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係

來源:才華庫 2.03W

   簡析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係

摘要:本文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重視語文的實踐性,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際,從語文教學“生活化”和學生生活“語文化”這兩大方面簡單闡述了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相互滲透關係。包括:有生活,語文內容才能正確,語文能力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才能精彩;日常生活“語文化”,班級生活“語文化”,社會生活“語文化”。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和參照,成為語文教學的源頭和根本,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品位人生,在新課程指導下,使學生的語文與生活獲得雙豐收。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生活化; 語文化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不觀於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於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瞭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係。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知行統一”的原則,強調“學中做,做中學”。江澤民主席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裡,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開啟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下面從兩個方面談一談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係。

第一,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廣闊,語文有多廣闊。語文是為適應生活而服務的,學語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活。因此,語文教學要努力營造大的語文環境,面向學生廣泛的現實生活世界,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即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富有較強的時代特色,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向語文學習中來,以便能較好地做倒“理論聯絡實際”,進而“學以致用”。

1、有生活,語文內容才能正確

時下,基礎教育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全國各地,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的灌輸式、死記硬背式,已不再適應當前的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激勵其自得、自悟。因而,我在語文教學法中進行了嘗試,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向生活。

記得我在教學義務教育教材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春雨沙沙》時,學生在半堂課的時間內基本能背誦全篇課文,課堂結束時學生也已掌握課文中所介紹的春天景物及其特點,為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一道作業題:用彩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春景。可第二天當我看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時,不禁大驚:全班三十幾名學生竟有十八名學生把桃花塗成了白色,把梨花塗成了紅色或黃色。怎麼辦?這說明學生對春景,對大自然中的植物,對自己身邊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還相當欠缺。於是,我決定帶學生親自去生活中走一走,看一看。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置身於花紅柳綠,山清水秀的春色中,沐浴在和煦溫暖的春風裡,欣賞著田野春光,我和學生頓感心曠神怡,清新純淨。看著眼前美麗的大自然,同學們興奮極了。粉紅的桃花,雪白梨花,尖尖的小草,嫩綠的柳芽……這些感性材料在同學們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有聲有色的畫面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因為這是他們自己通過觀察得來的體驗,這種獲得是積極的、深層的。這一天,同學們不僅目睹了美麗的春光,而且學會了觀察景物和描繪景物的方法,真是收穫多多。回來之後,那道作業題同學們就準確無誤、輕而易舉地漂亮完成了。可見生活這本生動形象的大教材,具有何等神奇的功效呀!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是非常有效的。我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親自走進生活,觸控生活外,還努力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把課文的有關內容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面反映出來,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縮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知距離,使學生正確地學習語文內容。

2、有生活,語文能力才能提高

教學大綱中把“聯絡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作為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新的《課程標準》更是強調“綜合性學習”。開展綜合性學習,既能挖掘語文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共享資源,又能綜合利用各科知識技能,推動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的大課堂裡學語文、用語文,豐富閱歷,增長才幹。

如我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一文後,提問孩子們:我們家鄉有哪些風景名勝呢?--舉起的小手寥寥無幾!就更不必說了解那些名勝了。於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課堂延伸,擴大知識面,拓展視野,獲得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和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呢?為此,我組織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

首先,我讓同學們回去認真地問一問父母,問一問家人。第二天課堂上反饋後,我把重點放在了我們萬榮縣城內的飛雲樓、榮河鎮以北的秋風樓和運城解州的關帝廟這三處名勝上。接著我讓同學們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活動,甲小組的同學上網或去圖書館收集相關的資料、圖片;乙小組的同學利用週末和週日去秋風樓和飛雲樓實地觀察,請教導遊,做好記錄;丙小組的同學到班上的樊蓉同學家裡向她曾在關帝廟工作的大伯詢問有關關帝廟的情況。這樣,同學們各司其職,活動開始了。

兩個星期後,同學們滿載而歸,並在一起交流收穫。這下,同學們個個成竹在胸,儼然一個小導遊,談論起來滔滔不絕。有的展示了精美的圖片;有的介紹了名勝的修建年代、歷史背景;有的介紹了名勝的建築風格;還有的朗誦了自己寫成的小作文。我真為他們感到高興。而且,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提高了閱讀量,擴大了知識面,還接觸了許多新事物,這無形之中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積極求知和努力創新的意識。我驚喜地發現,同學們的傾聽技能、發問技能、觀察技能、記錄技能、訪談技能、寫作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課堂,知識、能力的應用都更加趨向綜合化,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過程中自然發展了多元智慧,如語言智慧、邏輯思維智慧、空間智慧、動作智慧、音樂智慧等,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綜合的發展。

3、有生活,語文課堂才能精彩

“源於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重塑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是語文課堂生動、活潑、精彩的物質保證。

記得我在教學“席”這個生字時,讓同學們組詞語,當同學們組出“出席”這個詞語時,我要同學們講講這個詞的意思,其中有個叫博勳的男孩站起來做著動作大聲說:“就是村裡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開席時,管事的人說一聲‘出席嘍--’,這樣端盤的人員就該上席了。”不等他說完,同學們就前仰後合地笑開了。為他的理解,也為他的動作和語言。發言的這位男孩是我們班的班長,他是村裡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紅白喜事準少不了他爺爺,他是見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聯絡上了“出席”這個詞。其實,“出席”這個詞的書面意思並不是博勳同學所說的這樣,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見生活處處皆學問呀!

還有一次是作文課,我在組織了同學們進行拔河比賽和跳繩比賽後,要求各自寫出一篇題為《一次有意義的體育活動》的習作。一上課,只見同學們都攤開稿紙寫開了,一改以往寫作文時的姿態:咬著筆桿子,皺著眉頭,搔著頭皮,要不就呼啦啦地翻作文參考書,遲遲下不了筆。這回一節課過後,一篇篇生動新穎的習作便出現了,我要求逐個同學讀給大家聽。茹月同學讀到:只見紅隊的同學個個使足了勁,胳膊向後拉,身子向後傾,屁股向後馱。曉源同學讀到:藍隊的同學個個使出了吃奶的勁,眼睛瞪得大大的,鼓起腮幫,兩臉憋得通紅,額頭上條條青筋綻露。看他們描寫得多傳神呀!同學們不時報以陣陣掌聲。還有李桐同學是這樣描寫跳繩動作的:只見小蘭像一隻歡快的小鹿,一會兒單腳跳,一會兒雙腳跳,一會兒兩手在胸前交叉著跳,五彩的跳繩在她的頭頂和腳下輕快地掠過,她好像站在一個耀眼的光環裡翩翩起舞。瞧!有了生活,同學們的想象是多麼豐富呀!

看著一堂堂融入生活情趣的語文課,我深深地明白了,只有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將生活引入語文,語文課堂才能精彩紛呈。

第二,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反映生活,但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所以強調學生生活“語文化”,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時時處處學語文、用語文,正如新的《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那樣“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律。”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報刊雜誌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蹟要賞,山川河流要遊。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從課堂擴充套件到生活天地。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嚐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每天晚上向父母彙報學習所得,講述學校或班級裡發生的事情。每週和父母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快樂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溫暖的班集體是學生在校活動的主要場所,班級生活搞得好,學生才能感到學習趣味無窮。班級生活“語文化”,即在搞班級活動的同時,運用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這是搞好班級生活的一條重要途徑。如我在每週留出兩節課的時間,要求同學們交流近幾天的學習收穫,或說個笑話,或朗誦課外詩歌,或講故事,或把自己積累的好段落、好詞句背給大家聽。這些材料的來源廣泛,生活中、報刊上、電視裡皆可。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併為寫作打好基礎。這樣一來,時間長了,學生就會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在生活中養成愛聽、愛想、愛說的習慣。還有每個月,我要求同桌二人合出一期手抄報,內容、版式不限,並評出誰的手抄報辦得更新穎,更有意義。這樣就促使學生平時留心方方面面的知識,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無形之中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對學生而言,這些手抄報是他們國小時代的成長紀念冊;對老師來說,則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和諧統一的結晶。

另外,我還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上臺作競選演說;運動賽揚,小記者在行動;聯歡會上,編演課本劇……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是在搞語文實踐,又能培養綜合能力;教師既是在搞班級建設,又能進行班級教育。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社會生活“語文化”,就是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學習語文,自覺運用語文,進而服務於社會,盡一份小公民的責任。

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正如教育家呂叔湘所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每冊都設計兩個實踐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如有一個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到生活中尋找錯別字,我就教育學生做個有心人,讓學生在逛街時,在旅遊時,時時處處注意觀察,找出有病的廣告語,有錯的招牌字,這樣不但鞏固了語文知識,也使社會上的語言文字得到了淨化。其實,學生每天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是他們思考、評論的話題,都可以運用語文知識來解決。

綜上所述,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和參照,成為語文教學的源頭和根本,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品位人生。在新課程的指導下,讓我們的語文和生活獲得雙豐收!

參考文獻:

①《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②《教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③滕巨集江《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