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優質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8.5K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優質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石潭記》優質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小石潭記》優質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記》是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一篇寫景遊記,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臨水騁懷”,從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課文以及文章自身特點來看,教材的編寫意圖意在繼續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教材內容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文章通過描寫小石潭優美寂靜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淒寒的氣氛,表達了作者柳宗元孤悽悲苦的情感。全文僅193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正確誦讀課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學習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學會與作者心靈溝通,感受祖國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2、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積累文中文言實詞、虛詞。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教學難點: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2)體會作者寄情於景的寫法和作者由“樂”而“悽”的感情變化。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在國小就學過柳宗元的一首詩《江雪》,請大家回憶一下,那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詩中那個漁翁的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出示幻燈片,師生共同分析)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整體感讀。

1、試讀。

A、、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B、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並補充。

參差cen ci 寂寥jì liáo 搖綴yáozhuì隸lì  篁竹huánɡ zhú清冽qīnɡ li為坻wi dǐ為嶼wi yǔ 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爾chù ěr翕忽xī hū 悄愴qiāo chuànɡ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裡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後繼續試讀,儘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3、範讀。放錄音

4、仿讀。

探究:如果給朗誦配上音樂,你認為選擇怎樣的音樂?——配古箏音樂,很緩很低的古箏樂曲

——比較古典,有歡樂,但並不歡快。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地流淌出抑鬱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

四、整體感知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五、小結

六、作業

1、讀,背課文。

2、翻譯課文。

小組交流(四人),依託文字註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異義。

去:

(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

(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

(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小石潭記》優質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在柳宗元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以其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獨創性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通過三個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正確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點句子,把握課文大意,瞭解作者情感。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說明:本節課設計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鞏固本課所學的重點文言詞句。

2、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3、正確理解作者的情感。

4、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多媒體輔助。

學法:朗讀、勾畫、批註、想象相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一)達標檢測

教師就第一課時所學的重點文言知識,檢查學生在字音、字義、句意及課文誦讀方面的情況,並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落實重點文言知識,全面及時地掌握學情,為本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點撥構建

1、精讀課文,把握景物特徵及作者的寫景技巧。

問題設定: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順序。)

(2)讀課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景物的什麼特點?運用了怎樣的寫景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寫景方法。)

2、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問題設定: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合作探究

問題設定: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內心。)

(四)拓展昇華

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進行比較閱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落實語文課標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

(2)展開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緻。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訓練學生寫景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悽悲涼

(情景交融)

教學評價

《小石潭記》優質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熟悉虛詞“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夠有感情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準確翻譯內容,瞭解寫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繪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學,瞭解課文內容。

(2)小組合作,把握作者視角和心情的轉變。

(3)小組探究,體會融情與景的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悲涼的心境。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談話匯入:去遊覽山水名勝,大家有過什麼特別的感受嗎?引入本文。

教師範讀課文。

(背景見附後)

預習準備:熟讀課文,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初譯課文;自學疑難生字。

課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紹背景。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師學友合作,通譯全文,識別重難點,做好講解準備。

學生講解,教師適時指導。

1、學生分小組翻譯課文,將重點單字整理出來,疑難問題商討解決。

2、小組彙報:學友講解翻譯,師友做重點提示。

培養學生解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課堂練習,分層提高

一、解釋下列詞語的使用

西、樂、斗折蛇行、犬牙、

二、結合課後第三題,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讀重點句子

全石以為底、蒙絡搖綴、悽神寒骨、

四、文中哪處景色寫得好,說說自己的看法。

1、學生口答,糾錯。

2、整理筆記,識記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見用法。

3、師友互查重點句子翻譯。

4、尋找表達有特點的句子,賞析、交流。

深化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培養學生對特別表達的識別和分析能力。

4、課堂小結

讀了這篇,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自由表達。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匯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重點字詞。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麼順序寫的,試著整理出來。

2、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麼?)

學生小組探究,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小石譚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們是否還會產生作者的感受?

學生表達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設你是一位導遊,你會怎樣為遊客介紹小石潭景區呢,寫一段導遊詞,看看誰說的更吸引人。

學生練筆、交流評價。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板書

景 發現竹林—尋找石潭—尋覓潭源—坐潭上—記之而去 由

小石潭記

情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不可知——悽神寒骨 心

綠竹、清潭、游魚、溪流 遠在深山無人賞識

仕途受挫,故交遠離,寄情山水,以解憤懣

四、反思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