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通用3篇)

來源:才華庫 1.3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學設計(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學設計(通用3篇)

月光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教學重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後討論。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麼?(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兒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後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學生朗讀二至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裡,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麼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裡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體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她看不見樂譜只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並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麼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皮鞋匠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麼?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麼關係?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再後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湧。)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麼?為什麼說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

4.為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

三、分辨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指導。請學生試背第9自然段。

月光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熟讀課文;

3、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並抄下來。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偉大的音樂家。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導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即興創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們誰能把你瞭解的貝多芬的資料介紹給大家?(學生交流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讀──組詞語讀:

2、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3、解詞:(學生互相質疑、解疑)

幽靜:幽雅寂靜。課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靜。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悽清而幽靜。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樣子。

4、指名讀課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中創作出來的?

三、默讀課文

把課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多讀讀,把自己的感受簡單批註下來,同時畫出自己的疑問。

1、學生獨立默讀,完成批註。

2、在小組中質疑、解疑,記下在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

3、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問題,互相解答。

四、練習

出示練習要求: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抄下來。

微弱的燭光十六七歲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輕紗似的微雲雪亮的.浪花

恬靜的臉上大大的眼睛

波濤湧洶的大海美妙的琴聲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月光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積累幽靜、波濤洶湧、陶醉等詞語。

2、在教師引導下,有感情朗讀課文。

3、開展想象,根據提示進行說話練習。

4、通過學習課文,瞭解貝多芬是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人。

【教學重點】

1、開展想象,根據提示進行說話練習。

2、瞭解貝多芬是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人。

【教學難點】

瞭解貝多芬是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人。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新,匯入新課

1、聽音樂,揭示課題:

月光曲。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名曲背後的故事。

(音樂月光曲的引入,讓學生伴著優美和諧的曲子,進入課文的情境中,從聽覺上刺激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內在的情感因素,對課文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檢查預習,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樂家()譜寫的。

說說你對貝多芬有什麼瞭解?補充介紹貝多芬。

(適時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補充,為進一步瞭解人物的品格作鋪墊。)

2、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月光曲的內容:

⑴指名交流。

⑵學生自由讀,找出旋律變化的內容,說說理由,指導朗讀。

⑶合作讀整段文字。

(採用倒敘的手法,讓學生從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繪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樂、圖片進一步從聽覺視覺上刺激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和樂曲融為一體。)

三、講讀課文,深入感悟

1、過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這個詞,開展想象,說話練習。

2、引讀兄妹倆的對話,開展想象,體會貝多芬的心情變化。

3、學習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開展想象,體會貝多芬的驚喜。

4、讀句子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顯得格外清幽。體會貝多芬的創作靈感。

(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對《月光曲》的創作過程的學習來體會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進行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回顧前文,點明主題

1、再讀月光曲的內容,體會作家創作的動力。

2、再一次感受樂曲的力量。

(讀,學生表達。)

3、理解兄妹倆的陶醉。

4、總結。

(通過反覆的朗讀訓練,以讀代講,感受樂曲帶來的震撼力,提升學生的情感,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