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式課堂閱讀教學設計淺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來源:才華庫 2.36W

 摘要:“板塊”是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由問題情境形成的結構大部件,“板塊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的引導,由學生自主地對構成課文若干板塊的問題情境進行研究式的閱讀,即個人自學整理,小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評議。教師則相機誘導點撥,落實訓練。所以新大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按照“注重人的發展”的精神實質來執教那“依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文佳作,使之成為傳播美的資訊的載體。在學生閱讀文章的同時,自然幫助學生進入審美的客體,以更好地領悟文章的意蘊,從而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板塊式課堂閱讀教學設計淺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關鍵詞: 板塊式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

眾所周知,語文課堂的弊端之一是細剖細磨式的講解。一篇頗有魅力的作品,一經詳盡分解,頓失滋味了。肢解性講析課文,打破了文章的整體美感。學生心目中,有零碎的字詞,有割離的句子,有機械的段意,也有刻意總結出來的中心思想,卻沒有作品本身,沒有對作品中理趣與語言有機結合而生成的美的切實感覺,所有攝入的語言符號,不是經過自己的感知印象、整體品悟而生成對作品的高層次理解,而是停留在語言段落本身。我感到在閱讀教學中,決不能拋開學生的第一體悟去分解內容。一切字詞的解釋、語句的揣摩、段落的講讀,都必須以把握文意為目標,從整體感知到細部體會,再從細部收穫回到領悟文意,使學生在一篇課文學習過後,留下的不是簡單機械的語言符號,而是鮮活的、靈動的、有機的篇章,不是喪失美感的知識點範例,而是美的、帶有無窮意味、充滿睿智哲思的精華,由此我們提出了板塊式教學模式。

 “板塊”是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由問題情境形成的結構大部件,“板塊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的引導,由學生自主地對構成課文若干板塊的問題情境進行研究式的閱讀,即個人自學整理,小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評議。教師則相機誘導點撥,落實訓練。所以新大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按照“注重人的發展”的精神實質來執教那“依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文佳作,使之成為傳播美的資訊的載體。在學生閱讀文章的同時,自然幫助學生進入審美的客體,以更好地領悟文章的意蘊,從而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一、構建素質化、板塊式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知、能、情等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整個課堂設計的靈魂。過去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視認知領域,輕視技能領域,忽視情感領域的現象,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大多隻研究認知目標,教學目標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導向和功能。

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在新課標關照下的教學目標設計必須從“三個維度”出發,力求使學生在知、能、情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使三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體現一種新的理性思考,形成一種立體的思維模式。

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改變過去習慣上的一些做法,把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如,“知識與能力”目標就是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確表述本節課應“知道”什麼、“理解”什麼、“掌握”什麼等具體目標,同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感知、品味、積累、應用語言的能力,更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過程與方法”目標就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定,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審美情趣、心理品質、語文素養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由此可見,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語文素養應該像一根紅線整合“三個維度”,貫穿課堂的始終。所有的教學設計必須緊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來展開。

二、構建素質化、板塊式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語文素養

那麼,如何根據散文作品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呢?我設計了“板塊式”教學思路。“板塊式”教學的藝術性表現在:

1、它步驟清晰,線條分明,鮮明地表現出閱讀教學的有序性;

2、它重視對教材的整體把握,注重從教材中選擇最能表現課文主旨或特色、精華的板塊組織品讀教學,表現出較高的優化資訊的水平;

3、它的每個“板塊”各自合理地佔有一定的時間,且每個“板塊”只集中力量重點解決一個教學問題,各個“板塊”之間大致呈現出一種由淺入深、由感知到品評、創造的邏輯順序,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4、它是一種線條分明的教學思路,也是一種有章可循的學習思路,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掌握自學課文的方法。此思路的設計角度和組合方式是很豐富的,“板塊”二字只是教學形式的外殼,教學設計中的關鍵技巧仍是教材的閱讀與運用,仍是教學活動的組合與安排。

我把《背影》一文設計為六個教學板塊,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教學板塊──激趣匯入,簡介作者。

第二教學板塊──朗讀說“概括”的話。

第三教學板塊──選讀說“理解”的話。

第四教學板塊──尋讀說“發現”的話。

第五教學板塊──品讀說“質疑”的話。

第六教學板塊──閱讀體驗,歸納小結。

以上六個教學板塊,既紮紮實實地進行朗讀、品味,又進行創造性閱讀、探究性學習。以說、讀為閱讀教學的重點,以“板塊式”結構為載體,以提高人文素養為線索,對該課作了一次有益的嘗試。“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思維”。“板塊式”教學的精彩之處在於教學過程中的最後一部曲,即一般用一個或幾個問題將前幾個板塊拉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或綜合,或比較,或提煉,或引申,畢現教學用意、課文主旨、文章亮點。從“碰撞”中產生出幾個單獨板塊所不可能包含的更深一層的東西,讓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我在教學過程中設定這樣一個開放性環節,為學生創設質疑和合作探究的空間,以此整合各個教學板塊。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啟發,思想相互碰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創新的火花。通過彼此的交流達到更大範圍的資源共享,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使教學視點更集中,教學思路更獨特,教學板塊更有層次感,因為這最後的“碰撞”能給人一種登高望遠,一種意蘊無盡、悠長綿遠的感覺,能掀起又一個教學高潮。

三、構建素質化、板塊式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生命質量

語文教學中的方法是很多的,不管採用什麼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新課標下,我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我們也不忘記學生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必須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我在《背影》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採用“讀──說──感──練”的板塊式教學方式,並把它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四個板塊:

  讀:給學生創造一份收穫的機會。

說: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感:給學生一個感悟反思的空間。

練:給學生一個借鑑創作的體驗。

板塊式教學思路之所以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運用,是因為它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閱讀課堂教學繁雜無序的問題,它就像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又像一座層級井然的能讓我們拾級而上的階梯,給人以看得見、想得到、用得著的感覺。不過,“板塊式”教學的設計性和程式性,很容易使它流於技術性和工具性的層面,難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覺得“板塊式”思路的使用必須結合課文,“因文設法”,注重實效,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切不可生搬硬套,致使表面形式多樣而實際收效甚微。應該優化、整合、活用、巧用課文內容,用線索串連起各個板塊內容;或者從“整體運用”課文的角度,提煉出幾個能集中課文精華而又有內在聯絡,可以產生“碰撞”的板塊。不容迴避的是,“板塊式”思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主要體現了教師的設計思路,體現著教師個人對文字的理解和帶有傾向性的認識,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意志。且每一個環節都給學生限定了思考的範圍和活動的領域,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獨立閱讀文字的自由。事實上學生對文字的解讀是多元的,個性化的。一旦享有學習的自主權,必能在閱讀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如何正確、適度地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並把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索。

 

杜桂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