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1.4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通用7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1

長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聽了葉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體積》一課,深受啟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麼定量關係呢?葉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通過觀察、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說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葉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葉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讓學生髮現規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葉老師引導學生用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生活的數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於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在課後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葉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絡實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葉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佈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葉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葉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當然,藝無止境,教學尤其如此,針對這堂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再繼續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可以藉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資料,這樣更直觀。更便於學生髮現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係。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來自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生以前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這節課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是下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一般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己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課以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與探究為主,教師同時配合多媒體課件演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任何新知識都是以原有知識體系為依託,因此在複習中我設計瞭如下內容來為新課做好鋪墊。

1.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用學具手勢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

2.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利用動畫演示把它們切割成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是怎樣知道的。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正方體是由多少個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生活中遇到的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問題,多數不能切開來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行不通,又該怎麼辦?這樣就在學生心裡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強烈願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啟迪思維,提高興趣,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也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體的過程是: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邊擺邊在表格裡記錄:長、寬、高和體積

(2)彙報交流,學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講解,教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3)請學生觀察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這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各抒已見,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共同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書寫形式的指導。

(5)完成例1,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並且在剛才的實驗操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充套件應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4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4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拓展運用:

完成練習七第5—8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設計意圖: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質疑解惑。

(1)談收穫: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質疑解惑: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體積的含義。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理解體積的含義。

(2)結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體積單位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幫組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用具教師準備: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一個,用繩捆著的大小石頭各一塊,沙一堆;投影儀和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學生準備: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學具。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研究

1.實驗觀察

觀察(1):把一塊石頭放入有紅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麼變化?這是為什麼?

觀察(2):這隻杯子裡裝滿了細沙,現在把細沙倒出來放在一邊,取一塊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剛才倒出來的沙裝回到杯子裡,你發現了什麼情況?為什麼?

觀察(3):在(1)中把石塊換成小一點的,你觀察到什麼?為什麼?

圖片觀察:投影出示課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個物體所佔的空間大?

結論: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2)你能說出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大?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小?(3)做第30頁的“做一做”。

2.教學體積單位。

(1)介紹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數、1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並量出它的稜長。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麼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顯示第36頁的第2題,讓學生口答。

3.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絡與區別。

投影顯示第31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讓學生說。

三、課堂實踐

1、做練習七的第1題,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體先擺後說。

2、做練習七的第3題,學生獨立做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旁批:

後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基本

內容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P25—26。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並能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學問題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及難點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方法

及手段本課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從中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積累探索數學問題的經驗,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法指導

討論交流,並認真聽講思考。

集體備課個性化修改

預習閱讀書本25、26頁,並初步理解解

教學環節設計

一、以舊引新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誰能對著模型再來介紹一下?

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通過操作、觀察、猜想來認識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

師: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要求四人小組內每人擺出的長方體各不相同。

師:將擺出的長方體放在桌上,並編號。

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將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依次記錄在表格中。

引導學生依次去數每個長方體中包含的小長方體的個數,並記錄在表格中。

問?觀察表格中的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它們的體積,再聯絡剛才數出它們體積的過程,你發現了什麼?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和討論,我們想一想,長方體的體積是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呢?

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個長方體,問: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這三個長方體,各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師:擺出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個結果與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樣嗎?

2、驗證、交流後歸納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通過剛才操作過程中的`發現,同學們能說一說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嗎?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

通過交流得出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問: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長、寬、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長方體的直觀圖),你能用字母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交流得出:V=abh.

3、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之間的聯絡,得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師:正方體的稜長有什麼特點?你能直接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交流得出: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重點理解的含義,進一步明確的讀法、寫法。

做“試一試”。

作業做“練一練”。

做練習六第2題

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第1、2題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與課後小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策略目標:

通過“猜想——驗證”的過程,形成發現、創新的過程。從而獲取數學活動經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人合作。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喚起生活經驗和舊知

課件出示:

1、字典是我們學習的工具書,必須要常備身邊的,淘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每天都要帶一本字典,現在有兩本內容同樣的字典,他要選擇其中的哪一本經常帶在 書包裡比較方便呢?為什麼?(小本的字典。體積小)

2、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的情況,請你觀察下面的這幾組物體,你能發現物體體積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什麼有關係?(與物體的長、寬、高都 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的體積.

[意圖:匯入新課用學生熟悉的工具書,引入新課,體會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課件出示體積大小不同的字典,直觀形象的看出體積有大有小。]

二、喚起舊知 提出猜想

1、看一看下面的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為什麼?

體積是4立方厘米。為什麼?因為他它含有4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

我們已經知道,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指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數。所以求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求長方體所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下面我們運用1立方厘米的體積 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再加上這樣的兩排,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1:12立方厘米。追問怎麼得到的?

學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 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再加上這樣的一層,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麼計算的?

一層是12立方厘米,2層就是 12×2=24立方厘米

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學生1:24立方厘米。

學生2:長是4釐米,寬是3釐米,高是2釐米。

板書:

體積長 寬 高

24 43 2

3.啟發:生活中計量物體的體積,都用“切成若干個體積單位”來計算,行的通嗎?觀察板書上的幾個數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大膽猜測體積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

猜想:

學生1:用計算公式

學生2:與長寬高有關。因為表面積就與長寬高有關……

學生3: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三、動手實踐 驗證猜想

這個猜想正確嗎?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拼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每拼成一種就記錄下它的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然後計算出來驗證剛才的猜想是 否正確。

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開始操作、計算、記錄、思考、討論

第一組:把12個正方體木塊擺成3排,每排2個,擺2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2釐米,寬是3釐米,高是2釐米,體積是12立方厘米,我們認為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

第二組:把18個正方體木塊擺成1排,每排6個,擺3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釐米,寬是1釐米,高是3釐米,體積是18立方厘米,我們認為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

第三組:把12個正方體木塊擺成2排,每排6個,擺1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釐米,寬是2釐米,高是1釐米,體積是12立方厘米,我們認為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 Powerpoint簡報:用表格彙總同學們的研究實驗資料。

剛才老師把同學們的實驗資料彙總了這張表,我們一起來觀察。

[意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分組操作拼長方體、填寫報告單,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了條件。同時讓學生自主地去感知、觀察發現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小正方體個數之間的關係,降低體積公式推導的難度。從而提出創造性問題,逐步形成創造意識。]

2、發現總結長方體體積公式

(1)師問:每排的個數、每層的排數、層數與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生一:每排的個數相當於長,每層的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生二:因為每排的個數、每層的排數、層數相乘就是體積,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體積怎麼求?為什麼?

學生們學會了總結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猜想、實驗、驗證總結出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今後在學習上同樣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學習。

[意圖:分小組學習,是學生主動理解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比較、分析實驗過程,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出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學生們通過自己探索,學會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課件演示公式的推導過程

(3)字母表示:長方體體積用V表示 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 高用h 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 abh

3、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

(1)師問:在生活中,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例:一個長方體,長7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1: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全班動筆做一做。

(2)看立體圖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只列式不計算)寫在課堂作業本上。

長6分米,寬4分米,高3分米,求體積。

長6釐米,寬6釐米,高5釐米,求體積。

(3)遷移推導,再次嘗試

長6釐米,寬6米, 高6米,求體積。

是什麼立體圖形?正方體 教師指著長、寬、高都是6釐米的長方體提問:這個圖形有什麼特徵?你怎樣想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與同學交流你的想法?學生討論後得出: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用字母表示

V=a×a×a = a3

說明理由: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意圖:嘗試練習是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新問題的渠道。同時通過學生說思考過程,不但突出了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這一重點,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口及創新發展的能力。]

(4)繼續觀察

陰影部分的面積是上面各個圖形底面的面積,稱為底面積。

長、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四)學以致用 鞏固提高

1.判斷(判斷對錯,說明理由)

(1)一個正方體的稜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8立方米。()

(2)一個長方體的長30釐米,寬2分米,高5釐米,它的體積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個稜長為6分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

2.提高題

(1)一塊磚的長是24釐米,寬是長的一半,厚是6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個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是36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3.實際應用

(1)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寬2.9米,厚1米。這塊巨大的花崗岩石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3)

答:這塊巨大的花崗岩石碑的體積是42.63立方米。

(2)有一種正方體形狀的魔方,稜長是6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V=a3=6×6×6

=216(cm3)

答:這種魔方的體積是216立方厘米。

4.發展題

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要求學生藉助於兩種工具:一個裝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一把直尺,把這塊不規則的石頭的體積求出來,只要求說出自己的方法。

[意圖:鞏固練習的練習題設計,力求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多樣的題型,把基礎認知與創新能力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發展學生思維、形成技能的目的。]

五、談談你今天的收穫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生的自主發現掌握長方體的特徵,會辨認長方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充滿著探索與創新,感受數學

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三、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四、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體。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

五、教學過程:

1.分類、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圖:你能將它們根據一定標準分類嗎?

(2)師生共同概括:像粉筆盒等長方體和正方體,和排球、土豆等都佔據一定空間把它

們稱為立體圖形。

請同學們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我們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呢?

(3)拿出一塊橡皮,橫切一刀,露出一個面,讓學生觸控,並說說感覺,教師明確這部

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讓學生觸控兩面相交的線,說出感覺,明確這在立體圖形中叫做稜。

什麼叫稜?

將橡皮的一個面扣放在桌面上,與兩個面垂直再切一刀,觸控三條稜相交的點,說出感

受,明確它叫頂點。什麼叫頂點?

(4)找實物指出它的長、寬、高。

今天,我們就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

2.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那麼長方體的特徵是什麼?請同學們自己數一數、量一量、比——比後,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和學習用具獨立探究、自主發現面、稜、頂點的知識。)

(2)教師巡迴指導,指導要點如下:

①數面、稜、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採用多種學習方法。

(提示: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稜、頂點等。)

③獨立填寫“我的發現”一表。

稜長

頂點

(學生在學習時,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多種學習方法,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

力。)

彙報:師生共同歸納。

(除了各部分的數量外,還要引導學生認識。)

a.按稜的長度可分為3組,每組內4條稜平等且長度相等;

b.相交於一個頂點的稜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於一個頂點的3條稜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長、寬、高;

d.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e.面的特殊情況。

完成做一做,反饋訂正。

小結。

五、課堂練習:

基礎練習

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計算稜長總和。

綜合練習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長方體的三條稜長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 )

(3)有六個面、十二條稜、八個頂點的形體一定是長方形。( )

(4)長方形紙是長方形不是長方體。 ( )

(5)有6個面,且6個面都是長方形,它一定是長方體。 ( )

實踐與應用

(1)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96釐米,已知長是8釐米,高是7釐米,寬是多少釐米?

(2)用一根168釐米的鐵絲,焊接成一個長方體教具,長20釐米,寬12釐米,它的高是多

少釐米?

(3)用一根長100釐米的鐵絲,做成一個長·9釐米,寬6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後,還

剩多少釐米?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三、教學用具: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體。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口答填空。

(1)長方體有( )個面,一般都是( ),相對的面的( )相等;

(2)正方體有( )個面,它們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這是一個( ),它的長(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它的稜長之

(4)這是一個( ),它的校長是( )釐米,它的稜長之和是( )釐米。

2.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

教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表面都有6個面,今天就來研究它們表面的大方體的表面積。)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說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左邊的面,說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說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著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著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說什麼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著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全看到?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說一說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著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說一說哪些面大小哪兩條稜作為長和寬?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後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前後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後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教師:我們再從立體圖形上看一看。(用電腦動畫軟體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影象要驗證相對的面相等,展示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想一想,長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