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珍珠鳥》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珍珠鳥》教學反思

《珍珠鳥》教學反思1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教師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麼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裡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麼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賞讀課文,欣賞“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

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於作者肩頭的情景,邊配樂朗讀。在“愛之羅曼斯”嫋嫋的樂聲裡,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裡,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於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讚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那麼,這一情境的創設就不僅僅培養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造的培育。

四、再讀課文,評價“信賴”。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後感的評價性練習。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馬上要畢業了,回首六年的國小生活,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寬容?有沒有嘗試著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麼,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實,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已經是作家馮驥才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珍珠鳥》一課,學生初讀後似乎沒有什麼不懂,但作品藉助語言、結構、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卻是極為複雜和微妙的,不易被讀者真正把握到。閱讀,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內容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剝開各種表面形態看到它們的精神實質,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這幾種能力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賞,在欣賞中進行評價,會使閱讀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珍珠鳥》教學反思2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裡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居然"、"情不自禁"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4個自然段。

3、瞭解珍珠鳥的外形特點、活動範圍。理解信賴"就能發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重點:理解信賴"就能發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本學期我們學過《鳥語》這一課,懂得鳥兒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人和鳥兒友好的相處的樂趣。

二、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簡介珍珠鳥:珍珠鳥體形小,因它後背有珍珠似的白點而得名,是一種觀賞鳥。

三、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各自然段寫上序號。

(2)、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下面的詞語,查字典或聯絡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撥開、細膩、淘氣、索性、幫晚、呼喚、扭動、情不自禁、信賴、居然、神氣十足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後進生。

3、檢查自學。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下列生字:

撞、傍、蹦、喚、肩、膩、扭、賴、蔓、雛

(2)、解釋詞語

撥開、細膩、淘氣、呼喚、扭動

(3)指名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點。

(4)、齊讀課文。

四、細讀課文

1、第1、2自然段。

(1)指名讀。

(2)第1自然段開頭用"真好!"反映作者什麼樣的心情?(高興、喜悅)這一段最後一句話裡的"巢"指什麼?(鳥的窩)"舒適而溫暖的巢"是誰給珍珠鳥佈置的?(是課文裡的"我"給佈置的)這反映"我"對珍珠鳥什麼的感情?(反映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

(3)"我"對珍珠鳥還有哪些表示?齊讀第2自然段再回答。"垂蔓"、"蒙蓋"、"幽深的叢林"是什麼意思?"我"把鳥籠掛在窗前一盆吊蘭的下面,讓珍珠鳥得到了一個平安的環境,也說明我對珍珠鳥的喜愛。

(4)小結:想想,這兩個自然段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5)齊讀第1、2自然段。

四、寫字指導

1、提示生字描紅的注意點。

2、學生用鋼筆描紅這些生字。

五、安排作業

1、朗讀課文三遍。

2、讀、抄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課文講了哪四個內容?

2、從中你體會到了些什麼?

二、學習第3、4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自然段寫了什麼?珍珠鳥雛兒的外形特點怎樣?

三、細讀"活動情況"

(一)整體感知內容。

1、自由朗讀4--6句, 簡要說說每一節中珍珠鳥的活動情況

2、板書: 籠子周圍 屋裡 小桌上 "我"的視窗

(二) 細讀句4

1、自由讀句4 導讀: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珍珠鳥的可愛?用"о"圈出有關詞語;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用"--"劃出有關句子。

2、關於珍珠鳥的可愛 (以句子為單位,交流圈劃的詞語、體會)

(1) "……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

a 讀句 交流詞語。 b 進行補充發言。 C a生進行朗讀。 D 餘生評價 指名再讀 E 齊讀:增加難度

(2)"……竟然……小桌上……"

(3)"……挨近……蹦……俯……喝茶……偏……瞧瞧……"

(4)"……啄……筆尖……。"

(5)"……啄……手指……。" (討論方法同句①)

3、流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

4、配樂朗讀

(三) 同法學習句5

1、指讀、圈劃

2、交流

3、激趣:同桌對演,一生扮演珍珠鳥,一生扮演珍珠鳥的爸爸和媽媽,扮演它們呼喚應答的過程。

(四) 同法學習句6

1、默讀圈劃

2、交流

3、想象,珍珠鳥趴在作者肩上甜甜地睡著了,它做的夢也一定會又香又甜,它會夢到些什麼呢?

四.學習悟出道理

1、示句:"信賴……境界……"

a.:"信賴"的意思?誰信賴誰?是一下子就信賴的嗎?看看板書,說說珍珠鳥是怎樣信賴我的? 板書: 信 信 信

b.珍珠鳥為什麼會逐步信賴"我"? 板書:

c.理解"美好的境界"(看板書回答)

d.配樂賞讀。找出文中"美好的情景"朗讀 e.給文章插圖起名字,可以用三個文末一節中的詞語。

2、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只認識了一隻活潑可愛的珍珠鳥,體會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還懂得了:只有信賴,人鳥才會和平共處,發明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只要互相信賴,也能發明出美好的境界。 板書設計: 籠子四周 屋裡 小桌上 "我"的窗上

五、安排作業

1、熟讀課文,練背第4-7自然段。

2、用"居然"、"情不自禁"口頭造句。

教後反思:

由於課前沒有要求學生預習,我也沒有做任何準備,所以只有依靠“靈感”了。不知怎麼了,今天上課沒有一點感覺,自身都調動不起自身的熱情來,後來才慢慢找回來。說來還是學生幫了我。

一上課,我就請學生聽錄音,自學課文。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他,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後來,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著我正在寫字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的我的手指。” 當學生聽到這裡時,都笑出聲來,可見他們已經有體會了。從這裡我想到,肢離破碎的課文講解真是要不得,有時,不預習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課堂上,仿照孫建鋒老師,我先後提出了這些問題:“這篇課文共有七個自然段,我相信,同學們一能讀得正確、流暢,願意試一試嗎?” “為了更好的學習課文,請自由的、大聲的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標出來。”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也許,你自身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想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自身嗎?” “請同學們彙報閱讀中的感受,讓我們一起分享你收穫的快樂。” “有聲地讀書是一種交流,無聲的讀書是一種考慮,最後請同學默默地讀讀課文,來體會這隻美麗聰明的小珍珠鳥可愛與淘氣的地主。”

《珍珠鳥》教學反思3

《珍珠鳥》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四組教材的一篇略讀課文;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精心撰寫的優美散文。作者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珍珠鳥在“我”的細心照料、誠心呵護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告訴我們:信賴,往往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

根據本組教材的整體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同時,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果。)我以“珍珠鳥是種怕人的鳥、怎樣會變得不怕人?”這一線索,引導學生尋找文中人鳥關係的變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領悟“信賴,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這一文章主旨。

教學中我還結合學生的感悟,隨機指導朗讀。在交流“作者是怎樣照顧和呵護珍珠鳥”時,有一個學生談到作者稱呼珍珠鳥為“小傢伙”,突出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還結合父母平時稱他為“小傢伙”進一步說明。我覺得他體會得很獨特,隨機讓學生找到出現了“小傢伙”這個詞的句子,自我反覆朗讀體會。學生自由讀完後,我又指名讀、部分讀、齊讀,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深深的愛。

為了引領學生用自我的心靈主動去與文字對話,獲得課文豐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提出“假如小鳥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呢?”“作者看著小珍珠鳥在笑,他愛笑什麼?”“小珍珠鳥趴在我肩上做夢,它夢見了麼?”讓學生馳騁想象,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另外還注重課內外延伸,訓練學生對資訊的蒐集與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讓學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給學生供給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研讀課文精彩部分,重在品析課文優美生動的語言,在品析中受到美的薰陶,領悟其中深刻的哲理。再結合學生自我的親身經歷拓展延伸,引導他們體驗反思,激發他們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珍珠鳥》教學反思4

珍珠鳥是一篇文旨優美的課文,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所以我的教學重點就放在這兩個方面。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就想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瞭解“我”與小珍珠鳥親近的這一過程,這一過程體會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會顯得生硬。所以我還是讓學生經過反覆的朗讀,仔細的體會,並仔細觀察圖,利用這一具體的形象來體會抽象的東西,經過實踐,同學們的反應不錯,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我首先經過檢查預習來了解學生的學文情景。然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談談各自讀文的感受。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十分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有了理解的基礎,就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

整堂課教學我都試著根據文章的特點採用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結果效果十分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熱情極高,普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反思以前上的課總是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經常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總喜歡按照自我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著學生走,結果往往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所以教師們,把機會讓給學生吧,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他們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蹟!

《珍珠鳥》教學反思5

《珍珠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鳥 ----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在的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說明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的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對於農村的學生而言,在理解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讓其思維在互動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昇華。

(一)以情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在感受中學習。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 ,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創設質疑情境,誘發學生大膽質疑,生成問題。然後再圍繞學生生成的重點問題,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教學理念。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要十分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珍珠鳥》教學反思6

《珍珠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鳥珍珠鳥創造了溫暖、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的生動活潑,細膩深刻,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因此,我決定將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確立為:朗讀課文,通過賞析好詞好句來理解中心,並通過聯絡生活實際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新課的教授過程中,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首先我讓學生感受小鳥的可愛,產生對小鳥的喜愛之情。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珍珠鳥發生的變化,邊讀邊劃邊寫感受。在理解作者與珍珠鳥的信賴關係的建立過程,我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我是作者,你是小珍珠鳥,誰和我談談心。同學們根據不同問題,大膽想象,說出自己的見解,引領學生用自己的心靈主動去與文字對話,獲得課文豐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學中,我讓同學們仔細看圖,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讓學生馳騁想象,學生憑著對課文的理解,發言不時閃現充滿個性、智慧的語言。一幅幅溫馨的感人畫面浮現眼前,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最後,引出主題: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使感情得以昇華。學生說出了“人與小鳥相處得這麼友好,真令人羨慕。”等真實的感受,對動物的關愛,對同學、朋友的友愛,對信賴的理解,都在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學生與文字、作者的對話中提高了道德的認識,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雖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但是我有些地方還是放不開手,做的說的過多.通過這節課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賞,在欣賞中進行評價,才會使閱讀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珍珠鳥》教學反思7

《珍珠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鳥——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在的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說明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的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我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一)以情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在感受中學習。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創設質疑情境,誘發學生質疑,生成問題。然後再圍繞學生生成的重點問題,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教學環節結合緊湊,思路清晰。

(二)以讀為本,讀寫結合,在體驗中學習。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文字中的人物對話,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三是在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練筆,在引起學生感情共鳴的前提下,開啟學生心扉,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

課堂上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壓抑了學生的熱情。所以自己要轉變觀念,相信學生的能力,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放開束縛讓他們創造出更多的奇蹟!

《珍珠鳥》教學反思8

《珍珠鳥》這篇課文連這次已經是第三次上了,備課的時候一直想有所突破,搞創新。思來想去,還是從“我”抓起,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我喜愛珍珠鳥這個環節,最後領悟到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這節課我設計了幾個自認為得意的地方,可是卻沒起到應有的效果,過渡語還是那樣的蒼白,有些環節甚至給人的感覺是唐突的,這裡就想到了:預設!我預設了學生可能會找到的反映我喜愛珍珠鳥的語句,讓學生去讀,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去說、想象。尤其小鳥親近我的過程,引導時自己都感到有點彆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還是一個過渡的問題,應該如何做好,我還要好好思考一下。有些反映作者喜愛的的地方也沒有提出來,特別是信賴我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我喜愛這小傢伙,所以才會信賴我。但感覺指導讀書,比以前都做的不錯,直到最後學生看了一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的時候,好像都有所感悟,真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本次課途中還有個小插曲,正當我讀的入情時居然同學來找我要畢業論文,我竟然什麼也沒說,將大家無情地扔在了一邊,把一個創設好的場給打破了,自己也沒有做出相應的措施。可能是遇到這樣的狀況較少的緣故吧,在今後的教學過程是要注意的。

這堂課的設計雖然抓準了喜愛和信賴,教學過程卻很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我設計了聽讀並畫出能體現我喜愛珍珠鳥的語句,這部分卻讀的還不夠透,理解不是很深刻,我想還應該把時間留給學生去把書透了,因為讀的不夠,導致最後學生不能水到渠成地和作者發出同樣的感嘆,有的學生卻有點扯遠了,其實我喜愛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突出“愛”。因為愛所以愛,如果沒有我的愛,怎麼會有小珍珠鳥的信賴呢?小珍珠鳥趴在我身上睡著了這幅畫面的出示,讓學生看圖說話,感悟美好的境界,學生的發言卻遊離於主題之外。歸其原因還是前面的內容沒領悟透。

最後想說的是,只有每一次的反思才會有提高,但反思後不去改觀那還是無效的。

亂說了很多,請大家指正。

《珍珠鳥》教學反思9

《珍珠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馮驥才以細膩親切的語言,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珍珠鳥在“我”的悉心照料、誠心呵護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變化過程。全文自始至終貫穿了人性化的語言和筆調,親近小鳥、親近自然、親近生命的博愛之情,信賴、尊重、和諧的人文之舉,洋溢於字裡行間。文章語言生動活潑,文質兼美,淺顯易懂。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我在教學時注重將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教學整合,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豐富教學內容,創設學習情境,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圍繞“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這句話創設學習情境,先讓學生把握作者情感基調,再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將“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這句話作為引領句“觀形聞聲、人鳥相親、相互依賴”這一組組圖文並茂的圖畫串聯在一起,讓學生逐步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以及人與鳥互相信任的程序,進而領悟“信賴——創造的美好境界”。

2、以讀為本,以畫為輔,引導學生自讀、、思考、圈畫、寫批註交流等方法理解人鳥親密程序,同時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想象畫面,並與文字中的人物對話,調動學生情感,營造讀的氛圍,使學生進入情境,體會到讀書帶來的幸福與快樂,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到達了披文入境的'境界。

3、最後播放一組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畫面,讓學生欣賞,引導學生用心感受,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作者美好感情的體驗和對美好境界的體味,讓學生從心底受到震撼和教育。

雖然此節課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自己成功的把握了課文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但思考整個教學過程,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和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幻燈片的背景不夠簡潔和清晰,文字顏色和背景的區分度不夠等,這些都是自己在今後的課件設計和製作中應該多加註意的。

《珍珠鳥》教學反思10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述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感受小珍珠鳥與我親近的過程,體會作者對它不一般的愛,我是這樣做的:

經過初讀,學生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邊讀邊抓關鍵字詞進行交流、感受。比如,第三小節,小鳥出生了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他卻沒有掀開葉片往裡看,我問孩子這是為什麼?孩子們從他不驚擾中,感受到了不一般的愛。

第四小節是個重點段,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撞燈繩”,可作者卻沒采取任何行動,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小鳥的包容,感受到了不一般的愛。之後,我們又重點朗讀了句子,用朗讀來加深體會和理解。交流後面的課文資料,我同樣採用抓關鍵字詞的方式,並且進行了板書,讓學生隨著作者一步步和小鳥進行融合,一步步親近。從字裡行間中,學生們能感受到作者對小鳥的那種愛絕對不一般,正是有了這不一般的愛,才有了小鳥在作者肩上睡著的結果。

《珍珠鳥》教學反思11

終於把《珍珠鳥》上完了,這是一節也算準備充分的課,但是卻沒有上出預期的效果,預設和生成的不一致,還是出現了一些遺憾。不過我早就沒有以前那種患得患失的感覺了,對著自己在這節課的得與失,我能夠很坦然地面對。

這節課我能精心製作課件,並能很好地運用它,教學中我能抓住重點段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研讀。但在課堂中,我也發現了,課上到一半時,我和學生有些遊離在課堂之外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老師的自身素質不行,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強,還有一些外在原因,一則我是借班上課,對於學生的情況不瞭解,並且沒能和學生進行很好的溝通,倉促上陣;二則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還沒能好好休息,就上所謂的正課,並換了環境,到多媒體教室,教室很小,學生多,都是三人一張桌子,結果他們班那些倒數後幾名,調皮的都自發地坐到一起,忙著說話,儘管我多次提示他們,收效甚小,直到最後,我在學生讀書時,走到他們那幾張桌子,毫不客氣私下警告他們時,才有所收斂。現將我這節課的過程以及我的一些簡單的反思進行一個小小的總結。

一、談話導題。

1、同學們,上個星期你們和苗老師一起認識了美麗可愛的觀賞鳥類,讓我們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好嗎?(板書:20.珍珠鳥)

2、瞧!他們來了!出示課件

(這邊我應該早點把課題寫出來,這樣就可以順其自然的引導學生去欣賞我所蒐集的圖片,傾聽鳥的鳴叫聲感受珍珠鳥。隨著課件的出示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多媒體中來了。我個人認為這塊處理得還算可以。)

二、品讀課文。

過渡語:看到了這麼可愛的珍珠鳥,你們喜歡嗎?我們的作者馮驥才也和你們一樣特別喜歡,他由衷地發出這樣一聲感嘆: (出示投影)

(一)出示: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

老師想和同學們做一個文字朗讀遊戲,想玩嗎?

1、老師把真好換成紅色,請大家自由地大聲地讀一讀,重讀紅色的詞語,多讀幾遍,看看能不能從中讀出什麼來?

我接著把送換成紅色,讓學生讀出其中的意思。有把珍珠鳥換成紅色,讓學生讀句子品位,後來又讓學生重讀其他一些詞語,從中讀出什麼來。

(這段教學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作者馮驥才開頭的第一句,來感受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並讓學生明白,一個句子不同種的讀法所產生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但在課後與校長交流時,他們都認為不需要畫蛇添足,只要讓學生重讀真好!感知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就行了。)

2、從大家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作家馮驥才確實很喜愛珍珠鳥。(板書:喜愛)

(在這裡板書喜愛卻忘記了,只能等到下一個環節,交流作者喜愛珍珠鳥的句子時,再補上了。)

(二)同學們,課文中那些地方寫出了作者十分喜愛珍珠鳥的呢?請大家讀全文找一找。

1、交流。

課文的(13)小節中,你找到了哪些描寫作者喜愛珍珠鳥的句子呢?

2、指生讀文中句子,交流,評價。

(1)理解句子。

句1: 一盆吊蘭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珍珠鳥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

讀了這一句,你知道了什麼?板書:怕人

(2)比較探和伸。

句2: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

讀了這一句,你覺得這個探可以換成伸嗎?說說理由。

(3)、再讀一讀,認真體會珍珠鳥的膽小,怕人。

(2)重點交流外形。

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3)從這段文字中(從你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小珍珠鳥的可愛,那些詞語寫出了它的可愛?

3、多麼可愛的珍珠鳥啊,讓我們帶著喜愛的情感,再把13節讀一遍,好嗎?

(這一部分教學,重點是抓住第三小節小珍珠鳥的外形突出珍珠鳥的可愛,但我在設計這部分時,讓學生先初讀全文,然後把學生拉回到第三小節,在這部分交流時,我沒有出示學生所找的句子,我認為有時候也沒有必要把學生所找的句子全部出示在多媒體上,有必要讓學生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可是這樣做,卻忽視了他們班上的學生,中下等的男生太多,如果出示這些句子,可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可惜我當時沒有這麼做,而且可能當時,提出的問題學生沒弄明白,如果直接讓學生找出珍珠鳥的外形的句子,引導學生知道他們的可愛,再引出作者的喜愛。這樣處理的話可能更好一點。)

(三)正是這個可愛的小傢伙,與作者一起創造了這麼美好的境界,請同學們看畫面,你看到了什麼?(出示畫面)

1、這幅畫面這麼感人,這麼溫馨,那麼課文是怎樣描寫的呢?誰願意把第6節讀一讀。

2、這段文字自然簡潔,卻蘊涵著一段至深的情意,它就象一幅清新亮麗的圖畫,讓人怦然心動,請大家讀一讀這段文字,為這幅畫面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3、同桌、前後同學可以互相討論一下,看看給這幅圖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好聽呢?

4、你想到了什麼名字?

(它睡著了,會夢到什麼呢?)

5、讓我們帶著溫馨去讀一讀第6小節。

(指導朗讀:我們在讀的時候,語速可以在慢點,語調再低點)

老師想請請女生來讀一讀。男同學願意試試嗎?

(這塊處理也沒有把握好,本意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來找出人鳥和諧相處的這種境界,但學生把目光都集中在珍珠鳥的身上了,什麼調皮的珍珠鳥,可愛的珍珠鳥等回答上了,並沒有涉及到還有一個作者在裡面呢,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齊讀課文,以期望學生能夠說出人鳥和諧的一些名字,在學生讀課文的時候我也在思考,下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就是引導學生知道鳥和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於是就這塊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使得畫面沒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四)看著這溫馨的畫面,相信大家都希望擁有這樣一隻珍珠鳥,那麼小珍珠鳥在一開始就和作者友好相處的嗎?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和作者親近的呢?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第4節,畫出鳥兒逐漸喜歡作者的句子,對照練習,學習課文。

1、出示句子:

起先 ,他可能在想:( );

隨後 ,他也許在想:( );

漸漸地 ,他大概在想:( );

後來 ,他一定在想:( )。

2、交流:

A完成習題,起先它------它可能在想:( )。

B隨後它------------ 。飛到哪兒了?(指導讀出三個一會兒)神氣十足讀得非常好,它也許在想什麼呢?

C漸漸地 -----------,他大概在想:( )

D後來---------,它一定在想( ),我們應該怎樣讀好這段話呢?

3、讓我們再次朗讀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和珍珠鳥所創造的這種美好的境界。

生讀起先 -------

4、小珍珠鳥為什麼敢啄我的手指呢?

5、如果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我生氣的趕它,它會怎麼樣呢?

如果它俯下頭喝茶,我不小心動一下手臂,它會怎樣呢?

如果它啄兩下我的手指,我不撫摸它細膩的絨毛,而是抓住它,又會怎樣呢?

6、是啊,在作者的細心呵護下,彼此信賴,小珍珠鳥才會和我如此得友好。

(板書:信賴)

小珍珠鳥在白天――――(引讀第5節、第6節)

7、出示句子:看著這個小傢伙,作者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出示句子) 板書:美好

讓我們再次包含深情地讀一讀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吧。

(對於這塊的過渡語,我覺得還算自然,學生也能進行有目的的學習,但我提出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在完成練習的,可惜這些孩子太希望自己立刻能完成任務了,儘管我利用巡視指導,到了每張桌子上提醒學生先讀課文,然後再完成練習,學生也只能做到因為聯絡而看課文了。)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小詩

有人說,

信賴是一首歌,一首動聽的歌;

信賴是一首詩,一首抒情的詩;

信賴是一抹陽光,一抹燦爛的陽光;

同學們,拿出你們的筆,仿照小黑板上的詩句,寫一寫你們心中的感受吧。

2、誰願意把你對信賴的理解與大家分享分享。

(信賴是一座橋,信賴是一艘船,信賴是一扇窗,信賴是一件衣服等)

我們由衷地發出一聲感慨: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回到投影上一句

3、信賴不僅在你們的詩中流淌,也在一些畫面中呈現出來了,人於動物之間因彼此信賴,而和諧相處,在我們的生活中,電視裡還有很多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老師蒐集了一些圖片資料,想看嗎?

出示投影圖片

信賴是一種關愛,信賴是一份寬容,不僅僅在馮驥才的家裡,可以這樣,我們人類與其他動物也是一樣,讀: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這塊的處理也不是很好,如果我把寫詩和出示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這兩個環節順序顛倒一下,效果可能會很好,因為學生可以由情入境,由境生情,使得情感得到昇華,可惜在教學中我沒有做到靈活合理的運用教學資源,雖然在寫詩時配上音樂,加上我出示的幾句小詩,讓學生仿寫,在巡視時,發現學生都能寫出來。但在播放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時,卻是我始料未及的,學生不時發出不雅的口頭禪,嘴裡在不時地介紹時,我提示學生,因該保持安靜,只有靜靜地看,用心的聽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可是我駕御課堂的能力還是有限,孩子最終沒能按我提示地去做,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嘖嘖的驚歎聲,可能孩子平時在這些方面見得太少了。如果我要是把圖片再重複播放一遍,可能在學生的內心底真能留下些什麼來,只可惜這些都只能是上完課之後才能知道的。)

四、佈置作業。

從課文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情景發揮想象,寫下來。

(作業立意不明,學生估計寫也困難,而且書中寫得已經夠好的了,並且在課堂中已經進行了小練筆,也沒有必要加重學生的負擔。在佈置作業方面,我覺得還是需要多方面的思考,考慮到所有學生。)

板書: 20. 珍珠鳥

喜愛 信賴 美好

課文上結束了,在課後和南通專家老師吳海燕,苗淼以及馬金華,徐校長的交流後,也留給了我很多的思考,一節不成功的課卻讓我能從中有了許多的收穫,也覺得獲益匪淺。我將一路反思下去,希望自己以後能走得很好。

《珍珠鳥》教學反思12

思維實際是一種過程,只要一個人在思考,它就處於不斷地變化中;而兒童正是發展中的人,在不一樣的階段下,他們就會有不一樣的多種思維、心和經驗。所以整個教育教學就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

此刻回頭來看看我們現如今的孩子們,他們普遍早早地脫離野外生活和觀察思考,早早地遠離周圍的生活,終日困坐在鋼筋水泥鑄就的藩籬之中,沉浸在電腦的網路世界中,更多的在紙面上、在虛幻世界中來完成自我的成長。

記得那天我進行了《珍珠鳥》的教學,在學完課文後,我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讓學生模仿課文的第四小節,也來寫一寫自我和小動物的一個親近的過程。在此之前,我設想他們必須有自我很多的話要寫,我心裡還想著、等著能夠美美地欣賞、分享他們的各種歡樂。可是在寫完後交上來的練筆中,我卻沒有看到預想中的一種欣喜,看到的卻是一種悲哀。在他們寫的片段中我看到了兒童語言的蒼白,體驗的缺乏。他們只是模仿著文中的寫法,編寫了一個自我和小動物的親近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沒有讓人感受到兒童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情感體驗。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我們的孩子是怎樣了?我們是怎樣了?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在不一樣的階段,他們會有不一樣的思維、心理和情感等,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兒童卻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心智的成熟、拓展,他們的那種生活體驗卻並不豐富,甚至還顯得那麼匱乏呢?這不得不令我們所有的教學者值得反思,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的今日,兒童應對周圍生活的體驗、思考卻反而更少了,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在網路世界裡,在紙上完成自我的成長。兒童小小的記憶力和知識領域被全人類的這種社會現實壓得窒息了。

我們明白孩子實際是基於其個性、興趣和智慧而發展的,具有獨特性、階段性、多元性,他的見聞、思想、言語、勞動都是天性成長中的重要部分。而在成人主導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對待兒童的觀點往往是靜止的。那麼,應對這樣的情景真的令我不覺冷汗直流,如果我們忽略整個教學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那麼我們是錯的。所以,我想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重視過程,要引導兒童持續發展,讓他們不能總是困坐在鋼筋水泥鑄就的藩籬之中,要帶領兒童走出去,走進野外生活,走進周圍的生活中。我們要慧眼識童,讓兒童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多種的思維,在這樣的持續發展過程中成長!

《珍珠鳥》教學反思13

《珍珠鳥》是作家馮驥才的散文創作,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珍珠鳥由一開始對人的懼怕,然後一步步轉變為和作者人鳥相依的美好境界,使得作者有感而發:信賴往往創造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的一篇美文,要在一課時的時間內完成,如何做到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體味那一種情誼,那一種境界,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一定的思考之後,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讓學生緊緊抓住小鳥在和我不同相處階段的不同表現,以及我對小鳥細緻、體貼的照顧這條脈絡來研讀文字,體會小鳥這種變化並不是意味著它改變了自己的鳥性,而是由於信賴,信賴往往創造了美好的境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通過檢查預習來了解學生的學文情況。然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談談各自讀文的感受。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特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有了理解的基礎,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這時,我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麼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我是怎樣贏得珍珠鳥信賴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為珍珠鳥營造了一個舒適而又溫馨的家,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可作者卻不驚動它們,鳥兒才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裡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鳥兒膽子越來越大,時常接近“我”,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溝通,是零距離的接觸。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寫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是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品味、交流。在“尊重——理解——寬容——溝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

三、賞讀課文,感悟“信賴”。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文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情感陶冶、心靈淨化。

在串讀課文引讀到第14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引導:“此時,你是否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聲,誰來談一談?”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信賴’是相互的,‘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充分信賴,那麼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們的生活中,信賴無處不在。

《珍珠鳥》教學反思14

思維實際是一種過程,只要一個人在思考,它就處於不斷地變化中;而兒童正是發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下,他們就會有不同的多種思維、心和經驗。因此整個教育教學就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

現在回頭來看看我們現如今的孩子們,他們普遍早早地脫離野外生活和觀察思考,早早地遠離周圍的生活,終日困坐在鋼筋水泥鑄就的藩籬之中,沉浸在電腦的網路世界中,更多的在紙面上、在虛幻世界中來完成自己的成長。

記得那天我進行了《珍珠鳥》的教學,在學完課文後,我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讓學生模仿課文的第四小節,也來寫一寫自己和小動物的一個親近的過程。在此之前,我設想他們一定有自己很多的話要寫,我心裡還想著、等著可以美美地欣賞、分享他們的各種快樂。可是在寫完後交上來的練筆中,我卻沒有看到預想中的一種欣喜,看到的卻是一種悲哀。在他們寫的片段中我看到了兒童語言的蒼白,體驗的缺乏。他們只是模仿著文中的寫法,編寫了一個自己和小動物的親近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沒有讓人感受到兒童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情感體驗。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我們的孩子是怎麼了?我們是怎麼了?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他們會有不同的思維、心理和情感等,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兒童卻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心智的成熟、拓展,他們的那種生活體驗卻並不豐富,甚至還顯得那麼匱乏呢?這不得不令我們所有的教學者值得反思,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的今天,兒童面對周圍生活的體驗、思考卻反而更少了,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在網路世界裡,在紙上完成自己的成長。兒童小小的記憶力和知識領域被全人類的這種社會現實壓得窒息了。

我們知道孩子實際是基於其個性、興趣和智慧而發展的,具有獨特性、階段性、多元性,他的見聞、思想、言語、勞動都是天性成長中的重要部分。而在成人主導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對待兒童的觀點往往是靜止的。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真的令我不覺冷汗直流,如果我們忽略整個教學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那麼我們是錯的。所以,我想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學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重視過程,要引導兒童持續發展,讓他們不能總是困坐在鋼筋水泥鑄就的藩籬之中,要帶領兒童走出去,走進野外生活,走進周圍的生活中。我們要慧眼識童,讓兒童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多種的思維,在這樣的持續發展過程中成長!

《珍珠鳥》教學反思15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初讀課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

二、細讀課文,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我這時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麼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裡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此時引導學生想一想,寫一寫:小珍珠鳥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呢?學生的筆頭沙沙作響,不一會兒,筆頭將思維的觸角引向深處。學生寫道:小珍珠鳥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心想:媽媽告訴過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我還是乖一點,別跑遠了。它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心想:我要是把這些書都讀完了,我也是個“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麼?茶?第一次聽說,不知道好喝不好喝?這樣想著它就俯下頭來喝茶,邊喝邊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會怪我吧?它又偏過臉來瞧瞧主人的反應,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著看我,他沒生氣。後來,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著主人正在寫字的筆尖,它想:這是什麼?嘴巴尖尖的,還能吐出一個個黑字。主人撫一撫它的絨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歡我,我們交朋友吧!……學生入情入境,將原文中敘述性的文字進行擴充套件,在寫的訓練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小珍珠鳥的內心世界,促進了對文字的理解,學生走了進去,又走了出來,在文章中走了個來回,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準確.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為鳥兒做了些什麼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賞讀課文,感悟“信賴”。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對課文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情感陶冶、心靈淨化。

在串讀課文引讀到第14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樂,在優美的旋律中,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引導:“此時,你是否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聲,誰來談一談?”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信賴’是相互的,‘信賴’是要付出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充分信賴,那麼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後,我以課件播放畫面的形式結束課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們的生活中,信賴無處不在。

這次新秀課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讀課文,看課文,圈畫相關內容,概括主題,學生真正成了課堂上的主人。可細想起來,課堂上還存在著一些遺憾:在檢查預習後緊接著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前半堂課大段的時間處於“靜”的狀態,因此,學生的情緒難以很快調動起來;此外,在引導學生交流彙報時,形式有點單一。雖然最終留有遺憾,但將促使我不斷反思和成長,使教學實踐逐漸走向新的里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