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來源:才華庫 2.5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4的內容:《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

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法,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了準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分數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在“用數學”活動中,學會收集、選擇和加工資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共同探討中培養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難點是用分數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為直觀,把計算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並注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方法:

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創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級有所增強。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使直觀教學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基於以上認識,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這幾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3)數形結合法: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內容比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線段圖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並形成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於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分的問題中有兩個單位“1“的量,預計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會把兩個單位‘1”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解題思路的教學,分析題意時讓學生反覆說每一步是把誰看作單位一在算什麼,使其在理清數量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回顧舊知,匯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先做一組尋找單位“1”的練習題

(1)白羊的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

然後又設計了給上兩題補充一個已知條件口頭提出問並解答的練習:。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單位“1”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這一環節中兩個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複習了有關單位“1”的知識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單位“1“,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新課匯入乾脆、利索、自然,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情境圖:裝一個紅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裝一個綠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紅沙包的3/4。裝一個黃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綠沙包的7/9。根據上面的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

(1)裝一個綠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裝一個黃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後問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哪一個稍複雜一些?為什麼?

從生活情境入手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讓學生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正確的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感受到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體會到數學的內在聯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遷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

教學難點: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裡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裡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演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裡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裡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說學法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

(一)匯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2、課題的引入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2、鞏固和複習

3、課堂總結

(三)練習

1、做一做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首先我給出一組題目,讓同學們回顧同分母的加減法及其運算規則,為後面傳授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起了很好的引導。(2/95/9=1/83/8=5/6–3/6=4/5–3/5=)其中還有複習了約分的知識,檢驗同學們課後的學習。

2、課題的引入

根據課本的知識,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學生的慣性思維讓他們自己提出“1/43/10=”式子,這就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內容不同,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讓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為同分母”這個關鍵點,然後讓同學們動手做一做。

2、鞏固和複習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然後再鞏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其實都貫徹著“只有相同的單位才能相加”

3、課堂總結

讓同學自我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首先通分化為同分母,然後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三)練習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做一做

讓同學瞭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檢視每一道題的每一步,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於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後,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五、教學效果分析

回顧本節課的授課過程,本次對課堂評價實效性的探索還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體現了評價的服務性、導向性和激勵性等功能。

複習引入環節中,在收集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階段,針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渴求讚揚和鼓勵的心理特點,給予合理的,積極的,肯定的課堂即時評價。教師主要應用準確、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滿真情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熱情地給予褒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本課是浙江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內容,P99~101。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課本例1是教學通分的意義和方法,著重使學生懂得這個公分母應該是幾?課本試一試是給三個數通分,其中還有帶分數,關鍵是提醒學生注意在帶分數通分時,只要把分數部分的分數通分,整數部分不變。但每個帶分數通分後,不能丟掉整數部分。

三、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通分。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教法: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藉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學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教學過程:一、複習鋪墊(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13和398和1116和20

2、(課本準備題)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填空題)。

(設計思路: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約分,並且知道通過約分可以不改變分數的大小而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那麼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而大小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1)化成和原來相等的同分母分數,首先要確定什麼?(相同的分母)

(2)這個相同的分母如何確定?(討論)這個相同的分母我們可以簡單的稱作什麼?所以我們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麼?(找公分母)

(3)怎樣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看圖驗證,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思路: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例題中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歸納通分的意義並揭題。

看書瞭解我們剛才做的書本上稱做什麼?

3、總結通分的方法。

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通分一般先確定什麼?如何確定?再怎樣?

4、嘗試練習。

(1)課本練一練第1題

(2)試一試把3/4、2、和7/8通分。

第(2)題又是一個教學的關鍵點。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有3個分數怎麼辦?再討論其中的帶分數又如何處理,然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把出現的情況進行反饋總結。

(設計思路: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

四、鞏固練習

1、找一找下面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強調通分的關鍵)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2題,強調通分的幾種特殊情況)

3、把下面每組中的三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3題

五、綜合練習

1、小明、小紅和小軍三人賽跑,跑同樣長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鐘,小紅用7/10分鐘,小軍用5/8分鐘,請幫助他們排出名次。

4、找出幾個比1/3大,比2/3小的最簡分數。

六、課堂總結

1、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讓學生自己歸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什麼叫通分?通分的依據是什麼?怎樣通分?

3、通分和約分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各位領導和和老師!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找最大公因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中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以後學習約分打下基礎。教材中直接呈現了找出公因數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別找12、18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材採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過程。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探索找兩個公因數的方法,能準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讓學生經歷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三、說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經歷探索的過程。

因此確定教學重點為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方法。

難點為用多種方法正確地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四、說教學方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本節課學生對因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法與學法上,可以讓學生在半獨立的狀態下進行自主學習、交流探索。而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引導、組織學生歸納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去歸納、總結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也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說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 一)、複習匯入,學習新知

因為學生已經很熟練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匯入新知。(匯入這一環節準備用時3分鐘)

1、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找一個數的因數,如果老師現在給你一個數,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數嗎?

生回答師板出12的因數:1、2、3、4、6、12

2、師:你們真棒!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很快寫出18的全部因數嗎?

生獨立寫並彙報18的因數:1、2、3、6、9、18。

3、師:那麼準,那你們看看它們的因數你發現了什麼?請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數中有沒有相同的因數?相同的因數有幾個?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師:像這樣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我們就說這些數是12和18的公因數。此時師板書出集合圖形。

4、師:中間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徵?應該填什麼數?

生獨立思考後分小組討論。

生彙報:中間所填的數應該即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5:師:在這些公因數裡面,哪個數最大?生:6最大。

6:師:對,6在這兩個數的公因數裡面是最大的,那麼我們就說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找最大公因數。

師板書課題:找最大公因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公因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且能很快地找出來。同時這也就突破了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這一層次的設計我準備用時12分鐘。

(二)、嘗試練習,合作探究

書45頁練一練中的1、2兩題:

(1)利用因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三45頁,獨立完成第1小題。

8的因數有:1、2、4、8。

16的因數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數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師引導學生觀察:8和16之間是什麼關係?與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隨著老師的問題提出來就獨立的思考觀察,然後在小組內自行解決。

(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並在小組內得到發展,對後進生來說也是一個促進。)

生彙報:8是16的因數,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8。

然後師放手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小結;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因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並及時出一些這方面的題練習,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質數關係找最大公因數

師:請大家獨立完成第二題。

生彙報5的因數有:1、5。

7的因數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師同上一樣引導學生獨立觀察5和7之間是什麼關係?與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有什麼關係?

分小組討論彙報。

生:5和7是質數,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數是1。

引導生小結:像這樣只有公因數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他們的公因數只有1。

練習: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數?

生:列舉法,用因數關係找,用互質數關係找

師:我們在做題時要觀察給出的數字的特徵,運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教師在講解找最大公因數時,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單獨的內容聯絡起來,給出學生統一的解題步驟,這樣學生才有章可循。)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也準備用時15分鐘。

(三)、鞏固練習,體驗成功

完成書第46頁的3、4、5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對於後進生要特別的指導點撥。

鞏固練習準備用時8分鐘。

第四環節:全課小結

用2分種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五、說板書設計

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8~90頁的《最小公倍數》一課。最小公倍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倍數、因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以後學習通分做準備。在生活實際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義和作用,這節課是一節以概念為本的教學。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嘗試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學情分析:

在不同的學校、班級進行前測,直接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用模擬的小長方形牆磚鋪成正方形。在動手操作中,由於受密鋪的影響,橫拼豎擺,不但耗時過長,而且很難有效的構建公倍數內在的結構關係。因此在設計操作環節時,我搭建 “腳手架”。通過構建公倍數內在的結構關係和構建公倍數體系兩個環節進行有效教學。成功搭建起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的橋樑。

三、教學目標:

(1)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會用集合圖表示。掌握求100以內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積極參與到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中。真真切切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教學重點: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掌握求100以內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遊戲卡片一套,模擬牆壁的平面圖、模擬長方形牆磚多套,作業紙多張和多媒體課件一套。

五、教法和學法:

加點理念課堂上我採用嘗試教學法和啟發教學法。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進行學習。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按照下面五個環節進行教學: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動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歸納方法;實際應用,迴歸生活;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從遊戲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數複習設計成“搶倍數的遊戲”。讓學生初步感悟公倍數。(預設5-6分鐘)

具體操作:

首先我手裡拿著數字卡片,給學生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風靡我們全班的遊戲—搶倍數遊戲。面對全體同學講一下規則:找兩個同學上來,一個負責搶3的倍數,一個負責搶2的倍數。老師把卡片放到黑板上,過了搶的時間老師會把卡片收起來。最後搶的多的同學獲勝。

然後把全班分成兩大組,要求每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來。當兩名學生上臺進行遊戲,其他學生做裁判共同參與。

接下來遊戲,當第7張卡片出來的時候,兩個同學會同時搶6這個數字。如果沒有出現搶的局面。我會再出示12這個數字。學生很容易發現並說出:數字6是決定遊戲勝負的關鍵,因為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緊跟著追問:“為什麼都來搶6這張卡片”。先讓這兩個代表說說,再讓其他同學說說。

然後揭示出公倍數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也就是說6是3和2公有的倍數,我們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及概念。)

引導學生想想:那你還知道哪個數是3和2的公倍數?

學生答出12、18、24等數,並用這些數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數的概念。

及時表揚說的對,說的完整的同學。多讓幾個同學說說,並讓同桌說說,強化公倍數的概念。

【設計理念:布魯納說過:“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他們連在一起,那是多半會遺忘的知識。”學習一個概念,需要組織起適當的認知結構,並使之成為內部知識網路的一部分。所以複習倍數的知識是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意義的關鍵。為了創設學生樂學的氛圍,讓學生從無意識的玩到有意識的關注6是3和2的公倍數,建立公倍數的概念。體現了認知的由淺入深的過程。】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這一大環節是深刻理解公倍數,建立最小公倍數的重點內容,為此我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

(1) 固定的正方形邊長,選擇長方形牆磚。(預設6-7分)

首先在前面通過遊戲感悟公倍數的基礎上,過渡到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公倍數能在生活中幫我們做什麼。

(出示生活情境,課件顯示。)

當學生明白題意後,要求學生利用模擬的長方形牆磚和牆壁正方形平面圖,

分小組活動進行動手操作。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後讓學生彙報想法,誰來說說:你們小組選擇的是長几分米,寬幾分米的牆磚,怎樣鋪的?

在彙報方案時,學生都會選擇長3分米,寬2分米的牆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適時進行追問:“正方形牆面牆壁的邊長所用牆磚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自主發現:按照要求進行,所鋪成的正方形邊長必須是小長方形長和寬的公倍數這一結論。

這個時候多讓幾個學生說說這一結論。

其次我再追問:“大家為什麼都不選擇長5分米,寬3分米的牆磚?”

學生很容易答出,因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數。

最後我作課堂小結:“看來所鋪正方形牆壁的邊長必須是長方形牆磚長3分米,寬2分米的公倍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搭建的“腳手架”過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公倍數的意義,這樣由實際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的現實意義。】

(2) 用固定的長方形牆磚,鋪多個的正方形。(預設6-7分)

從上個環節直接過渡到問題中。“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動手操作,獲得很有價值的發現。(課件出示情境)用這種長3分米寬2分米的長方形牆磚,整塊整塊的鋪,還可以鋪成邊長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當有的同學有想法後,請同學們拿出表格,填寫完整。

讓學生填出表格,空間想象能力好的學生能直接想到這些正方形的邊長都是2和3的公倍數,想象不出來的,允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

其次把兩個同學的表格用實物投影儀打出。讓學生交流這樣填的想法。

學生有可能答出:發現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所鋪長方形牆磚長和寬的公倍數。及時表揚:“你能用今天所學的公倍數知識解決問題,這了不起”

還可能發現:其他公倍數都是6的倍數;最小的公倍數;公倍數是有很多個…

如果沒有學生說出來,及時追問:“察這些公倍數,最小的是幾?”學生很容易

說出6是公倍數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數。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最小)

及時強化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讓多個學生說說6是3和2的什麼數?同桌也互相說說。

再次追問:3和2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這些公倍數能寫完嗎?讓學生說出公倍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怎樣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學生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決不能是簡單“告知”的過程,以概念為本的學習需要經歷一些經驗性的活動過程。通過學生親自操作和體驗,在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創造過程中,主動建立概念。完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預設4-5分)

首先讓學生用數學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數和2的倍數。並把3和2的公倍數畫出來。(課件出示兩個空白的集合圈)。學生寫完後,彙報結果。同時課件顯示出答案。

然後利用課件使集合圈重疊一部分。給學生問題:如果這兩個集合圈這樣放在一起,該怎樣填呢?(課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讓學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麼,怎樣填。讓學生在作業紙上

完成後彙報結果。(課件出示答案)並讓學生說說3和2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再次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設計意圖:根據弗賴登塔爾“數學是一項人類活動”的觀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開始,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係到一般規則,逐步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進行集合思想和極限思想的滲透。感受數學化的簡潔美。】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預設7-8分鐘)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出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直接出示問題:那給你兩個數6和8,怎樣求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怎樣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數。)

這時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學生有了想法後,讓學生拿出作業紙,把過程寫出來。

然後讓學生小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來讓學生進行彙報。(找幾個不同的方法,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

在展示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爭辯,在交流各種方法的同時,可能發現:兩個數相乘方法和倍數關係時找最大數的侷限性。認識到列舉法的普遍性。

在學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後。我會說:老師非常欣賞大家的方法。我這也

有個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些數在有方向的直線上表示出來。上面表示6的倍數,下面表示8的倍數。所圈重疊的線段是6和8的公倍數。

(教材中出現了數軸上表示倍數的方法,考慮到學生想不到這種方法,我參與活動中,最後展示這種圖形結合的方法。)

【設計理念:探究學習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滲透數學歸納思想,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

(四)、實際應用,迴歸生活。(預設3-4分鐘)

做一個課堂小結,轉到學生解決問題中。“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穫。讓我們帶著收穫進行下面的練習。相信你一定沒有問題。”

課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題)

2、學生交流彙報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為24人。

【教學理念: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當是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學生得到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之後,應及時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問題中去。】

(五)、全課總結,延伸課外。(預設3分鐘)

告訴學生在天文學中也有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讓學生邊聽邊看螢幕:

(隨著音樂的響起,播放圖片。)。

我朗誦:中國人對日食現象的記載,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在漢代就發現日食出現具有一定的週期。月球從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個朔望月,平均約長30天。太陽從月球軌道的升交點再回到升交點是一交點年,平均約長347天。朔望月與交點年的最小公倍數就和日食的週期有關。

課堂結語:“奇妙吧!如果大家還想繼續瞭解,回去可以上網查詢一下相關的資料。讓我們帶著收穫,下課!”

【教學理念: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資料,開發出更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整體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學生是帶著問號走進課堂,又將帶著問號走出課堂?這樣的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啟迪。】

熱門標籤