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6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1

一、學習目標:

1、認識個生字,會寫出12個生字,正確讀寫出14個新詞。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3、瞭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學習重難點:

1、通過閱讀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絡。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圖片設計。

四、課時安排:

2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五、學習過程:

(一)導言:(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事物嗎?(蝙蝠和雷達)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喜歡倒掛在樹枝上休息,經常在夜間飛行,捕捉飛蛾、蚊子等昆蟲。這是什麼?雷達(齊讀),誰知道雷達是什麼東西?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廣泛運用於天文、氣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師:指著圖片,一個是動物,一個是探測裝置,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絡呢?這節課我們一塊兒來學習11課。

(二)新授

師:首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思考: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生: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齊讀)

師: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飛機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飛行。

過渡:那麼,蝙蝠究竟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呢?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讀

師:蝙蝠在夜間飛行,你覺得它飛得怎麼樣?(靈巧)

你是從哪句話中看出來的?劃一劃。

(無論……從來沒見過……)(即使……也……)

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裡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裡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說感受。

師:讀出蝙蝠飛行的靈巧!

師:⑴讀到這裡,你心裡產生什麼疑問了嗎?

(生說)難道他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⑵(出示第二句話)誰能用疑問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表達一下我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師過渡:同學們科學家通過試驗研究,已經找到了答案,請自讀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師問:科學家做了幾次實驗?每次實驗的方式是怎樣的?結果如何?又證明了什麼呢?(課件演示三次試驗)

2、自由讀,⑴找一找,科學家第一次實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⑶用“首先……然後……最後……”有順序地說一說科學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3、試驗結果如何?生答:鈴鐺一個也沒想,繩子一個也沒碰。

從這個結果中你有何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試驗科學家又是怎樣做的呢?

(螢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試驗的情況)

邊演示,學生邊用“首先……然後……最後……”的句式分別說出第二第三次試驗是怎樣做的。

師:結果怎麼樣?

生: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師:配合是什麼意思?去掉“配合起來”後是否通順?為什麼不能去掉?

師:強調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師:從“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祕密”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麼?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生;(科學家對待科學的態度認真、刻苦鑽研的精神,結論來之不易。)

師:是啊,科學家揭開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祕密真不容易,費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呢?

3、學習第六自然段

(1)自由讀

(2)生說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探路的?

(3)畫出示意圖講述蝙蝠是怎樣探路的。

(4)師補充:蝙蝠的眼睛雖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卻特別的敏銳。我在一本書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組回聲,而且它能把昆蟲反射回來的訊號與其他樹木、房子等反射回來的訊號準確地區分開來,分辨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多麼神奇呀!

讓我們一起用佩服的語氣再讀第六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六、自學第七自然段

1、自讀第七自然段。

2、畫示意圖講述雷達是怎樣工作的。

師: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發明了雷達,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也知道了雷達的工作原理,下面來做一個練習。

1、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

2、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超聲波)。

3、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師總結

這篇課文通過講敘科學家對蝙蝠飛行情況的研究,找到原因,從而得到啟迪。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安全飛行,使我們知道,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這就是仿生學。你們還知道那些發明創造也是從生物得到的啟示。(蜻蜓——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魚——潛水艇、松樹尾巴——降落傘等)

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麼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絡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老師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多觀察事物,觀察生活,向科學家學習,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這是國小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三單元的學習目的就是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這篇課文就是通過舉例——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雷達,激發學生熱愛科學,保護動物,向動物學習的意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地處鄉鎮,見識少,沒見過蝙蝠和雷達,所以需要課前佈置他們去收集蝙蝠和雷達的資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7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敏銳、揭開、障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從而發明了雷達的。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和理解課文內容。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保護動物,向動物學習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保護動物,向動物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

教學難點:

瞭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雷達。

教學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收集蝙蝠和雷達的資料。教師準備蝙蝠和雷達的視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題。

1、播放蝙蝠和雷達的視訊。

問:蝙蝠是什麼樣的動物?什麼是雷達?

生就自己掌握的資料回答。

問: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麼聯絡?

生自由發言。

現在,我們就學習第11課蝙蝠和雷達。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蝙蝠和雷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詞。

1、學生自由朗讀,在文中圈出生字詞。

2、通過查字典等方法自學生字詞,不懂的向同桌請教。

3、教師出示生字詞,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學生齊讀螢幕上的生字詞。學生就不理解的詞語提問,教師請同學解答。學生不懂,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難寫的生字,如:蠅,熒等。

5、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指導朗讀。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1、出示問題:科學家為了弄明白蝙蝠夜間飛行靠什麼辨別方向進行了幾次試驗?每次分別得出什麼結論?最後綜合得出什麼結論?

2、學生朗讀問題,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在文中尋找答案。

3、學生和同桌交流對問題的見解。

4、出示表格,集體交流,填表

次數過程每次的結論最後結論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沒碰著一個繩子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處亂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處亂撞

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

四、小結並拓展。

1、這節課通過學習,我們學會了十四個生字詞,明白了蝙蝠夜間飛行靠什麼辨別方向。

2、聯絡生活,說說我們科學家對哪些動物進行研究弄明白了什麼事情。

五、作業。

1、複習生字詞。

2、課後思考

科學家是怎樣發明出雷達的?

板書設計:

11、蝙蝠和雷達

次數過程每次的結論最後結論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沒碰著一個繩子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處亂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處亂撞

教學反思

匯入時,由於課前要求學生收集了有關蝙蝠和雷達的資料,所以學生對蝙蝠和雷達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積極。談話匯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生字,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學習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點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這樣學生讀書目的明確,有效率,通過填表,使全體學生對重點內容都有了清晰的瞭解。但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談談科學家對哪些動物進行研究弄明白了什麼事情時,許多學生都說不出來,原因我想應該是學生平時不喜歡讀書,知識面太窄了的緣故。以後,學生們應該多讀課外書。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3

一、匯入新課。

1、出示“蝙蝠”圖,認識它嗎?關於它,你們知道些什麼?板書:蝙蝠。

2、出示“雷達”圖,這是什麼?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嗎?板書:雷達。

3、板書,齊讀課題。那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開啟今天的學習。

二、字詞學習。

(一)易錯詞語強化正音(課件出示第一組詞語)

蝙蝠漆黑啟示避開敏銳鈴鐺蒼蠅證明揭開障礙物

(二)認識多音字(課件出示第二組詞語)

繫著塞上熒光屏

(三)寫字指導“繩、蠅”

1、字源識字,瞭解字義

2、、觀察易錯字,分析字形

3、總結書寫規律:“繩”和“蠅”是左右結構,都屬於左窄右寬的字,右下部位是“電”,豎彎鉤要出頭。

4、師範寫生字。口訣:左窄右寬要明顯,口字小小電要寬。

5、學生練寫。

“三星”評價(正確、整潔、美觀)對學生剛才書寫情況進行點評反饋整改。

三、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2、交流後展示並齊讀一遍。

師: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3、小結並質疑。

師: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圍繞這個主要內容,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

(可能提出: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蝙蝠是怎樣探路的?為什麼裝上雷達飛機就能安全飛行了呢?……)

四、細讀文字。

1、師: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都是從課文內容出發的,為了解決大家所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2、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簡單評價。

(2)文中提到的“一紅一綠的兩盞燈”的作用是什麼?(資料解釋)

(3)為何先看到燈光再聽到隆隆聲?(光速和音速的知識)

(4)課文題目既然是蝙蝠和雷達,那為什麼開篇描寫飛機夜航?(原來是為下邊的疑問做鋪墊)

3、作者由此得出的問題是什麼?(指名回答)

師:是的,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

師:這個問題有答案嗎?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4、學習第三自然段。

師:既然是從蝙蝠的身上得到啟示的,那麼兩者有什麼共同點?(都能在夜裡飛行)

師:請你默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描述蝙蝠飛行技巧的句子,並談談你的看法。

出示:

(1)蝙蝠無論怎麼飛,從來沒有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2)蝙蝠無論怎麼飛,從來沒有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

師:比較一下這兩句句子,說說哪一句更好?(同桌討論指名交流)

師:蝙蝠的飛行技巧這麼好,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是一個否疑問句,文章並沒有直接寫“啟示”的內容,而是表述從觀察蝙蝠的行為中如何提出假設性問題。(板書:提出問題)

5、學習4——7自然段

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實驗。請大家默讀4——7自然段,完成表格。

試驗的條件()

第一次試驗:矇住蝙蝠(),結果()。

第二次試驗:矇住蝙蝠(),結果()。

第三次試驗:矇住蝙蝠(),結果()。

試驗得出()

師:科學家們依靠幾次試驗得到證明,解決了問題。這是多麼好的方法呀。(板書:解決問題)

師:那麼,文章在寫的時候,為什麼只是詳細介紹了第一次實驗過程,沒有具體些後兩次實驗?

師:這就是作者的寫作技巧,詳略結合,避免重複囉嗦。

師:經過反覆研究,現在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蝙蝠在夜間是如何飛行的嗎?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吧。(出示第七自然段的語句)

6、學習第八自然段

師:讓我們來看看雷達是如何工作,如何給飛機導航的。指名讀第八自然段。

其餘學生邊聽邊思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師:無線電波和超聲波是一樣的嗎?你能談談它們的共同點嗎?

它們的共同點是:遇到障礙物會將無線電波反射回來。

五、回顧全文,感知結構

1、教師:在我們和科學家一起探究的過程中,你發現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嗎?(指板書,提示學生歸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教師:我們在寫這種文章的時候也可以按照這樣的寫作方法進敘述。

六、總結昇華

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為生活提供了方便。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4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的十一課。這是一篇講述科學常識的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飛行的問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領,常常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新課程目標】

1、認識個生字,會寫出12個生字,正確讀寫出14個新詞。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3、瞭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絡。

【教學準備】

小黑板和圖片設計。

【教學安排】

2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提前蒐集蝙蝠和雷達的有關資料和圖片

二、複習檢查匯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基本上已經知道蝙蝠具有特異的功能,那我們這一課是不是隻講了蝙蝠呢?(不是)。我想請一個同學介紹一下《蝙蝠和雷達》這一課主要講了什麼?

(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無論怎麼飛,都不會撞上什麼東西,這到底為什麼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做了無數次實驗,下面我們進一步讀課文,瞭解這些實驗。

三、品讀4~5自然段感知

1、學生自讀,老師出示小黑板。

實驗次數

實驗的方法

實驗的結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矇眼沒響

不是眼睛

第二次

矇眼響與耳朵有關

第三次

封嘴響與嘴有關

2、要求分學習小組討論填寫。

3、抽學生說,老師填寫。

4、鞏固這部分內容,抽讀,比賽讀。

5、再次感受三次實驗過程。

6、誰能代替蝙蝠跟科學家說說心理話。

(學生表演蝙蝠自述:⑴ 準備了蝙蝠的頭飾。⑵ 兩位學生用雙簧的形式表演。內容簡介是:先介紹自己(蝙蝠)的來歷,及還有別名叫“燕老鼠”的來歷。然後介紹自己被科學家發現了祕密,“我”在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導語: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誰能把課文中相關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7、出示小黑板上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

a、三次不同的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問:這兩個句子那句好?為什麼?

8、同桌討論回答,老師指導。

(蝙蝠探路時靠的是嘴和耳朵兩種器官同時起作用。)

過渡句:哪麼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七自然段。

四、品讀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讀,自己在筆記本上畫出蝙蝠飛行示意圖。

2、學生自畫,老師巡迴指導。

3、抽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畫的示意圖。(評比)

4、老師也畫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圖與你們比一比。

5、請同學們對照示意圖練習說話訓練。

過渡語:通過我們的進一步學習,更加知道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用在飛機上,根據這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自學第8自然段。

五、細細品讀第8自然段

1、找出描寫雷達探路的句子讀一讀。

2、根據前面蝙蝠飛行示意圖,自己能獨立畫出雷達為飛機導航的示意圖嗎?

3、試一試,畫在筆記本上。

4、畫好後,抽同學在黑板上畫出來。

5、師生共同來肯定評一評。

6、同桌互相交流,根據示意圖說說雷達是怎樣在夜間為飛機導航的?

導語: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兩幅示意圖,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

7、出示製作的卡片,填空用圖形表示。

a、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

b、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

c、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六、擴充套件練習

過渡句:人類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你們通過自己閱讀查詢,還了解哪些創造發明也是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

1、學生展示自己查詢的資料。

2、師生共同評價,誰的資料好,語言又流暢。

七、總結

本節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掌握或瞭解了什麼知識?希望以後有時間多讀課外書,掌握更多的知識。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達》介紹了科學家通過對蝙蝠情況的研究,找出蝙蝠為什麼能在夜間順利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從而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常識興趣的一篇說明文。知識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生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設計理念:

從教材的內容看,難點是讓學生弄清楚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在夜間飛機;重點是理解科學家做實驗的初衷與經過。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減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坡度,本次設計注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品讀關鍵詞句,抓住要點準確把握內容。其次由於本文是科普課文,引進媒體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樣化的資訊能讓學生全面去感觀,創設了更新穎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話可說,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個生字,會寫出12個生字,正確讀寫出14個新詞。,

能力目標:利用科學家幾次進行科學試驗的例子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價值觀: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弄清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1、瞭解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2、抓住重點詞句,弄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飛行的奧祕的。

教學難點:

弄清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1、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瞭解。

2、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朗讀課文兩遍,難讀句子多讀幾遍,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兩人一組輪流讀課文,互相認讀生字詞。

3、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三、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1、課文主要講什麼?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指名說,教師根據說的情況,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學是抓住課題聯絡課文歸納的,有的同學是把課文各部分意思連起來歸納的。

四、學習前三個自然段。

(一)默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出過渡句

(二)出示過渡句,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設問)讀了這個句子,你心中產生了什麼疑問?

過渡:要想揭開其中的奧祕,我們要先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三)重點學習第三自然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

2、指名講段意

3、對於蝙蝠在夜間飛行,你會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它?為什麼?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 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間飛行而且不會有危險的本領。

(2)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裡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裡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

(3)說感受

(4)指導朗讀:蝙蝠的本領真讓人佩服,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話?(讚歎、佩服)

五、結束語:

我們人類是靠什麼來判斷有沒有障礙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裡飛行,它靠的是不是那雙像貓頭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呢?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11課《蝙蝠和雷達》,還記得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麼關係嗎?(科學家們經過反覆試驗,發現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並得到啟發,發明了雷達)

二、自主閱讀,全作學習,瞭解科學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奧祕。

1.快速閱讀4、5、6兩個自然段,小組合作討論科學家如何通過實驗探究蝙蝠探路的奧祕。

2.學生讀書、討論、填寫實驗報告。

3.每組選代表上臺介紹試驗情況,同時展示試驗報告所要填寫的內容。

4.屏示、齊讀,說說三次實驗說明了什麼?

過渡語:那麼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七自然段,劃出關鍵詞句,四人小組合作說一說。

5、指名說說。

6.多媒體演示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

7.讀懂了嗎?誰能把這四張卡片:嘴巴、耳朵、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本領。

9、讓我們一起用讚賞的語氣再讀第七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三、理解飛機如何利用雷達探路。

1、飛機是怎樣用雷達探路的?請大家輕聲讀相關課文內容。劃出關鍵詞句。

2、指名說說飛機用雷達探路的方法。

3、多媒體演示飛機利用雷達探路的特點。

4.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發出無線電波、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達,請給向別人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6、比較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間的聯絡。指名說後師生評議

7、多媒體顯示:完成填空,

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拓展提高,昇華情感。

拓展:同學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這就是仿生學:你知道還有哪些發明創造是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的?(多媒體展示如:蜻蜓—— 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等)科學是多麼神奇,一隻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學家們得到啟示,創造發明了能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雷達。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麼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絡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五、課後作業:

1.把這個仿生學的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課後閱讀有關創造發明的讀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