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詩歌鑑賞題 大學聯考複習(高三)

來源:才華庫 3.38W

 1、學會利用已有的資訊,如利用標題、註釋、作者生平經歷等

如何解答詩歌鑑賞題 大學聯考複習(高三)

因為標題一般能揭示詩的內容和情感(如《傷田家》,提示了詩的類別);註釋、生平經歷能揭示詩的背景,鑑賞詩歌若能做到“知人論世”,對詩歌的內涵和情感就一定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題中的這些資訊,對解讀詩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內涵意蘊是很有幫助的。

2、注意合理的鑑賞流程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鑑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鑑賞古詩從區域性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見,①誦讀(考試時則是默讀,)全詩--②(通過領悟語言)感受詩歌描繪的形象--③(通過聯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進而理解形象並與形象產生共鳴--⑤感悟、評價形象的審美價值(也即作品的主題、社會意義等)--⑥創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詩歌鑑賞的正確步驟。總起來說就是,先明確寫什麼,再弄清怎麼寫,最後讀懂為何而寫。

以上是鑑賞詩歌的步驟及方法。為了更直觀、簡明,列表如下:

            典故

            語境

            省略

            語序

    語境意義:作者    上下文有關詞語

    的真正意思        作者或有關背景

         所敘之事  想象

         所寫之景

    精練

語言    含蓄

      跳躍性

      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               觸景生情

藝術                            移情入景

以動寫靜、以小見大、

   表現手法    虛實結合、比喻、對偶、

         象徵、襯托等等

3、注意分析詩的表現手法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思想,如寓情於景、寓理於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及比喻、誇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鑑賞古詩要注意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與慣用意象  古詩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複習要力避艱深難懂,但學生接觸過的並且是非常熟悉的應掌握,如“武陵人”、“廉頗老矣”、“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古詩中的一些慣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別詩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現志向氣節常用“菊”、“蘭”等意象。掌握典故含義,把握慣用意象,可以找準理解詩詞的切入點。

5、從詩中描寫的物件來體味意境  詩歌的意境是通過描寫的物件來表現的。因此,要體味一首詩的意境,可從詩中描寫的物件著手。如歐陽修的《豐樂亭遊春》描寫的是暮春時節豐樂亭周圍的景色及遊人盡興遊春的情懷,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紅樹”、“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來表現的。要體味這首詩的意境,就必須抓住這些描寫的物件,結合全詩來分析。

6、強化書面表達,注意邏輯條理  考生對於一首詩歌往往有一定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大打折扣,寫出的鑑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不能準確地運用有關的詩歌鑑賞術語,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

分點答題,點後例證。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誌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就詩論詩,不枝不蔓。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

適當運用鑑賞術語。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鑑賞術語,使答案顯得更技高一籌。 

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