬥能力的確信。

二、總結課文。

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作業。

背誦第22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