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6.12K

一、教學目標

《降水的變化和降水的分佈》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平均降水量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並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係,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製降水柱狀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地理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降水的季節變化。2、世界降水的分佈。

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三、教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

2、談話法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第三節: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多媒體展示)雨、雪、冰雹三種降水的形式,引出降水的定義。

(一)降水和降水的測定:

1、 降水的定義(多媒體展示):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

2、 降水的測定:(多媒體展示)單位及測定的儀器。

降水量的計算:(多媒體展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設問)不同降水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3、 降水對人類和生活的影響

(學生活動見教材)分成3組,每組討論其中的一項,

由代表發言,然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多媒體展示降水對人們的影響,兩組圖片,共8張)

總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降水適時適量,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時期的降水量是不同的,下面我們就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的學習和分析。

(二) 降水的季節變化

(多媒體展示)降水的季節變化可用柱狀圖表示

1、 問題:我們所處的北方地區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什麼特點?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2、 讀柱狀圖(多媒體展示)讓學生知道降水的季節變化可以用柱狀圖表示。通過讀圖比較各月降水量得出結論:一年內有的地方降水均勻,有的地方季節差異很大。

(學生活動一)多媒體展示:依次3個問題:

①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多?(10、11)

②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少?(6、7、8)

③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3、(多媒體展示)(學生活動二)用教材55頁表中的降水量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

注意:因為學生是7年級的學生,對座標系還不太熟悉,所以教師應簡單介紹一下繪製的方法及步驟,然後根據繪製情況選取部分優秀作品進行展示,並做評價,鼓勵學生,使其樹立自信心。

(過渡)通過對世界各地降水量的測定,發現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接下來我們瞭解一下降水的世界分佈。

(三)降水的分佈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回憶什麼是等高線,等溫線,通過比較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多媒體展示)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多媒體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講解:一個地方的年降水量的多少,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根據降水的世界分佈圖提出四個問題

(學生活動三)(多媒體展示)四個問題:

①赤道附近的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②兩極附近的降水,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③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的降水量有什麼差別?

④中緯度地區,內陸與沿海地區的年降水量有什麼差別?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師生共同總結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多媒體展示)

① 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②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 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④溫帶地區(中緯度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3、簡介世界的“雨極”和“幹極”

世界的“雨極”乞拉朋齊在印度,位於迎風坡,易形成地形雨;世界“幹極”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沙漠,年降水量小雨0.1毫米。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明確瞭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係,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上,能看明顯的規律,並學會了繪製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把會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六、課外作業

通過查閱資料、天氣預報、上網等形式查詢:

1、我國北方與南方、東部與西部的降水量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

2、我們所處的邢臺市一年四季的降水有什麼變化?

七、教後反思

重難點突出,多媒體展示比較直觀,課堂容量比較大。圖表的講解比較到位,相應的學生活動較貼合學生的實際。

通過對降水這一節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降水與生活、生產之間的重要關係;瞭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學會繪製降水柱狀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觀察得不夠深入,也不夠細緻,因此在表達時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故,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慢慢培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