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里科夫之死的背後(人教版高二必修)

來源:才華庫 3.18W

 別里科夫之死的背後  

別里科夫之死的背後(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偉毅  陳世敏 

俄國傑出短篇小說家契詞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套中人別里科夫這個典型人物,從而揭露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在作者筆下,別里科夫形象醜陋、性格怪異、行為滑稽,讓人覺得可氣可憎且不可思議;尤其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居然在和人爭吵而被推下樓梯一個月後一命鳴呼了。多年以前,筆者講到這篇課文時,對別里科夫的死因就存有疑問,但一直沒有找到合乎情理的答案。無論是教參還是其他有關分析資料對此都忽略了,只是在談到作品思想意義時帶上一句"他是在華連卡響亮而清脆的笑聲中驚恐地死去的"或類似的話。何謂“驚恐地死去”暱?也是語焉不詳。這樣一來,別里科夫似乎成了一個代表黑暗保守勢力的符號,被概念化和臉譜化了。儘管這是小說中的人物,無法到現實生活中對號入座,但無疑他是來自現實生活的,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存在的。對於這樣一個人的莫名其妙的死亡,我們是否也應該留心一下它背後的真實原因呢? 

一 

根據作品的敘述,首先可以排除摔死的可能性。作者對他從樓梯上摔下來後“安然無恙”的情況的描寫已經說明了這一點。自殺也不可能。作者交代,他回到家後一個月都躺在床上,再也沒起來過。看來,唯一的可能就是因病而死。有人曾這樣說,“別里科夫是在與柯瓦連科吵架後氣死的”,並且進一步分析,對於“柯瓦連科明目張膽地亂套,並毫無顧忌”,“他痛心疾首,結果抑鬱不堪,氣急敗壞,得病而死”。(王誠良《"套子"之我見》,《名作欣賞》2000年第4期)這一說法最終落在一個“病”字上,認為他發病的原因是 

“氣”。那麼,生氣果真能致人死命嗎?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健康人是不可能被活活“氣死”的,一旦發生如此不幸,必定有受氣者自身的內在原因。例如2007年6月,北京某小區內一八旬老人與違章停車者發生爭執,因氣憤過度,當場倒地,不治而亡。此事件中雖然沒有暴力衝突,但肇事者與維護公共利益的老人發生爭執,誘發其心臟病發作,應該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被法院判罰一萬元。可見,“氣”本身並沒有致命危險,但對於有病在身者來說卻可引發不可挽回的後果。所以,別里科夫“氣急敗壞”致病而死,關鍵在於他的心理受到了不可治癒的嚴重傷害,進而引發或加重了軀體上的疾病。這裡引用著名心理學家周冠生先生的《東方心理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61頁)中的一句話來說明這一點:“應激狀態的長期延續能擊潰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導致胃潰痛、胸腺退化等嚴重疾病,甚至發生臨床休克或死亡。” 

據此可以認定,長期的持續的應激狀態導致別里科夫最終被“氣死”。 

應激狀態是臨床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在出現意外事件或出現危險的情況下所出現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例如面對突發危險、天災人禍、親罹難等難以接受的情景時,人們會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異常,外在表現則為動作誇張、聲音高昂,或者是精神低迷、神情沮喪,甚至身體顫抖或體力衰弱,這都會導致自持能力的降低以致喪失。如果應激狀態長期持續,機體的適應能力將受到損害,免疫力減退,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 

別里科夫就華連卡一些“不成體統”的行為和她的弟弟柯瓦連科發生爭吵。柯瓦連科對別里科夫的卑劣行徑十分氣憤,義憤之中將別里科夫推下樓梯。別里科夫從又高又陡的樓梯上狼狽地滾了下來,而又恰巧被華連卡看到而被嬉笑。不要說對這樣一個思想保守、行為拘謹、膽小多疑的舊知識分子,就是對一般人來說,這個意外都可以算一個極為嚴重的非常事件了,所以他由此致病臥床。 

二 

心理學認為,面對非常事件,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性格特點、心理承受力、生理機能的變化調節來進行適應性防禦,以應付外界突如其來的剌激,緩解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況,平穩地渡過應激狀態。對於一個人格和心理基本正常並且生活在正常環境中的人來說,日常生活必然會使他的心理經受一定的鍛鍊,具備一定的應對非常事件的經驗; 

即使如此,還必須要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例如飛行員、潛水員、航天員,以及警察、醫生和運動員等的相關訓練,都是為了使他們在突發事件中保持心理平衡而繼續正常工作。在當代社會中,政府專門設立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心理干預機構,每當意外發生時,奔赴現場的不僅有救護人員,還有心理專家;陪伴應激人群的不僅有他們的家人,還有心理醫生。 

再看別里科夫,面對這樣一個不會致命卻使他倍感屈辱的事件,可以有兩個途徑來排解心理剌激。一是由親人或朋友來安慰、開導,看來這不大可能,作品對此也沒有任何交代。二是靠他個體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來逐漸平息情緒的波動,使他即使一時氣鬱於胸而生病,也能依靠自身的調節而慢慢恢復。遺憾的是,這看似可能,在當時卻又絕不可能,這正是作品思想意義深刻之所在。 

究竟別里科夫被“氣”得引發了什麼樣的身體疾病而不治應該是醫學家們去研究的,但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他在經受這次非常事件之前,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已經病得不輕。從作品來看,他首先是身體極度虛弱,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不能夠適應,“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一定穿著暖和棉大衣”,他的臉老是“藏在豎起的衣領裡”,即便“屋裡又熱又悶”,他也要“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如果不是軀體上的原因,僅僅是心理問題,還不至於使他的行為如此怪異。 

至於心理上的病態,早已人所共知了,“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裡,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這是心理恐懼症的典型症狀。恐懼症是一種過分和不合理的懼怕外界客體和處境的神經症。一般來說,患者能夠意識到自己這一心理問題,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心理輔導和治療,則無法自動擺脫恐懼心理,並易由此產生焦慮症狀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等,造成更大的精神痛苦。他對外界極為敏感,“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總是心慌得很”,“通宵做噩夢……沒精打采,臉色蒼白”,這些都說明別里科夫一直掙扎在心理痛苦之中O從"漫畫事件"開始,別里科夫的恐懼症急劇加重,“臉色發青”“嘴脣發抖”。此時“自行車事件”又接踵而來,使他的心理再次遭受重創,“臉色從發青變成發白”,“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從他的臉色分明看得出來他病了”。本來在常人看來合乎情理的事情,在他眼中則是不可容忍的,這樣一來,他的恐懼症就總會將他的心理活動置於應激狀態之中,他總是在緊張、激動、憂慮、煩惱中生活,他不是曾向科瓦連科表白“我煩惱得很,煩惱得很”嗎?最後在與柯瓦連科爭吵中受到的強烈精神刺激和由摔下樓梯引起的極度驚嚇,使他本就十分脆弱的心理防線終於無法承受,導致生理機能的急速衰退,引發了久藏於體內的疾病的強烈發作,就像長時間緊繃的琴絃突然斷裂一樣,再也不可能挽救了。 

行文至此,還是要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上:是什麼原因造成別里科夫如此嚴重的心理疾病而最終導致死亡暱?答案可以引用教參中的一句話:“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也是受害者。”(《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6頁)但經過以上分析,對這句話的理解就不僅是政治、歷史和社會層面的了,而是可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揭示他的心理世界。一個可悲的社會!一個可憐的人!只有在那樣病態的社會才會產生那樣病態的人,而那樣的人又得不到幫助和醫治,只好讓他走向毀滅。 

這樣看來,我們對別里科夫一類的人,除了像作者一樣加以否定和批判之外,還是應寄予一些悲憫和同情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